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遊戲 > 血戰太平洋:超級變態海戰武器,解密日本航空戰列艦

血戰太平洋:超級變態海戰武器,解密日本航空戰列艦

航空戰列艦是戰列艦與航空母艦的結合體。迄今為止真正稱得上是「航空戰列艦」的,只有二戰時日本海軍的兩艘伊勢級航空戰列艦——「伊勢」和「日向」號。它們有著日本戰列艦所特有的塔式桅樓,裝備著8門巨炮,而同時卻在艉部鋪著平坦的飛行甲板……

血戰太平洋:超級變態海戰武器,解密日本航空戰列艦


一場敗仗而帶來的「突變」

太平洋戰爭爆發時,「伊勢」、「日向」兩姐妹及其兩個堂姐妹「扶桑」、「山城」號同屬第一艦隊的第二戰隊,該戰隊擁有48門14英寸主炮,在聯合艦隊中,第一艦隊是艦隊決戰的核心,其中第一戰隊由聯合艦隊旗艦「長門」及其姊妹艦「陸奧」所組成,第二戰隊便成了當時的主攻手。

由這樣的編製可以看出日本海軍對這48門巨炮抱有何等的期待。然而一是因為日本海軍長年以來對於主力艦決戰的執著,不願意過早地投入主力;二來這些軍艦的速度難以發揮真正的作用,人們通常因為它們一直逗留在其駐地的柱島而譏笑它們是「柱島艦隊」。好不容易有了作戰的機會,也很難獲得什麼戰果。

這次空襲行動使日軍下了消滅美國特混艦隊的決心,慣於在苦思冥想中制定作戰計劃的黑島龜人大佐制定了一項紛繁複雜的作戰計劃,佯攻阿留申群島,將美國特混艦隊殲滅的同時,攻取中途島。

而高須四郎中將麾下的第一艦隊第二戰隊的48門主炮,便是肩負著於半途上伏擊美國特混艦隊的任務。他們為了完成這項任務,展開了不分晝夜的訓練,然而忙中出錯,戰隊在5月5日在伊予灘附近海面的炮擊訓練就要進行到第五次齊射時,「日向」號的第五號炮塔右炮管內發生了大爆炸!

說起「日向」,炮塔爆炸可不是第一次了,這次爆炸將五號炮塔的頂蓋炸飛,釀成了51人死亡,11人受傷的慘禍。據以後的調查結果,事故原因在於發射步驟出錯而引發了彈頭爆炸。但是如果重新安裝炮塔勢必趕不上中途島戰役,結果只能匆匆拆下炮塔,在開口處蓋上鋼板,上面加裝新型25毫米三聯機關炮而草草上陣。

不過,在這次應急改裝中,「日向」號還試驗安裝了22號對海警戒雷達,這是繼「伊勢」號在試驗安裝21號對空警戒雷達以後,安裝雷達的第二艘日本艦艇。當時有這份幸運的日本艦艇只有這姐妹倆,中途島戰役由於種種原因,也包括作戰的主力∶南雲艦隊的艦艇沒有搭載雷達,日軍便一舉失去了四艘主力航空母艦,戰役以日軍的決定性失敗而告結束,太平洋戰爭的形勢發生了扭轉。

中途島海戰的結果對於以後日本海軍戰略所產生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日本海軍當局徹底調整了造艦計劃。為了彌補航空母艦的不足,他們除了新建以外,還想方設法從現有的各類艦艇尋求其改造成航空母艦的可能性,連一直被當作艦隊決戰的主力∶戰列艦也包括在內。由於正好「日向」號五號炮塔受損,討論的結果,伊勢級便被作為改裝為航空母艦的首要候補。

但是,如果將其徹底改為一艘正規航空母艦,工期少說也要一年半!而且,改造工程複雜,在戰時本身船塢就為修修補補忙得不亦樂乎的情況下,一年半時間是難以接受的。最後得出的解決方案就是將其改裝為半騾子半馬的「航空戰列艦」。就這樣,當時瑟斯頓爵士的夢想就在這陰差陽錯下化為了現實。

