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5G,可能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歡迎
二月底在西班牙舉行的MWC上,以「5G和摺疊屏」為核心這次活動上亮相的新品——小米MIX3 5G版、三星Galaxy S10 5G、LG V50 ThinQ 5G基本已經開始陸續投放市場,再加上韓國、美國、歐洲部分地區5G網路也開始商業化運行,也使得5G已然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儘管大家都知道,5G網路能夠帶來更快更強的網速,能夠體驗到幾秒就下載一部高清電影的快樂;能夠提供將數百萬輛自動駕駛汽車帶入道路所需的容量、速度,以及低延遲和安全性;並將為將數十億台設備連接到網路,提供基礎設施。
但就像歷史上許多新生事物的誕生受到部分人抗拒一樣,對於5G現階段依然有不少反對的聲音。而其中最主流的,當屬是健康了,早在從2G也就是模擬調製進入到數字調製的時代開始,關於手機輻射影響健康的說法,就幾乎從來沒有斷過。
目前有消息顯示,在全球各地都出現了各種針對5G基站建設的抗議請願活動。在通信業行業巨子諾基亞所在的芬蘭,已有超過2300人在赫倫娜·厄茨(Helena Ertz)發起的請願書上簽名,要求政府完全禁止「5G技術」。而在美國加州,因為一所小學裡有四名學生在三年時間裡先後被診斷患有癌症,因此有家長認為這是由於學校里一座通信基站的電磁輻射造成。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人的擔憂其實並非完全沒有理由。作為移動通信的5G確實會帶有電磁輻射和熱輻射大,但是兩類輻射是否會對健康造成影響,其實至今都屬於說不清的範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項研究發現,5G毫米波主要會在皮膚2mm以內和眼角膜表面部位被吸收,尤其是血液較少的眼部,由於難以產生冷卻效果,因此在長時間輻射之下發熱感會轉變成疼痛。
至於能夠影響健康的電離效應,美國FCC在其官網上有這樣的描述,「迄今沒有科學證據證明無線電話的使用,會導致癌症或其他各種健康影響,包括頭痛、頭暈或記憶力喪失」。而知名半導體巨頭英飛凌也發布過名為《Health effects of mmWave radiation》的文章也有類似的結論,「毫米波光子的最高光子能量為1.2meV,電子掙脫其原子束縛所需的光子能量約為12eV,也就是說,毫米波光子能量比電離所需能量小近10,000倍」。
當然,官方的說法並沒有被所有人接受。這是因為電磁污染自從被科學家證實之後,不同於大氣和水體污染能夠用眼睛發現,噪音污染能夠被聽覺感知,電磁污染由於很難被人體感知的原因,使得大眾特別是相關知識了解不多的人群對其始終很戒懼。簡單來說,人們擔心的是大量的無線發射基站會把地球變成一個巨大的「微波爐」,然後在不知不覺之間把大家「烤熟」。
這種擔心能夠理解,因為5G使用的是毫米波技術,而目前的4G使用的超短波。毫米波相比於超短波更容易被大氣中的水吸收,導致穿透力非常糟糕,並不適合遠距離傳輸。這就導致建設5G網路需要更多基站才能保證正常通信,這無疑就進一步放大了民眾對於5G的恐懼。
近期,反對5G的除了某些消費者之外,氣象學家也加入了這一行列,並且作為科學家他們給出的理由就顯得有理有據。據英國《衛報》報道,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的專家Neils Bormann警告,由於5G網路使用的頻段與觀測氣象的頻段接近,因而5G可能會干擾氣象衛星,影響氣象預測風暴的能力。
天氣預報的產生,是氣象學家通過地球氣象衛星24小時不停觀測大氣中的水蒸氣、降雨、降雪、雲層覆蓋、含冰量等元素的變化,再結合專業知識來給出類似「明天下雨或下雪」的結論。這些變化是需要經過水蒸氣、雲層等散發的電磁波頻率來感知,而頻率更高的5G則已經與這些自然現象的頻率出現了衝突。
眾所周知,5G的頻率範圍分為兩種,一種是450MHz-6GHz的FR1也就是目前4G的工作頻率,而另外一種則是在24GHz以上,也就是俗話說的毫米波。
比如說,水蒸氣的23.8GHz的頻段、研判降雨和降雪的36至37GHz、測量氣溫的50GHz頻段、分析雲和冰的86至92GHz頻段,統統都包含在5G網路的工作頻段之中。對於氣象衛星來說,收集這些氣象數據的感覺就好像是兩個人以近似的語速和語調在對你說話,這樣也就自然很難分辨到底是誰在說了。
對於天氣預報這樣依賴於基礎數據的東西,如果數據本身有問題,自然就會得出南轅北轍的結論。目前,這些與氣象元素有關的頻道在美國已經先後被拍賣了給了各大運營商,所以氣象學家警告5G可能會對全球天氣預報能力造成影響,並非是無稽之談。
因此如果未來出現天氣預報微妙偏差的情況,大家可能就要先做好準備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新引擎科技含量十足 全新馬自達3預計今年內上市
※有機情:諾基亞X71閃亮登場,iPhone再度降價
TAG:三易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