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的自我畫像的是如何形成的?

孩子的自我畫像的是如何形成的?

這就離不開心理學家皮亞傑的圖式、同化、順應的認知理論。

圖式:人們為了應付某一特定情境而產生的認知結構。

比如,手裡拿的東西鬆手會掉到地上;玻璃製品掉到地上會摔碎;吃的掉到地上會變髒;髒的東西吃了會生病;病了就需要吃藥打針吃藥;打針就會疼……這都是我們建立的一個個圖式。剛出生的孩子為什麼說是白紙?就是因為孩子沒有建立各種圖式。而隨著成長,孩子看到的、接觸到的越來越多,他們開始建立了各種圖式。

孩子的自我畫像的是如何形成的?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同化:是指對所獲得的信息進行轉換,以使它符合現有的認知方式。

比如,孩子建立了杯子掉地上會打碎的圖式,下一次如果再出現杯子掉地上,他就會預測到可能會打碎,這就是同化。

順應:是指外部環境發生變化,而原有認知結構無法同化新環境提供的信息時所引起的認知結構發生重組與改造的過程。

比如,孩子建立了杯子掉地上會打碎的圖式,但是下一次塑料杯子掉地上卻沒有打碎,他就會改變圖式,不是塑料杯子掉地上不會被打碎,這就是順應。

孩子的自我畫像的是如何形成的?

孩子通過圖式、同化、順應逐步建立自我畫像。

孩子剛出生,頭腦是空白的,沒有任何禮義廉恥,沒有任何圖式。隨著他們生長發育,通過父母的教育、周圍環境的影響,逐步建立各種圖式:早上起來要穿衣服、飯前要洗手、飯後要刷牙等。

而當某一種圖式得到不斷同化時,就會被建立到自我畫像上。

比如我很勇敢圖式,孩子剛建立這種圖式時,並不強烈,沒有刻畫到自我畫像上。而父母通過生活中的各種勇敢小事同化這種圖式,於是就加強了「我很勇敢」圖式認知,於是孩子就逐步把「我很勇敢」圖式建立到自我畫像上了。

相反,如果一個圖式,沒有得到同化,而得到的是順應,那麼孩子就會推到原來的圖式認知,而建立新的圖式。

比如,孩子剛開始建立「我很勇敢」圖式後,孩子沒有得到同化,反而得到各種「我很膽小」的各種案例,孩子就需要推翻原來的「我很勇敢」圖式,順應新的認知,建立「我很膽小」圖式。

圖式的同化、順應決定了最終自我畫像的形成。同化不斷幫我們固化圖式,而順應不斷幫我們打破原有圖式,處於不斷的循環往複狀態中。所以,圖式是相對穩定,但處於不斷修正狀態。

而自我畫像就是與我相關的各種圖式集合:我喜歡學習,我很勇敢,我喜歡冒險等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積極家庭教育 的精彩文章:

家庭教育關鍵在於「言傳身教」
別把自己的夢想,附加給孩子的未來

TAG:積極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