「伊勢」和「日向」兩艦自從誕生以來,便一直不斷地被進行著改裝,然而這次改裝卻是一次「突變」,這兩艦搖身一變,成了一種奇特的「四不像」!原來也許將會默默無聞的「問題戰列艦」也在世界造艦史上留下了一絲異彩。

血戰太平洋:超級變態海戰武器,解密日本航空戰列艦

根據《日本海軍造船技術概要第五分冊》記載的,作為航空戰列艦,飛行甲板和機庫的設置成了這次改建的重點。為了保留其作為戰列艦的機能,至少需要6門主炮,因此最初計劃保留其1-3號炮塔,但是以後在設計過程中發現,即使保留3號炮塔,其空間也不會有什麼使用價值,相反還會給設計工作帶來麻煩。因此,最後決定僅僅拆除最後兩座炮塔而設置飛行甲板。起飛用彈射器設置於後部桅樓前部的兩舷,其上部與飛行甲板同高。由於這要比一般軍艦的彈射器高出許多,因此4號炮塔如果要進行低仰角射擊將會受到限制,炮戰時,必須將彈射器轉向斜後方。

飛行甲板長70米,前部寬29米,後部寬13米,甲板上設有移動飛機用的3條軌道和12個轉向盤,為了不至於影響甲板上的作業和交通,所有軌道和轉向盤保持與甲板同高。艦載機計劃使用高速遠航程的十三式艦上轟炸機,也就是彗星式俯衝轟炸機,為了適應本艦的搭載以及能運用於彈射器,專門將原型的起落架作了改進,定型為彗星22型。而實際採用過的是改裝金星62型空冷引擎的慧星33型。當然一旦起飛,飛機不可能在「伊勢」這樣窄小的甲板上降落,只得利用其他航空母艦或者陸上基地。

平時在彈射機上有兩架飛機待命,飛行甲板上再通過系留裝置停駐11架飛機,這13架全部起飛以後,再從機庫里用搬運車將飛機運到升降機提上甲板,被提上甲板的飛機首先被送到艉部,再由後方的轉向盤運到兩舷的軌道,通過中央軌道的飛機可以通過前部的轉向盤移動到Y字型的分歧軌道,最後分運到兩舷的彈射器。這種彈射器每隔30秒就能射出一架飛機。為了將飛機運上軍艦,在左舷後部設置了一台4噸起重機。

機庫長40米,前部寬20米,後部寬11米,高6米。為了使機庫工程簡易化,機庫側壁不施裝甲而使用普通造船鋼板,採用全焊接來建成。機庫內設有軌道,前部兩舷可以各容納飛機4架,後部的中央再1架,共計可以容納9架飛機。作為防火對策,庫內採用了和航空母艦相同的泡沫和二氧化碳滅火裝置,所有的通風管被集中於一處,被導向兩舷排放,管道被設計成即使在機庫內中彈,氣化的燃料也不至於流向機庫下部的生活區、發電區等其他部門而造成損害蔓延的結構。

同時,還吸取了中途島的教訓,規定不得在庫內為艦載機裝載炸彈和加油,燃料和彈藥必須在甲板進行補給。航空武器庫設在原來的五號主炮塔用的彈藥庫,一般搭載全機3次出擊所必要的500公斤普通炸彈44個,250公斤普通炸彈22個等武裝,這些武器通過揚彈筒穿過機庫運到飛行甲板,揚彈筒使用高張力鋼,具有一定的防火防彈片功效。這個揚彈筒還通到航空武器庫以下的25毫米機關炮彈庫、彈射器用火藥庫等,兼用於這些物品的搬運。原來六號主炮塔用的彈藥庫被改為航空燃料庫,可裝載供全機三次出擊所必要的輕油76噸,容量是111立方米。油庫的周圍設有防禦用的夾層,還擁有燃料補給的泵室和管制室。由於空間有限,本艦隻能使用比較小型的水壓升降機,升降機長12.1米,前部寬12.1米,後部寬6.6米,呈倒凸字型,在機庫里搭載上飛機運到甲板僅需要20秒鐘。

