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香港孩子贏在受精卵:做個普通人竟然這麼難,誰還敢生孩子啊?

香港孩子贏在受精卵:做個普通人竟然這麼難,誰還敢生孩子啊?

別讓過度教育,

傷害了孩子

來源 |我是艾小羊

(ID:qingchangaixiaoyang)

1

做教育的朋友推薦我看香港TVB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這部片子真實記錄了在全民精英教育的大環境下,香港父母想要贏在子宮裡,甚至精子上的巨大焦慮。

昨天跟朋友約在我店裡見面,兩人一邊喝咖啡,一邊感嘆,人最後都是累死的。

「精英教育搞了這麼多年,最大的效果是做普通人的門檻被抬得越來越高。」她說。

院子里的薔薇開得無知而又天真,我忽然有種傷感,特別想對自己的孩子說:競爭如此殘酷,未經同意讓你們上車,實在對不起……

2

《沒有起跑線》,是一部香港父母的眾生相。

二胎媽媽Irene 本來是個樂觀的佛系媽咪,想給兒子足夠寬鬆的成長環境。

然而當兒子一歲半,Irene 開始為他聯繫幼兒園學前班,才發現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

別人家的孩子,6個月就開始上早教班,一歲多就會表現自己,她的兒子什麼都不會,在幼兒園學前班的「面試」中被淘汰了。

以前我們的概念里,學前班是指上小學之前的補習輔導班;但在香港與內地的一些大城市,學前班已經提前到了前幼兒園時代。

也就是說,孩子必須追求拔苗助長式的人工「早慧」,才有資格參與名優幼兒園的競爭。

痛定思痛,Irene 決定讓肚子里的二胎妹妹贏在子宮裡,早早為她報班。

在與其他媽媽的交流中,Irene得知,現在贏在子宮裡都不算什麼了。

香港的名校喜歡接收一月出生的孩子,父母要算好受孕時間,讓孩子贏在射精前。

這種說法不是聳人聽聞,更與「摩羯座出偉人無關」。

香港幼兒園的入學年齡是兩歲零八個月,一至四月出生的孩子,因為年齡相對更大,行為能力更強,老師少操心,容易出成績,更容易被學校青睞。

選擇孩子的出生月份,是年齡基礎上的擇優「掐尖兒」。

香港孩子的精英教育軌跡是:

選好射精時間,讓孩子出生在一至四月,一月最佳;

孩子出生後的六個月甚至更早,進入嬰兒遊戲班進行學習;

兩歲進入學前班,為衝刺名校做準備;

兩歲八個月,參加各種幼兒園面試,進入名校幼兒園意味著贏在起跑線;

上了幼兒園也不能放鬆。很多家長選擇讓孩子同時就讀兩所幼兒園,上午在全日班接受學習,全日班下午是午睡,沒有學習安排,就把孩子接出來繼續上「國際班」。

全日班學好粵語,國際班學習英、普,爭取讓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實現精通兩文三語(普通話、粵語、英文)。

3

職業為高級秘書的香港媽媽Sharoni,直言精英教育是互相攀比的產物,大家比來比去,比的其實是媽媽的面子。

「你不比較,自己在井底做自己的事,沒什麼的。但你一出去跟人比較,不是你想去做,而是其他媽媽會說,你有在某處報讀課程嗎?那間很好,小朋友會聰明一點。」

「當你開始跟那些人在一起,為了他(孩子)可以很瘋狂。」

Sharoni與我們身邊的很多普通媽媽,甚至我自己一樣,空有一腔理智,卻無法戰勝大環境,只能一邊吐槽,一邊緊跟。

我們經常說,父母最大的問題是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個普通人。

看完《沒有起跑線》,我悲哀地發現,即使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個普通人,也未必能讓我們和孩子過上理想而又輕鬆的生活。

因為全民精英教育,已經把做普通人的門檻抬得越來越高。

20年前,本科學歷可以去研究所當科學家,如今去餐館端盤子都要本科學歷了。

正如Sharoni所說,我們是小人物,是螻蟻,是螺絲釘,我們的孩子也一樣,但現在整個社會就是用製作機床的方法去製作一個螺絲釘。

如果你告訴我可以不這樣製作,我第一個贊成。

經常有人覺得中國的父母眼界太高,一天到晚好像自己家有皇位繼承一樣,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不做父母的人,永遠無法理解父母的糾結。

我們擔心的不是孩子成為一個螺絲釘,而是他連成為螺絲釘的資格都沒有;我們怕的不是孩子成為普通人,而是他連過上普通生活的資格都沒有。

Sharoni甚至說,在香港活得瀟洒的唯一辦法是「不買房、不生娃」。

買房,你會被銀行綁架;

生娃,你會被社會綁架。

這段話,在微博上獲得了很多年輕人的支持:高競爭必然造成低生育,不是不想生,而是不敢生。

4

教育專家形容香港的所謂精英式教育:一切都在往前趕。

10個月會走路的孩子,嘲笑一歲半會走路的,但早晚都會的事,為什麼提前了就是成功?

