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阿里雲衝出亞馬遜:亞太市場份額排名第一

阿里雲衝出亞馬遜:亞太市場份額排名第一

【獵雲網(微信:ilieyun)北京】5月7日報道

創立10年來,阿里雲的競爭力正在不斷提升,在持續領跑中國市場之時,在亞太市場也在不斷創造佳績。

日前,市場研究和諮詢機構 Gartner 發布2018年全球 IT 服務市場報告顯示,在雲計算基礎設施領域,阿里雲在亞太區域市場排名第一,2018年市場份額為 19.6% ,超過亞馬遜AWS(11.0%)和微軟Azure(8.0%)的總和。

不僅是 2018 年,從圖表上也可以看出,2017 年阿里雲在亞太區域市場份額為 14.9%,AWS 為 11.2%,Azure 為 7%。也就是說,在整個亞太地區,阿里雲已經兩年排名第一。

亞馬遜 AWS 從 2006 年誕生之日起,就一直領跑全球雲計算。今天,在亞太地區,阿里雲能夠有這樣的成績,也許沒有任何一個人會想到。

不過,縱觀阿里巴巴與亞馬遜的發展歷程就會發現,這兩家世界級巨頭何其相似,又何其不同。而這些異同之處,正決定著阿里雲能夠在發展近 10 年之後「衝出亞馬遜」。


三點相似

眾所周知,阿里巴巴與亞馬遜都是以電商業務起家。發展至今,他們在各自國家的電商市場中也有著同等地位和影響力。而在雲計算方面,兩家也有著 3 處明顯相似點。

首先,雲計算業務都是源於電商業務的快速發展,倒逼創新。

1994 年與 1999 年,亞馬遜和阿里巴巴先後成立。雖然兩家企業所處IT基礎環境、互聯網普及程度、消費者購買與支付習慣都不相同,但這並不妨礙他們的電商業務在各自國家的快速發展。

尤其阿里。在 2003 年淘寶上線之後,業務取得了井噴式增長,年交易額每年都是幾十倍的速度在增長。隨著用戶量與交易數據的激增,以往維持阿里前進的「發動機」開始無法負荷。尤其到 2008 年時,面對數億人的規模,阿里傳統 IOE 架構計算資源開始捉襟見肘。

阿里雲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被瘋狂增長的業務量倒逼著,像「給一輛高速行駛中的跑車換引擎」一般,從第一行代碼開始書寫,一直走到了今天。而亞馬遜與AWS 也同樣如此。

其次,阿里雲與 AWS 在公司戰略層面,都定位於為整體商業提供基礎設施。

在沒有互聯網與電子商務之前,人們要想做生意,要麼辦張營業執照租個門臉,要麼背個包袱與城管打游擊。但無論如何,人們只有「線下」這一種選擇。

而阿里和亞馬遜的出現,讓生意以更簡捷的方式從線下走到線上。並且隨著互聯網的滲透,生意人所能達成交易的市場覆蓋面也越來越廣。從電商的角度來說,阿里與亞馬遜都是承載商業的基礎設施平台。

雲計算業務同樣也是為整體商業提供的 IT 基礎設施。

在阿里雲和 AWS 上線之後,馬雲和貝索斯都意識到,雲計算不僅能支撐自身業務和數據的高速增長,還能夠將這些閑置的雲計算資源為其他用戶所用。

在他們租用雲計算資源時,只需要按自己的需要進行付費,而無需像以往一樣,事先採購大量的伺服器、存儲設備,造成大量IT資源浪費。

最後,創始人對於雲計算,都有著堅定的戰略投入。

可能所有雲計算從業者,都不會忘記在 2011 年中國 IT 領袖峰會上,BAT 三位掌門在討論未來雲計算髮展前景時那截然不同的看法。

李彥宏當時認為,雲計算就是「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東西」;馬化騰表示「雲計算有價值,但那是在幾千年之後的阿凡達時代」。

三人之中,只有最不懂技術的馬雲堅決表示:阿里巴巴必須搞雲計算。

從馬化騰和李彥宏的表達來看,也許他們並不否認雲計算的價值,但至少當時騰訊和百度在雲計算方面的投入是遲疑的。而馬雲的堅決則讓阿里雲抓住了國內雲計算髮展的先機。

這種堅決,還體現在阿里雲在研發過程中遭遇難關的時刻。

在 2009 年到 2012 年那段時間裡,研發了 3 年的阿里雲依舊無法實現穩定的 5K 集群突破,這意味著阿里雲不能進行大規模商用。就在幾乎所有人都快撐不下去的時候,馬雲斬釘截鐵告訴阿里集團所有人:「我每年給阿里雲投 10 個億,投個 10 年,做不出來再說。」


