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尚書》之殤——失落的中華上古史

《尚書》之殤——失落的中華上古史

「中國有史以來第一部信史」—《尚書》原名即為《書》,是我國最為悠久的歷史文獻彙編。

《荀子 · 勸學》里說「《書》者,政事之紀也「。將政事記錄在竹帛上,就是「書」。

《尚書》之殤——失落的中華上古史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孔子狂刪三千篇?司馬遷如何應對——

《史記索隱》中引用漢代《書緯》記載:孔子求得黃帝玄孫帝魁之書,迄至秦穆公,共三千多篇,孔子從中刪定後計102篇為《尚書》。

孔子整理《尚書》、《春秋》、《詩經》、《易經》的時候,恐怕不曾預想到他所創立的儒家此後的巨大發展和無以倫比的影響,以至於整個民族的基本典籍要靠儒家的傳承與庇護流傳至今。

《史記 · 孔子世家》記載,《詩》原存三千餘篇,孔子擇 "可施於禮儀者" 305篇編成我們現在看到的《詩經》(——這也夠遺憾的)。可見孔子曾刪《尚書》篇目當真有其事。但《書緯》所說三千多篇過於誇張,對於經常發出古文獻不足感慨的孔子來說,這是不可思議的。

《尚書》之殤——失落的中華上古史

孔子整理《尚書》

果如此,孔子豈不要為失傳的90%以上內容負責,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的罪人?

自商周以來就已經形成完善的史官制度。可以肯定的是至春秋孔子時,記述君王言論的《書》累計遠不止一百餘篇。

學者劉起釪通過先秦著作引用《尚書》情況等方法統計研究,估測戰國之際能見到的《尚書》篇目約一百二三十左右,也就是說,孔子最多只刪掉五、六分之一的篇幅。其餘早已佚失。這也與《史記》記載相吻合。


「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 ——《史記 · 孔子世家》

《尚書》的名字一般認為最早出現在漢代。「尚」古通「上」,即上古之書。中國古史可以上溯到炎黃五帝的時代,為何《尚書》只截取唐堯以後的部分呢?是不是刪自孔子之手呢?

《尚書》之殤——失落的中華上古史

孔子有一位弟子宰我(宰予,字子我),對五帝之事異常感興趣。《大戴禮 · 五帝德》記載:

宰我問:"我聽到過 "黃帝三百年" 的說法。黃帝是人還是神呢 ?是人怎麼能活三百年?" 孔子答:「大禹、商湯、文王、武王、周公就已經足夠了,黃帝的年代太久遠了,你為什麼問這個?」

宰我不依不饒,說對上古之事非常想知道,又接著問到顓頊、帝嚳等。孔子是了解黃帝等帝王之事的,追問之下也都給過一一解釋,但顯然對這類問題很不感冒,又一次問急了對宰我說:

"五帝三王的事情有傳記和法度可以得知,你想一天全搞懂,太浮躁了吧!" "你還不夠資格談這些。」

孔子斥宰我為「朽木不可雕」,估計與這些事有關。

《尚書》之殤——失落的中華上古史

從這些記載結合《論語》可以知道,孔子是周公的鐵粉,對於黃帝、顓頊等介於傳說與歷史之間的人物持保留的態度。 有理由相信,《尚書》中的這部分正是孔子斬去的。《尚書》之「尚」不但有上古之意,更表明是儒家所推崇的賢明君王的事迹與言行。

司馬遷撰寫《五帝本紀》時,黃帝、顓頊等堯之前的部分《尚書》沒有涉及,就只能參考《大戴禮》、《左傳》、《國語》和其他先秦諸子的著作及民間傳說。但《大戴禮》中的《五帝德》也是傳自孔子、宰我之問答,包括《帝系姓》其淵源可能就是孔子刪掉的《尚書》篇目 。


躲不過的劫難:焚書坑儒與火燒咸陽宮

孔子編《書》之後,經過秦始皇焚書坑儒,民間所藏的《書》基本焚毀殆盡,在秦皇宮裡的藏本也未逃過項羽的一把火,到漢初,已經找不到成冊的《尚書》了。


伏生授晁錯:今天的重生與往日的浩劫

漢文帝時,廣布天下以求,終於在齊魯之邦的濟南找到一位過去的秦博士,名為伏生,是孔子弟子宓不齊(fú,字子賤)的後代,他在始皇焚書時把書藏到牆裡,入漢後再取出,只保存下來一部分,《尚書》計29篇,大約為孔子編定版的四分之一,在齊魯之地傳授。伏生當時已經九十多歲,無法再到長安,所以派太常掌故晁錯到濟南筆受。

《尚書》之殤——失落的中華上古史

《伏生授經圖》

這個晁錯很有名,曾幫助漢景帝定《削藩策》引起七王之亂。他的祖上是春秋周景王之子姬朝,在爭奪王位失利後,從周王室老子管理的守藏室帶走大量珍貴典籍逃往楚國,這些典籍後來不知所蹤。這是歷史上國家檔案的又一次浩劫,冥冥中似有安排,晁錯的工作如在彌補祖先之過。

今人有猜想老子隨王子朝一併出逃,後來孔子從老子處得《易》、《書》等。

但伏生這個版本也非春秋時的原版,而是用秦漢通行的隸書轉錄的。當時稱先秦的小篆、大篆、籀(zhòu)文等文字為古文,漢隸為今文,因此後來就被稱為《今文尚書》。


孔壁藏書橫空出世

漢博士孔安國是孔子第十一代孫。漢武帝末年,藩王魯共王劉余為擴建自己在淄博的宮室,曾拆孔宅之牆,從中發現《尚書》、《論語》、《禮記》等冊,皆古文所書。

《尚書》之殤——失落的中華上古史

曲阜孔子故宅魯壁

這些書後流入孔安國手,他釋讀之後用今文摹寫流傳下來,這個由古文改為今文的版本被稱為《古文尚書》,比伏生所記《今文尚書》多出十六篇,稱為逸書。其他有幾百處文字不盡相同。司馬遷曾從孔安國處研學此本,在《史記》中廣為引用。

