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亞裔人群治乙肝,使用替諾福韋肝癌風險或更低

亞裔人群治乙肝,使用替諾福韋肝癌風險或更低

臨床實踐證據表明,長期抗病毒治療可使肝硬化或肝癌的發生幾率明顯降低,且多個臨床指南已將抗病毒治療,作為防治乙肝相關肝癌發生的重要手段。

但是,仍舊有少部分接受抗病毒治療的患者,沒能逃脫肝癌的魔爪

他們或者使用不同的抗病毒藥物,或者來自不同的種族,或者抗病毒治療效果不一樣。至於為何他們癌變風險不一樣,是否與核苷(酸)類似物的種類有關呢?

近日,正在維也納召開的歐洲肝病學會年會(EASL2019)的學者們,就針對這一問題做了相關的研究報告。

圖片來源:全景網

美國學者Stuart C Gordon對「不同核苷(酸)類似物在亞裔和非亞裔人群中降低肝癌(HCC)風險的作用」進行了研究,其共納入了822例慢乙肝患者(替諾福韋TDF治療組407例;恩替卡韋ETV治療組415例),其中有20%的人曾接受過其他抗病毒治療,18%的人有肝硬化,63%是亞洲人。

研究發現,TDF與ETV降低HCC風險的作用可能存在人種差異。在亞裔人群中,TDF治療的患者肝癌的發生率要低於ETV治療的患者,這與去年韓國的一項「關於替諾福韋與恩替卡韋這兩類藥物在慢乙肝(CHB)初治患者治療中,肝細胞癌(HCC)的發生風險情況」的全國性隊列研究結果是一致的,這也再次證實了「對於亞裔人群,替諾福韋相較於ETV,可能有更強的降低HCC風險的作用」,而人種差異,或許和HBV基因型有關,因為亞洲主流的HBV基因型為B、C型。

圖片來源:全景網

至於TDF與ETV這兩種藥物抑制肝癌作用的差異,當前對此的解釋之一是核苷酸類似物(TAF、TDF、阿德福韋酯)可誘導IFN-λ3表達。IFN-λ3可產生一些抗病毒蛋白,從而發揮抗病毒效應,並表現出額外的抑制腫瘤的作用。

核苷酸類似物除了TDF,還有一個TDF的升級版——TAF,不僅具有靶向肝臟、強效抑制病毒、轉氨酶復常率高(進一步降低肝癌發生風險)的特點,還具有零耐葯,且骨腎安全性更好的優勢,是國際慢乙肝診療指南推薦的一線優選藥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客新健康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牙縫裡掏出來的東西很臭?4個竅門還你清新口氣
男子同時檢查出3種癌症!只因他40年來每天都要做這事…

TAG:健客新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