血戰太平洋:超級變態海戰武器,解密日本航空戰列艦

除了航空設備,這次改裝的又一個目標是防空火力的增強。改裝時首先拆除了所有的副炮,並將127毫米高射炮倍增至8座16門,在原來的後部副炮彈藥庫的位置上設置高炮彈藥庫及其揚彈筒,以前的副炮指揮所也被改為高炮指揮所。25毫米雙聯機炮也被改為新型的同口徑三聯炮,而且數量也猛增至19座57門,原來的前、中部副炮彈藥庫以及5號主炮彈藥庫的一部分被用來作為25毫米機炮的炮彈庫。原來的5、6號主炮塔開口部,被覆蓋上了150毫米以及25毫米的兩重防護鋼板,副炮的炮廓裝甲板被撤去,換之以18毫米的鋼板。

其他主要改裝點是,以水泥強化了操舵室的防禦,並新設了位於後部中甲板,配置有柴油機驅動的油壓泵和人力油壓泵的預備舵機室,以及位於原來五號炮塔位置後部操舵室。還利用原定裝備在大和級四號艦的150000千卡渦輪冷卻機一台,作為後部居住區的冷氣供應。

在上一次大改裝時,由於增加了填滿水密鋼管防魚雷隔艙而吃水變深,為了讓干舷部的裝甲帶浮出更多,當時採用了減少燃油的方法。由於減少了兩座炮塔,這個問題也相對緩和。為了增加燃料以及調整吃水,在原來第五、第六號炮塔彈藥庫下面增加了新的燃料艙,使其航程延長至9449海里。在機庫前部包括後桅樓底層,安裝了機械室通風筒、居住艙、飛行科和整備科的倉庫,最後在主桅樓頂端,正式裝備了戰列艦最初的對空警戒雷達。


沒有飛機的「航空戰隊」

「伊勢」號的改裝工事在吳港工廠於1942年12月到次年9月為止,「日向」號的工事在佐世保工廠於1943年5月到11月為止實施,所有的物資流用了決定下馬的大和四號艦原定使用的部分,整個工事進展還算順利,但是改裝完畢以後計劃搭載的彗星生產沒有能來得及跟上,因此只能暫時使用新型瑞雲式水上轟炸機。但是實際的情況卻更為糟糕,連瑞雲的開發研究也擱淺。

雖然在1944年5月1日,這兩姐妹被編為由原來擔任過「日向」號艦長的松田千秋少將任司令官的第四航空戰隊,但是沒有飛機的母艦結果沒有趕上日本海軍期待以久的大決戰——阿號作戰。這次大決戰的結果以「馬里亞納火雞大捕殺」而在戰史上留了名,日本海軍的航空力量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對於伊勢姐妹來說,戰役的結果使它們得到艦載機的希望變得更加渺茫。經過努力,在1944年10月1日總算是勉強拼湊了彗星和瑞雲合計35架,在岩國基地編成了634航空隊準備作為第四航空戰隊的艦載機!

即使不缺乏飛機,試航中還是發現了不少的問題。一般從航空母艦上起飛的時候,軍艦將會以30節左右的速度頂風疾駛,然而,這兩姐妹作為航空戰列艦,多少還有著幾分戰列艦的容貌,前有巍峨的桅樓和巨大的炮塔,平時看起來威風凜凜,但是一旦要起飛飛機,這些都會成為擋風的累贅。更何況煙囪的排煙會擋住視線,如果主炮發射,結果更是災難性的,隆隆的巨聲會帶來劇烈的震顫,伴之以濃烈的炮煙和強勁的氣浪,不用說會影響起飛,即使對於停放的飛機以及各種航空設備都會帶來極其惡劣的影響。

