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兵服上的「兵」和「勇」,有啥區別?一字之差,卻是天差地別
中國歷史上一共經歷了30多個朝代,而每一個朝代的兵役制度都有自己的特點。比如說元朝的軍隊,由於大多數都是蒙古人組成的,所以他們的騎兵非常的驍勇善戰。而元朝也正是憑靠自己強大的騎兵同時藉助了火藥的威力將元朝的版圖橫跨歐亞。
而且元朝之後的,另一個少數民族主政的王朝大清王朝兵役制度也有自己的特點。在現在的關於清朝為背景的影視劇中,我們都可以看到清朝的普通士兵,他們的制服胸前要麼有一個兵,要麼有一個勇。一字之差,卻是天差地別。
這個問題的解釋就要追溯到清朝,最原始的兵役制度的建立。清朝當時在中國北方地區最初的建制其實是以滿族的八旗為主。所以清朝最初的軍隊,在努爾哈赤的統領下是以八旗子弟兵為主,他們當時胸前印的標誌就是兵。
而清朝的製作也能夠打下樑山,也主要是靠這些八旗子弟兵,他們都從小被訓練騎射,都是能征善戰的悍將。不過隨著清軍入關之後,對於滿足滿洲貴族的優待,這些八旗子弟兵逐漸開始進行整個常規軍事訓練,時間一久就失去了作戰的能力。同時整個滿洲貴族內部官吏的貪腐現象十分嚴重。
所以清朝的邊關鎮守任務,是需要依靠其他的力量來進行補充的。這個時候胸前印有勇的士兵就派上了用場。這些胸前有勇字的士兵他們的來源主要是從各個地方臨時抽掉上來的。
這部分士兵被在當時被稱為鄉勇。他們在戰爭需要時就會被臨時組建起來抗擊鯉魚鱗,而在戰爭結束後就會立刻解散,屬於國家武裝力量的預備隊伍。而地方組建武裝力量對中央的權力是有一定威脅的。
所以這些軍隊在招募的過程中,都沒有把他們算入正規的建制,同時不允許他們有自己的固定駐紮營地。清朝之所以能夠延續數百年的輝煌,最主要的功臣其實就是通過這些從地方上招募下來的鄉勇組成的軍隊。
比如說康熙時期最主要的功績平定三藩,其實最主要的軍事力量就是這些,鄉勇組成的綠營軍。同時在清朝末年,曾國藩和李鴻章大家大力發展軍事武裝力量,最著名的湘軍和淮軍其實就是用的鄉勇建制,同時這些士兵的來源都是從地方上抽調上來的,而不是直接從八營子弟兵中選拔。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兵和勇是兩種不同的兵役制度,但他們的戰鬥力是不在一個層次。
無論在任何時代,當一個制度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時候,必然會產生一定的腐敗現象,所以如果一個制度想要長久保持活力,就一定要及時為它注入新鮮的血液。
※梁武帝蕭衍,到底有多奇葩?40年不碰妃子,86歲卻被活活餓死
TAG:糖糖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