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神奇的王陽明心學——提升格局,才能左右逢源

神奇的王陽明心學——提升格局,才能左右逢源

神奇的王陽明心學——提升格局,才能左右逢源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王陽明

心靈上的認知層次如何,就決定了平時思想情緒的走向,在各種環境中磨鍊過,把心胸、眼界提升了,才能進入更廣闊的世界,能容納以前怎麼也不能容納的東西。這就是格局。要想提升自己的格局,先要確立一個自己想要達到的人生目標,然後思考:要實現這個理想,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一個人,要做出怎樣的改變。

那麼,一個人應該怎樣做,才能提升自己的格局,拓展自己的戰略眼光呢?

所謂格局,通俗地說,就是一個人的胸懷和眼界,更細一點說就是一個人心靈的認識層次。你的心靈認知達到了什麼樣的境界,你才能有多大的格局。所以,格局這個東西,與知識無關,而與一個人的心胸、膽識與視野有密切聯繫。

前面我們說過,王陽明有一句名言:「身之主宰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從某個角度來看,這句話可以用來闡述格局問題。

心是身體的主宰,我們的思想和行動如何,一切取決於心所發之意對事物有怎樣的看法。在你所關注的事物中,如果你能站在更高層面看問題,認識到的東西就比較全面,這些認識到的東西就內化成心中的良知,形成一個思想參照體系(或可以說是價值觀)。這個思想參照體系,就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你的思維和行動方向。

如前所述,大叔妻子的認知層次就很低,看到的範圍很小,基本上就只能看到眼前的一點小利益,在她的價值觀里,絕不能容忍別人「占」自己的便宜,於是就無法看到其他更大的可能性。沒有容人之量,也就無法得到「雙贏」的結果。

當一個人的格局比較大時,就說明他的心靈層次較高,認知範圍比較廣,在一件微小的事里,能看到別人無法看到的東西。

就像王之渙詩中所說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每當你登上更高一層樓時,才能看到更遠處的風景,待登到頂層時,那就是「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了;而在你還沒有上到高處,沒有看到那些遠處的風景時,就會「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怎麼也無法理解它們的真實情況的。

就像王陽明當年在謫居龍場之前,雖然知道自己受氣質所限,格局較小,氣量不夠,還存在著恃才傲物、不懂人情世故、看誰都不順眼的缺點,後來他也很想改變這些人性中的弱點,但由於認知層次不夠,頭腦中的思維定式還沒有改變,這些缺點怎麼也改不掉。

當他被貶謫到了龍場之後,處在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困境中,嘗盡了千苦萬難,他放棄了一切想要逃避的想法,勇敢地面對現實,同時在修鍊自己的心靈上面痛下苦功。在覺得自己氣量小,無法承受時,就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要是聖人處在這樣的環境里,他們會怎麼想,採取什麼樣的做法呢?」

這句話看似平淡無奇,卻很有力量,可以說是定向修正自己的思想認知體系、提升心靈層次的重要武器。

借著這個提問,王陽明深入了解並體驗了以往的聖人在這種情況下的思想狀態和行為模式,並讓自己的心靈也盡量進入這種狀態,與其合而為一。

慢慢地,通過修身養性,不斷修正自己思想上的認知,王陽明的心靈層次終於有了質的飛躍,上升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所以後來王陽明深有體會地說:「唯有親身面對過利害關係的考驗,經歷過變故,遭受過屈辱,在種種不利的環境中磨鍊過,方能把自己平常動輒憤怒、恐懼,好樂、憂患的性格改變過來。」

「平時憤怒者到此能不憤怒,憂惶失措者到此能不憂惶失措,面臨大事而有一種超人的靜氣,這樣處理事情當行則行、當止則止,而不是逞一時意氣,按自己喜惡行事,導致到處樹敵,一敗塗地。如此去做,方能把握住正確方向,始能有得力處,這也就是我們在修身時所要用力的地方。」

心靈上的認知層次如何,就決定了平時思想情緒的走向,在各種環境中磨鍊過把心胸、眼界提升了,才能進入更廣闊的世界,能容納以前怎麼也不能容納的東西。這就是格局。

曾國藩也有這樣的格局。

自從曾國藩踏上仕途以來,他就彷彿是官場上的一個「憤青」,對大多數同僚都看不慣,憤世嫉俗,一切以自我的價值觀出發,結果在官場中處處碰壁,弄得自己十分鬱悶。

後來因父親病逝,曾國藩回家奔喪,在這期間,他因極度鬱悶而生了一場大病。為排解抑鬱的心情,他靜下心來,研讀了老子、莊子的書籍,結果這次他讀進去了,領悟了老子、莊子哲學的精髓,自己的心靈認知層次也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再次出山後,曾國藩的格局就擴大了許多,整個人就如同脫胎換骨一般。後來他雖然還是堅持他的做人原則,但為人處世的手段卻圓滑了許多,在仕途上也比以前更加順利了,終於藉助眾人的力量,趁著太平天國發生嚴重內訌的時機,指揮湘軍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成了清朝所謂的「中興名臣」。

要想提升自己的格局,先要確立一個自己想要達到的人生目標,然後思考:要實現這個理想,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一個人,要做出怎樣的改變。

搞清楚這些問題後,靜下心來,細細品味那些獲得卓越成就的人,他們在平時的生活中具有怎樣的胸懷和思維方式。在應事接物時,更要認真地體驗,特別要領悟那種「意由心發,意在物外」的意境。

很多時候,我們的意都是由「我」所發,很容易被自我的成見和眼前的物質利益所干擾,只有在具體的事務中細細地品味,慢慢地磨鍊,才能體會到「意由心發,意在物外」的妙處,這時你的格局就提升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