血戰太平洋:超級變態海戰武器,解密日本航空戰列艦

不過,更嚴重的問題是,由於飛機不能在伊勢級窄小的甲板上降落,雖然可以使用水上飛機,用起重機回收,雖然可以降落於其他航空母艦或機場,但是使用效能顯然會大大地降低,活動行動上的限制也會大大地增加。同樣的,即便是作為戰列艦,其炮火的運用還是要受到各種限制,據有關資料統計,改裝以後的炮戰能力,下降到了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且後部的機庫沒有裝甲,雖然有一定的防禦對策,但是根本不堪重炮炮彈的打擊。可見,不管是作為戰列艦還是航空母艦,都發揮不出令人滿意的性能。其建造宛如想同時追逐兩隻兔子,到頭來連一隻也不能抓獲。這樣的軍艦,終於開赴了它們最初的戰場。

為了阻止盟軍計劃對菲律賓的進擊,還沒有在馬里亞納緩過氣來的聯合艦隊不得不再一次被趕上戰場,以執行捷一號作戰。然而曾經是銳不可當的日本海軍航空隊已經到了捉襟見肘的困境,缺乏飛機的航空母艦隻能作為誘餌。這支誘餌艦隊由小澤中將指揮,沒有艦載機配備的第四航空戰隊也在行列之中,沒有了艦載機,航空戰列艦又無可奈何地變回了戰列艦。機庫只能空著,飛行甲板也只好成了防空炮台,不單是見縫插針地將25毫米機炮增加到了108門,還裝備上新式的「12公分28聯裝噴進炮」,這種「噴進炮」的彈丸為直徑122毫米,長435毫米,重23.9公斤火箭推進的霰彈。內裝60個裝滿燃燒戰劑的小鋼管,發射0.92秒以後引爆,實際上設計思路還是脫離「三式彈」的圈子,日本人只是單純在各艘艦艇上增加各種防空武器,以為就可以對付佔有壓倒性優勢的美國海軍可能發起的空襲了。

捷一號作戰看上去好象按照日軍計劃正在進行,小澤艦隊麾下的航空母艦猶如一塊紅布,將外號「蠻牛」的哈爾西將軍所率領的第三艦隊吸引到了北方的恩加諾海角。在輪番的空襲之下,包括襲擊珍珠港的老兵「瑞鶴」號航空母艦在內的四艘航空母艦悉數被擊沉,但是「伊勢」和「日向」卻分別在松田司令官以及中瀨和野村留吉兩位艦長的出色指揮下,歷經數次攻擊而僅僅受到了輕微的傷害。戰鬥中,其猛烈的高射炮火力甚至於給來襲的美國飛行隊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據美軍的戰鬥記錄,這些戰列艦吐出了「異乎尋常的防空火力」,美國著名海軍學者塞繆爾·莫里森也在他的論著里稱「伊勢」和「日向」的防空火力「也許是戰爭中所遇到的最為可怕的」。

小澤艦隊的這次作戰,總航程達到5570公里,戰鬥時間約為10個小時,沿途一共遭遇了600架次飛機的襲擊。戰鬥中日向消耗了主炮彈119發,高射炮659發,25毫米機炮彈28970發,「噴進炮」250發,擊落9架飛機。

血戰太平洋:超級變態海戰武器,解密日本航空戰列艦

「伊勢」號的戰鬥記錄如下∶上午7點39分,「伊勢」的雷達發現敵機編隊接近至200公里,第一次空襲遭到兩發近失彈攻擊,第二次遭到10架轟炸機空襲,擊落5架,第二炮塔被小型炸彈擊中,近失彈8發;第三次空襲沒有損害,噴進炮擊落敵機兩架。下午1點05分,「瑞鶴」下沉,「初月」、「若月」前去營救,3點26分,「瑞鳳」沉沒,「桑」號負責營救,中瀨艦長見狀也下令前往營救,當時不顧敵方空襲以及潛艇的威脅,在戰場上冒險停車,共救得98名以後,再全速追趕其他艦艇。第4次空襲時,在3分鐘以內遭到85架攻擊,右舷遭7枚魚雷,左舷遭4枚攻擊,近失彈達到了34發,但是魚雷都被規避或者從艦底穿過。第5次空襲「日向」和「霜月」遭到多發近失彈,損害輕微,第6次空襲被36架攻擊,中一彈但是損害微小。全部來襲敵機多達527架次。晚上8點35分擺脫敵機接觸,和「大淀」、「日向」和「霜月」一同支援「五十鈴」,「初月」以及「若月」的援救工作,9點53分和「五十鈴」及「若月」匯合,次日上午6點30分,再度轉進。

