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出離自我,奉獻社會,交給眾生

出離自我,奉獻社會,交給眾生

出離自我,奉獻社會,交給眾生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這個修行開始線,我們跟各位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修行從此開始,從這個地方開始。這個地方在哪裡?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跟各位講,一個人必須在生活中對於世間的這些物質慾望他能夠完全看破,才可能正式修行。所謂完全看破,並不一定心灰意冷,心灰意冷是一種狀況而已。

怎麼看破呢?我們告訴各位,當你一再的用你的六根向外去追求六塵境界的時候,你就沒有辦法修行。當有一天你覺悟到不對,我有這樣大的福報,家裡睡的那張床十二萬,每天早上屁股坐的那個馬桶,是黃金做的,還紫外線殺菌的,那一套設備三百六十萬,沖的水大概是香湯吧,還是這種自來水?我看它設備最好也都是一樣。

當你發覺說眼耳鼻舌身意,接觸的六塵境界你都有辦法去追求到得到滿足,但是你還有一種空虛的感覺,你發覺這種向外追求是不對的。向外追求絕對可以達到,告訴各位,你是可以達到,但是向外追求所得到的都是假的,都是無常的,你要記得這一點。所以即使得到,你還是有一種什麼——怕失掉的感覺。有沒有這種感覺?

跟各位舉一個例子。孔明有個太太,各位知道嗎?她很不漂亮,可以說是很醜,不是很不漂亮。人家問他說為什麼要討這個老婆?他說這樣好放心。對不對?假如這個老婆是很漂亮的話,那一定是怎麼樣——好不放心,為什麼?這些都無常。他感受到無常,而我們凡夫所追求的剛好相反,你看看,郎才女貌,當有一天白馬王子娶到白雪公主的時候,只有那一刻最美,踏上紅地毯的那一端,以後兩個人都很傷腦筋,因為白雪公主怕白馬王子去碰到另一位白雪公主,白馬王子也怕白雪公主又碰到另一位的白馬王子,這就是無常。

向外能夠得的到,但是內心裡頭會有一種空虛,當你有這種感覺說,不對,外面的存在是假的,而你覺得說我應該向內找回來,我不是向外追求那一個,而是要向內找這一個,主詞這一個,那個時候你的修行才開始。現在我們還是一直在找外面的,這個時候你就沒辦法修行,為什麼?外面那個被知道的,被看到的,被聽到的,那個被知道的都是受詞,那個受詞可以得的到,不是得不到,因為我們現在的教育都是這種教育法,西方的教育造成我們當代的這種物質文明的成就,是自古以來,有人類以來最豐富的一代,可是你有沒有發現到,這一代的人自殺率最高。

物質文明可以讓你得到,但是你內心的空虛怎麼辦?你有沒有感覺到這一點,當你感受到這一點,而要開始向內找那個主詞「我是誰」,那個時候你才可以開始修行,才是真正具備修行的條件,你這樣子開始反省以後,那麼你有五種狀況讓你選擇,一個偏真出離心,一個利生度他心,一個慈悲深直心,一個內證聖智心,一個普賢廣大行願心。我可以告訴各位,絕大部分,大概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人,發心都發在第一個偏真出離心,為什麼?因為你看,他向外追求的都是假的,所以乾脆我就離開,出離,出離心發起來了,偏真出離心起了,所以你看,一般佛教社會,凡是發起出離心要修行的人,通常都會斷絕於社會來往,都會斷絕,而那一些不跟社會來往,美其名叫做菩薩行的人,都沒有發這個心,連這個心都沒有,他只是發什麼——世間善業心,世間的善業心,那是不真的,那是世間法,慈悲心,有啊,很多。這個還不能算修行,這是世間善法,所以我們這個條件是很嚴格的,內心自己要去端莊自己。

為什麼叫偏真出離心?他有出離心但是厭離這個世間,這是很討厭的事,想要出離這個世間,很顯然,我要是不厭惡這個世間,我有沒有可能出離這個世間呢?你看看,為了要勸人家出離這個娑婆世間,他就跟你創造一個極樂世界,讓你離開這裡去到那裡。這個是講什麼?為什麼要講這個呢?這是一個非常低級的一個方便法。

真正佛法不能這樣講,因為他不這樣講,你不願意在這裡放下,但是你在這裡放下,是產生厭離,那這個厭離假如沒有對外的欣求,只有厭離的話,那是偏真而已,當你在欣求於某一個時,又產生一個新的執著,你沒有出離世間,你這種觀念叫做天堂觀念,還期望著天上有一個美好的世間,那你還是執著。我們講要破你的執著,你還是產生一個新的執著,只是原來執著在這裡,吃牛排,現在執著到極樂世界去,不吃牛排,這樣而已。一個執著於吃牛排,跟一個執著於不吃牛排,兩個都一樣,同樣的果報,兩個都執著,只是再來的時候一個是老虎,一個是野牛,對不對?執著於吃牛排的是老虎,執著於不吃牛排的野牛,吃草。這兩個都執著,都是愚痴。你說果報有不同,當然不同,一個老虎、一個野牛,要不然也一樣,兩個都執著,都是愚痴,我們一定要了解這一點。

有出離心,但是必須不厭離這個世間,這很不容易,所以一個真正的菩薩,他出離這個世間,他會完全把自己奉獻給社會,這是真正的出離,已經無我了,無我就是出離了。出離是這樣子,出離自我,把自我丟到一邊去,變成無我。那這個時候把自己奉獻給社會,交給眾生。

一個修行人只要你真的發心以後,你早就把你的生死置之度外,那個時候你可以把你的生死丟掉,所以你這個身體應該是可以貢獻給社會,對不對?以這個標準來看,一個修行者,他不會有一種所謂的厭世心,他為什麼要厭世呢?我們套一句現代的話來講,他自己本身應該懂得他還有剩餘價值,可以給這個社會來用,他為什麼要厭世呢?不可能的。當他自己已經出離以後,他可以把這個色身交給世間,所以在他緣未盡的時候,應該他可以發揮他很多教化功能出來。

所以真正發心的人,除非是偏真,偏真是出離,但不會厭世,不會欣求。那你假如說既不厭世,又願意把它給捐出來,剩餘價值願意捐給社會,給一切眾生的話,那麼就看你發心的方法,在這個層次上就一直上升,我們要訓練的是這一點。

擷自《八十華嚴》玄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雲和上法語 的精彩文章:

佛法的表達方式是不具像的

TAG:海雲和上法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