《尚書》之殤——失落的中華上古史

孔安國獻《古文尚書》

永嘉之亂終失傳

東漢時,這個版本一度佔據主流地位。但民間流傳一般不包括多出的16篇。到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國藏圖書又遭重創,伏生所傳《今文尚書》全部喪佚,就此失傳。《古文尚書》的16篇逸書也未能幸免於難,就此只剩下29篇《古文尚書》。


梅賾再獻書

東晉元帝時,豫章內史梅賾 (zé) 獻五十八篇《孔傳古文尚書》,據稱得自魏末晉初的學者鄭沖,托稱即漢武帝時孔安國所獻《古文尚書》,並且有孔氏所作書序。經過南北朝到隋唐,此版本地位一直上升,以至於原傳的29篇版《古文尚書》也失傳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尚書》,都是以此為底本而來。

《尚書》之殤——失落的中華上古史

南京雨花台梅崗即為紀念梅賾在此屯兵而得名


《尚書》真偽之辯

當年伏生所傳《今文尚書》29篇,但學者很快發現其中的《泰誓》一篇和先秦引用過的《泰誓》大相徑庭,證明是後人偽作的,去掉後實為28篇,因為董仲舒曾引用過偽《泰誓》中的話,說明是大約在景帝或武帝初期被摻進今文之中。但司馬遷也記述為29篇,這個疑問目前仍然無法解答。

《尚書》之殤——失落的中華上古史

《今文尚書》篇目

漢成帝時,有張霸把伏生的《今文尚書》二十九篇分割成了幾十篇,湊上自己偽造的文字,再加左傳、尚書序,獻偽造的102篇《古文尚書》,很快被宮廷學者識出而否,成帝惜其才,張霸才免於被處死。

孔安國所獻《古文尚書》除今文所有的29篇外,另有16篇《逸書》,共計45篇。流傳中,《盤庚》、《泰誓》一分為三(上、中、下),又《顧問》中析出一篇《康王之誥》,《逸書》十六篇中的《九共》一分為九,這樣就變成了共計58篇。

《尚書》之殤——失落的中華上古史

梅賾所獻古文《尚書》也是58篇,但只有34篇與原《古文尚書》篇目相同,另多出24篇,宋代吳棫開始就發現,這些篇目文從字順,和伏生所傳佶屈聱牙的風格大相徑庭,後經歷代學者考證,證明此二十多篇大多是後人雜取先秦文獻中的語句拼湊而成。這樣,唯一的《尚書》存世版本也證明是偽書,真是讀書人一聲長嘆!這些偽造的篇目具體如下:

《大禹謨》 《五子之歌》 《胤征》《仲虺之誥》《湯誥》 《咸有一德》 《伊訓》 《太甲》上、中、下 《說命》 《太誓》上、中、下 《武成》 《旅獒》 《微子之命》 《周官》 《君陳顧命》 《畢命》 《君牙》 《冏命》 《蔡仲之命》

當然,原34篇(或33篇)由於錄自孔壁本或伏生本,基本還是可信的,目前《尚書》的史學價值主要也集中在這一部分。

《尚書》之殤——失落的中華上古史

顧頡剛

著名史學家顧頡剛先生對於《尚書》真偽進行了深入研究,他把今文的這些篇目又分成三類:

1、《盤庚》《大誥》《康誥》《酒誥》《梓誥》《召誥》《雒誥》《多士》《多方》《文侯之命》《費誓》《秦誓》

——可信度最高。

2、《 甘誓》《湯誓》《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金滕》《無逸》《君奭》《立政》《顧命》《洪範》

——成文於東周,有後世偽作、史官追記、真古文經過翻譯幾種可能。

3、《堯典》《皋陶謨》《禹貢》

——秦漢間的偽作。

《尚書》之殤——失落的中華上古史

這些可以作為閱讀時重要的參考意見。


希望重燃:最新的發現

2008年,2500多枚竹簡由校友從市場購得捐贈給清華大學,經鑒定產生於戰國時期楚國。經整理研究,發現其中一些涉及失傳千年之久的《尚書》篇目,如《金縢》、《尹至》、《尹誥》、《說命》、《厚父》、《封許之命》、《攝命》等,其中《攝命》是《冏命》的真正古文原本,由於內容完全不同,再次證明今本《尚書》中的《冏命》系「偽古文」無疑。

《尚書》之殤——失落的中華上古史

清華簡

另外一些涉及《逸周書》的《皇門》、《程寐》、《祭公之顧命》等篇。傳說《逸周書》是孔子刪定《尚書》後所剩「周書」部分的逸篇, 故得名。

還有一些不見於今天掌握的《尚書》、《逸周書》的篇目名稱,但從內容看很可能是古《尚書》內容,如《保訓》。

目前,清華簡的整理解讀尚未完成,可能有更多有關《尚書》的發現。更重要的是,從中可以體悟到,完整的古文《尚書》和更多的重要典籍仍然存在,在某個角落深埋於地下,靜靜的等待著重見天日的一天到來,屆時配合其他考古成果和研究進展,將能夠釐清我們關於中華上古史的諸多疑問,其對中華文化的價值不可估量。

參考資料:

《尚書學史》劉起釪 著

《古史辨自序》顧頡剛 著

《尚書》

《史記》

《論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