恩加諾角之戰中,小澤艦隊可謂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誘敵任務。但是,薩馬海戰中美軍護航航空母艦群的奮戰讓日軍主力栗田艦隊喪失了前進的勇氣,小澤艦隊的一切努力也失去了意義。當然,失去意義的豈止只有小澤艦隊,「伊勢」和「日向」花了巨大的精力,耗費了極大的人力物力財力被改裝為航空戰列艦,到頭來卻連能夠搭載的飛機都省不出來,最後依然作為普通戰列艦投入了戰場,其彈射器沒有在戰鬥中射出一架飛機,這次改造實際上也成了多餘之舉而喪失了意義。


小機庫的「大用場」

不過,在這兩姐妹的下一次任務中,沒有怎麼搭載過飛機的小機庫總算是派上了「大用場」。由於盟軍登陸菲律賓,日本到南洋的運輸線就此被切斷,為了本土將彈藥運到南洋,再將南洋的石油等原材料運回本土,日本已經到了不得不派出戰列艦進行老鼠運輸的時候了!

松田少將麾下的「伊勢」和「日向」正好從恩加諾的虎口脫險,還沒有好好整修就得到了這下一次任務,原來就是偷運物資而已。執行部隊被命名為「完」部隊,也有取旗艦「日向」的首字母稱為H部隊的。

在裝滿大約1000噸地雷、火箭炮、副油箱等軍需物資後,部隊在1944年11月9日,也就是萊特灣海戰的兩星期後,從佐世保啟航,向南方駛去。對於他們而言幸運的是,原定停泊的馬尼拉港就在預計到達前一天,11月13號凌晨便遭到了哈爾西第三艦隊的空襲。松田判斷空襲還會隨時來臨,便不打算冒險停靠馬尼拉,而於次日下午2點在當時日本佔領下的南沙群島停靠,次日再由第一輸送戰隊的一等輸送艦6、9、10號將卸下的其中600噸軍需品以及搭乘的280名人員運向馬尼拉。完成裝卸以後,第四航空戰隊再以14節的速度繼續南下,於11月23日順利到達新加坡,稍作整修以後再前往蘇門答臘北部卸下那裡所要的副油箱以及其他物資。

當卸空了物資以後,由於發現了美國船隊,「伊勢」和「日向」奉命和在林加錨地的第五艦隊匯合,前往金蘭灣待命。第五艦隊在志摩清英中將率領下,當時由重巡洋艦「足柄」、輕巡洋艦「大淀」以及驅逐艦「朝霜」、「清霜」號組成。兩艦隊合成第二游擊部隊前往開赴金蘭灣,途中被巡邏中的兩艘美國潛艇發現,12月14日下午2點第二游擊部隊到達金蘭灣。兩天以後的16日晚上6點,來自中國的一架B-24在雲量8的惡劣天候下,還是發出了在金蘭灣發現「戰列艦2、巡洋艦2、驅逐艦3」那樣相當準確的報告。

血戰太平洋:超級變態海戰武器,解密日本航空戰列艦

此時,在加羅林群島的烏利西環礁,美國第3艦隊司令官哈爾西上將正為18日遭受颱風襲擊而受到慘重損失而懊惱之至。國內已經為此設立了查詢委員會,結果最終決定讓哈爾西回國「休養」,而讓斯普魯恩斯將軍接替指揮。臨行前,哈爾西向尼米茲將軍提出了一項請求,休假以前還有一個月時間,在這段日子裡,他要率領艦隊強行突入南海,消滅據報告在金蘭灣的「伊勢」和「日向」,以確保民都洛到仁牙因的海上交通線安全。