更大的問題是,教育原本是伴隨我們一生的事,但無論家長還是社會,眼睛盯著的,往往是前二十年。

整個社會過度追求早慧,卻忘了對於普通人而言,無論精力還是熱情都是有限的,早慧必然帶來早衰。

在記錄片里,一位過關斬將,最終考入名校的學生描述自己的現狀:本來應該是熱血沸騰的大好年華,卻對一切都提不起興趣,那種累,是一種心態上的厭倦。

他形容自己所受的教育,是用短跑的方法,去跑馬拉松,可能跑到中段,已經累死了。

另外一個女生提到同樣的問題:你總想讓孩子贏,但過度的逼迫,如果讓他們小小年齡就出現心理問題,甚至自殺,那到底贏了什麼?

用短跑的方式跑馬拉松,父母「早亡」,孩子「早衰」。這些淺顯的道理,中學生明白,為什麼我們做父母的卻不明白?

一方面,我們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孩子,覺得別人家孩子能承受的,自己家孩子也可以。而往往,我們看到的只是別人家孩子的面子。我身邊有一個真實的案例,一個學霸高三忽然抑鬱休學,那些以他為榜樣要求孩子的父母才知道,原來他從初中開始,就在斷斷續續地治療抑鬱症。

另一方面,父母習慣於壓力轉嫁。當自己遇到挫折與不公,很容易認為是當初沒有好好學習的結果,轉頭就去壓迫孩子。而事實是,你有你的煩惱,王思聰有王思聰的煩惱。

挫折、不公、壓力是人生的常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是小時候一直贏的人,長大就不會輸;也不是小時候翻過了很多山,長大就一馬平川。

父母的愛,是孩子受傷後的療愈,而不是孩子不受傷的保證。

5

教育,說來說去,已經變成一種產業;而精英教育,更是這個產業中最大的蛋糕。

「精」,意味著營養、濃縮、稀缺,這些冠冕堂皇的字眼後面,最關鍵的一個字是「貴」。

當做普通人的門檻被抬得越來越高,父母的教育投資就變得越來越大。

「你不愛競爭?但競爭會找上你!」這句廣告語,搭配孩子的淚眼,簡直讓我們這些想讓孩子平平淡淡的父母,覺得自己罪孽深重。

很好,接下來就要報班、報課,給孩子花錢了。

在香港,很多父母為孩子預算讀完大學的花費大約是700萬港幣。

僅僅一套很出名的小學教材,就要六萬多港幣。

父母的焦慮,正在變成商人的錢包;而我們的孩子,也變成了父母的碎鈔機。

在這個過程中,大多數父母與孩子,處於雙輸狀態。

世界上可能的確存在精英教育這件事,但它應該是少數人的遊戲,就像天才班是天才的天下。

當所有的父母,都撲向精英教育,必然導致花了精英教育的錢,培養出一個普通人,苦了孩子,累了自己。

而教育的秩序,也會因為不斷有人搶跑,而被徹底破壞。

作為個人,我們或許無法阻擋教育過度商業化的步伐,但為了自己與孩子的未來,我們應該悄悄抹掉心裡的那個起跑線,儘可能屏蔽過度焦慮的家長甚至老師,不攀比、少交流,主動退出無序競爭。

別讓過度教育,傷害孩子的好奇心,也別讓所有的孩子,成為統一生產線上,沒有生命力的產品。

有些孩子,的確可以面對重壓,依然精力充沛、越戰越勇;而大多數孩子,註定是慢熱型的長跑選手。

後面這些,大約就是我們所說的普通的人生。

普通的人生,需要慢慢成長、慢慢懂得;承認自己的力所不能,不為改變世界而活,為不被世界改變而生。

人生很長,別怕錯過。那些錯過的站台、錯過車,你永遠不知道它們開向天堂還是地獄。

每個孩子

都是一座未知的島嶼

需要父母去慢慢探索

而不是標準化開發

認同文章觀點就轉發到朋友圈吧

微信改版之後,

你是不是經常找不到軒媽了,

按照下面的提示

把親寶寶育兒「設為星標」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親寶寶 的精彩文章:

奶瓶需要每天消毒嗎?很多人都搞錯了!
抓住0-3歲大腦發育黃金期,給寶寶最好的視覺啟蒙

TAG:親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