三點不同

上述這 3 個相似點,決定了「為什麼在眾多IT巨頭之中,是 AWS 和阿里雲最終跑了出來」。而與 AWS 相比,阿里雲又有 3 個非常明顯的獨有特徵。這是亞馬遜 AWS 所不具備的。

第一點,All in Cloud

在今年 3 月 21 日召開的 2019 阿里雲峰會北京站上,阿里雲智能事業群總裁張建鋒明確表示,目前,阿里巴巴大約三分之二的業務跑在公有雲上。而在未來的 1~2 年內,阿里實現 100% 基於公共雲,全面成為「雲上的阿里巴巴」。阿里雲成為阿里巴巴經濟體的技術底座。

首先,以阿里巴巴的業務體量、業務複雜程度、交易支付等環節對準確性的要求,它自身全部基於公共雲,是對行業的一種最佳實踐示範。All in Cloud 意味著阿里內部將全部採用阿里雲上的技術和產品,外部客戶用的是什麼,阿里自己用的也一樣。這不單是對穩定性的信心,還能說明其產品豐富度已經能夠覆蓋幾乎所有的商業場景。

其次,阿里經濟體內豐富、複雜的場景,將給雲更多的輸入。ToB 與 ToC 最大的區別就在於,ToB 產品需要有場景屬性,需要在實際場景中提煉邏輯。

這也是很多 ToC 的公司很難建立另一條 ToB 增長線的核心問題。如果沒有實際的商業場景來提煉產品邏輯,單點的技術突破也難應用到廣泛的商業中。

最後,達摩院將成為前沿技術的輸出中心。三年投入 1000 億的達摩院,在機器學習、晶元、量子方面已經有不少成果。這些尖端技術和阿里雲的結合,可以讓雲保持技術的代差優勢。

要知道,阿里雲智能事業群總裁張建鋒,也是阿里巴巴集團 CTO。而亞馬遜 AWS 更多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沒有與整個亞馬遜技術力量的融會貫通。

阿里巴巴自身 All in Cloud 這樣的決策,無疑是讓阿里雲接受如此大規模的複雜場景的考驗,進一步驗證提升阿里雲技術和產品。同時,也將給市場極大的信心,更加堅定的拋棄物理機,走向公共雲。


第二點,生態的最佳實踐

阿里集團業務眾多,每個知名業務,幾乎都設計了自己的品牌吉祥物。很多人調侃,現在的阿里巴巴,就像一個動物園,飛豬、釘釘、盒馬等等。

而這些業務的出現,都是基於阿里自身的技術和經驗進行持續創新的案例。

阿里這個龐大的經濟體,不僅在中國是個獨特的存在。即使放眼世界,能有如此之大的互聯網規模、企業級複雜程度、以及在數據和支付方面金融級準確性,阿里也是獨一無二的,是亞馬遜所不具備的。

阿里巴巴一直被認為是下一代企業的模型,同時也擁有最多的雲上最佳實踐。龐大的電商交易僅需要幾百名運營人員,數據智能能夠幫助人們做出更好的決策。


第三點,數據智能

阿里雲跟亞馬遜到底有什麼巨大的不同?很多從外企跳槽到阿里雲的人給出的答案是:如果做數據智能,沒有比這裡更合適的了。

毋庸置疑,阿里巴巴如今擁有極其海量的數據信息,每天要處理的數據量達到了 100PB(央視 60 年總共的視頻數據量也僅有 80PB)。而海量數據,正是實現數據智能的先決條件。

在數據智能領域,阿里雲推出了創新的城市大腦應用,這是城市管理的創新實踐。這背後是阿里數據智能技術在線下場景的具體落地和實踐。

在張建鋒眼中,未來,社會經濟將與互聯網更加融合,企業機構的業務也將全面轉變為互聯網業務,而未來企業的發展之路,也將從基於流程發展,演變為基於數據智能發展。

所以,阿里雲構建了應對海量高並發的互聯網分散式架構、下一代資料庫 POLARDB、中台技術、雲原生的產品和能力。這些能力將幫助企業實現核心技術的互聯網化。

與此同時,在今年初,阿里將自身基於電商的經驗、技術與方法論進行提煉,推出「阿里商業操作系統」,將阿里自身的業務能力,透過阿里雲對外進行輸出,為各個行業提供數字時代所需的核心商業能力。

現在,阿里雲在亞太地區坐穩了雲計算市場佔有率的頭把交椅,邁出「衝出亞馬遜」的第一步。未來,它還有更遠的征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獵雲網 的精彩文章:

富士康等44家供應商加入蘋果清潔能源計劃,明年可節能5千兆瓦

TAG:獵雲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