雖然尼米茲認為將艦隊開入南海有很大的冒險性,但是最終還是被哈爾西的熱切所感召,批准了這項計劃。1945年1月9日夜,擁有主力航空母艦8艘、輕型航空母艦5艘、戰列艦6艘、巡洋艦13艘、驅逐艦54艘第38特混艦隊在擁有油船8艘、護航航空母艦4艘、驅逐艦10艘組成的第30.8.10補給隊的伴隨下突破巴林塘海峽進入以往只有潛艇才敢於闖入的南海,其中,老將「企業」號以及輕型航空母艦「獨立」號擁有專門訓練的夜間型F6F型戰鬥機中隊,他們將擔任巡邏的3架日本零式三座水上偵察機逐一擊落,日機連發報的機會也沒有得到。艦隊進入南海以後,哈爾西迫不及待地直指金蘭灣,1月12日艦載機出動了1500架次,還是沒有發現這個自從恩加諾海戰開始就讓哈爾西耿耿於懷的那兩艘航空戰列艦。結果,失去了主目標的哈爾西憤然四處出擊,擊沉了附近的日本船舶44艘,包括12艘油船和由原來訓練巡洋艦改裝的反潛巡洋艦「香椎」號,同時擊毀100餘架飛機,而且,連停泊在西貢的法國遠東艦隊旗艦「拉莫特·皮蓋」號輕巡洋艦也成了哈爾西的出氣筒。

「伊勢」和「日向」到底到哪裡了呢?原來這兩姐妹這時已經躲在了林加錨地。44年12月30日,一架從中國飛來的B-29來金蘭灣上空進行照相偵察,這次偵察活動讓志摩清英感到了危機,他立即甩開美國潛艇的監視,駛離金蘭灣奔南方而去。等到哈爾西艦隊返回太平洋以後,在南方的主要日本艦艇開始在新加坡集結。45年2月5日,從南洋向日本運送物資已經幾乎不可能,聯合艦隊命令兩艦加上「大淀」號輕巡洋艦,「霞」、「初霜」、「神風」號驅逐艦將戰略物資運送回國,這場行動被稱為「北號作戰」。

血戰太平洋:超級變態海戰武器,解密日本航空戰列艦

兩艦卸下了一部分機關炮,機庫里滿滿地塞進了汽油桶、橡膠、錫錠、鎢、水銀、鋅還有砂糖等各種物資2800噸,其他艦艇也一樣減少了糧食、小艇,儘可能的裝運,艦隊還是由松田少將指揮,在2月10日離開新加坡。艦艇由於大量搭載油罐,連火炮的迴轉都顯得困難,而且機動力明顯下降。當時如果沒有裝甲的機庫被擊中,引火爆炸幾乎就是不可避免的結果。艦隊一出港就被美國潛艇發現,潛艇招喚來的岸基航空隊發起了空襲,所幸當時低空密布烏雲而躲過一劫。空中的劫難剛過,水下的危險又臨,潛艇「北美河豚」號、「玫瑰魚」號發起了兩次雷擊,但射來的魚雷都被規避,甚至被高射炮擊毀。不久,又一艘潛艇「駟魚」也準備進入對「日向」號的攻擊陣位,當相距約12海里時,反被其用14英寸火炮擊退。2月14日,艦隊又一次遭到空襲不過也有驚無險。15日艦隊過了台灣海峽以後,採用迂迴航線,貼近中國海岸,饒過黃海到經過朝鮮半島南岸,再通過狹窄的關門海峽進入瀨戶內海,終於在2月19日回到吳港,為日本帶來了最後的補給品。「北號作戰」算是取得了成功。


