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禹是罪臣之子,為什麼還能被舜重用,立下治水之功?原因不簡單

大禹是罪臣之子,為什麼還能被舜重用,立下治水之功?原因不簡單

(歷史釋疑 第54期/奉天玉)

提到大禹,沒有人會陌生——洪水泛濫之時,他三過家門而不入,歷時十三年,終於立下治水的大功,得到了舜的禪讓,成為了一代帝王,並將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夏啟,從而開啟了家天下的歷史。不過,令人疑惑的是,大禹的父親鯀,治水九年卻不見成效,最終被舜流放,他身為一個罪臣之子,為什麼會得到舜的欣賞和重用,得以立下這樣的功勞呢?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那個時代的華夏民族還比較淳樸,沒有後世王朝的勾心鬥角,舜又是公認的聖人,他的父親和弟弟三番兩次想要害他性命,他都能當作什麼都沒有發生過,如果大禹真的有治水的才能,他不計鯀的得失,或者允許大禹替父親彌補過失,從而讓大禹擔起這一重任,無可厚非。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按理說,舜作為公認的聖人,被後人歌頌數千年,他的動機不該遭到懷疑,但是如果細讀史料,我們卻不難發現,他不顧鯀的過失,啟用大禹或許還與以下幾點原因有關。

一、鯀並不像大家想像中的無能

教科書一類官方文獻,大都認可這樣一種說法:鯀奉命治水的時候,想利於五行相剋的原理,用土築造堤壩,阻擋洪水泛濫,並不經堯的同意,私自動用了息壤,結果他治水九年,毫無效果,最終被處死。然而,史料記載,當初堯詢問眾人,誰可以治水的時候,「皆曰鯀可」,《史記》中也有「等之未有賢於鯀者」的記載,可見鯀並非無能之輩,甚至有說法稱,他治水九年,救百姓於危難,立下了大功,最終因與舜等人爭奪帝位失敗而死。由此可以推知,大禹治水可能並非替父贖罪,而是正常繼承父親的事業。

二、舜要洗清謀害鯀的嫌疑

《史記·夏本紀》記載,鯀接受了堯的命令去治理洪水,九年還沒能徹底解決,於是堯非常失望,再度選賢舉能,並提拔了舜。舜接受了堯的禪位後,巡視天下的時候發現鯀治水的成效不大,將鯀發配到了羽山。鯀不知道怎麼回事,在羽山失去了性命,「天下皆以舜之誅為是」,也就是說天下人都懷疑是舜殺害了鯀。作為鯀生前的竟爭對手,舜有口說不清,於是推舉了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從而洗清自己的嫌穎。

三、禹的背景不容忽視

當然了,就算鯀的死另有隱情,如果他出身不高,沒有強大的背景,舜不管是想要掩蓋真相也好,急於洗清自己的殺人嫌疑也好,都不必這麼大費周章。可是,就算那是一個實行禪讓制的時代,大禹的出身也不容忽視——「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也就是說,禹的爺爺是導致共工怒觸不周山的顓頊,是傳說中的「五帝」之一,他的太爺爺則是與炎帝一手創造華夏民族的黃帝。

有這樣的父祖關係,就算大禹和他的父親鯀,真得非常平庸,也有產生巨在的呈召力,更何況這對父子並非草包呢?因此,就算在與鯀的竟爭中,舜才是最終的勝利者,他卻不管掉以輕心,不僅重用禹,讓其立下了不世之功,還在眾人推舉禹作為自己的繼任者時,毫不猶豫的一口答應。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即大禹在父親鯀因治水無功被治罪之後,還能接手這一事業,背後另有隱情;對屢次謀害自己的父親和弟弟以德報怨的聖人舜,也並非毫無城府的傻白甜。不知道大家是否認可小編的猜測呢?

參考資料|《史記》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品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此女從未住過一日紫禁城,卻被封為皇后,死後16年終與咸豐同葬
黛玉初入賈府,處處謹小慎微,為何因為兩枝宮花發作?原因不簡單

TAG:一品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