露出海面的航空戰列艦殘骸

返回吳港以後,艦隊剩餘的燃油全部調用給了「大和」,將這艘世界最大的巨艦送上了不歸之旅。一個月以後,松田少將調到了橫須賀擔任航空隊司令官,中瀨和野村艦長也轉赴新職。沒有了燃料的這兩姐妹被當作防空炮台,停泊在吳港內。3月19日,終於迎來了吳港的第一次大空襲,空襲中「伊勢」命中兩發炸彈,升降機被毀,「日向」也被一發炸彈命中。

7月24日,美機再度來襲,「伊勢」號遭到30架飛機的攻擊,當即被命中4發,其中1發落在中央部的軍官艙,但未爆炸。6小時以後又是30架飛機前來進攻,這次命中的一發直擊艦橋,牟田口艦長以下數人死傷,另外兩次空襲還有多發近失彈對艦體造成了破壞,當天「伊勢」彈藥庫和機艙被淹沒,約有50人戰死,100人負傷。而「日向」遭受了更集中的空襲,有60架飛機對其投下了大約200枚炸彈,其中10發命中,20多顆炸彈在艦舷附近爆炸,軍艦艦艏被炸掉,飛行甲板被破壞,艦身受到了嚴重損害,由於不能搶救,艦員被迫棄艦。

血戰太平洋:超級變態海戰武器,解密日本航空戰列艦

「伊勢」號受損以後,艦內大量進水,船艏沉底。為了使軍艦出淺,採取了卸下重物等很多措施,並且三個晝夜對淹沒的隔艙不間斷地排水,軍艦終於得以重新浮起,正決定將其曳往干船塢進行維修,28日,吳港遭到了又一次大空襲,「伊勢」遭受了多次攻擊,共射出主炮彈10餘發,最後一彈在二號炮塔內正準備發射時,主炮因中彈受損而保持著高仰角不能再度發射,這天「伊勢」共被11彈擊中,大量進水,再度遭到嚴重破壞,同時一號炮塔區域發生巨大的火災,連同前日的空襲一共戰死190名,所有搶救工作宣告無效,軍艦向右橫傾15°坐沉海底。同時,業已被棄艦的「日向」也終於擱座在海底。

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遍布全球的戰火終於散去,吳港是日本海軍最主要的基地之一,港內的江田島上,有著著名的海軍學校,這個港口可以說是日本海軍的搖籃,當戰爭結束的時候,港灣之內散亂著各種軍艦的殘骸,這裡也有「伊勢」和「日向」破敗的姿影,幾乎貼近海面的甲板上,主炮塔也無奈地被海浪所舔蝕著,這不免又令人想起6年以前珍珠港內的狼籍,嗜殺者必死於刀劍之下。

兩艦在水中的殘骸被打撈起以後,到1947年7月4日為止,在播磨造船廠被拆除完畢。戰爭中幾乎形影不離的「伊勢」號和「日向」號的軀體也於同一天在默默無聞中消失得一乾二淨。具有戰列艦般攻擊力的航空母艦,這樣的夢想中產生出了一代奇艦,也許在大艦巨炮主義者的眼裡,它們是 「不貞潔」的,在航空至上論者的眼裡,它們又是「不完美」的,但是其誕生有著一定的應急性,將它們一概否定也不免武斷。

然而有一點我們必須認識到,剛愎自用的日本海軍的決策者們缺乏明確的戰略理念,雖然造船部門能在這種無視現實的生硬指令下完成的設計建造,雖然不乏優秀的指揮官,雖然擁有出色的水兵,但是依然沒有在實戰中被證明具有任何意義。

「伊勢」之名由來日本中部的伊勢國,那裡因有著供奉著據說是天皇先祖天照皇大神的伊勢神宮,在當時被奉為神明之地;而「日向」則起自在日本古代建國神話中傳說為日本的發祥地,位於九州東南岸的日向國。冠於這樣的名字的軍艦,卻被夢想和現實所捉弄,夢想畢竟是夢想,在現實世界的狂瀾面前還是會遭遇劫難,即使神靈也無法庇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