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爸爸當面打媽媽,站在孩子的角度,受到的傷害是這樣的……

爸爸當面打媽媽,站在孩子的角度,受到的傷害是這樣的……

文 | 幸孕姐

「家暴」,一個沉甸甸的名詞,詞條上給出的解釋為:在家庭中,以毆打、精神虐待等手段對家庭成員身體、精神等方面的傷害性行為。打開相關新聞,一幕幕觸目驚心的畫面出現,身為旁觀者的我們都倍感惶恐,似乎隔著屏幕都能窺見受害者的無助,那麼身處家暴旋渦中心者,她們的內心又何等絕望呢?

配圖均源網路,圖文均無關

儘管國家在2016年3月1日,已經出台了專門針對家庭暴力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但實際生活中,家暴現象仍頻頻發生。據官方預估,目前中國家庭暴力的發生率約為29.7%~35.7%,且受害者多半為女性,在中國婦女中,約有1/4都曾經或者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家暴。

過去人們遇上家庭中媽媽被爸爸家暴的事件時,都會將聚焦點放在直接受害者——媽媽的身上,而忽視了另外一個受傷對象——孩子,《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將這類孩子定義為「家暴目睹兒童受害者」,他們受到的傷害究竟有多大呢?

女兒長期目睹媽媽被家暴,長大後患上「怪病」

小田(化名)是單親家庭的小孩,記得在她小時候,有一次無意中看到爸爸用皮帶抽媽媽,她立馬擋在媽媽面前瞪著爸爸,也許是看到孩子出來了,爸爸停下了作惡的雙手。

「這是爸爸媽媽鬧著玩呢?」身後的媽媽拉著女兒走進房間,溫柔地抱住孩子,懵懂如她,竟然相信了媽媽的說辭,摸著媽媽的傷口,一臉心疼地說「我討厭這樣的爸爸,媽媽會痛~」「我等會就去罵爸爸,他再也不敢這樣了」,媽媽哽咽著說了這句話。

在這之後,小田真的再也沒看見過爸爸對媽媽動手,只是經常看見媽媽手臂上有深深淺淺的傷口,而且媽媽日漸消受,經常坐在沙發中發獃,可是每次詢問此事時,她都會搪塞過去,小田只好放棄這個話題。

直到15歲生日那天,喝醉的爸爸突然間拎起手中的酒瓶砸在媽媽臉上,破碎的玻璃碎片劃破媽媽的皮膚,滲出的血沿著臉,慢慢流到地上。

小田嚇得立馬躲到媽媽的懷中,身體不停地顫抖……她這才意識到爸媽之間的問題或許比想像中的嚴重,在這之後,爸爸更加變本加厲,好幾次當著小田的面毆打媽媽,無論母女倆如何哀求,爸爸都不停手,事後,小田哭鬧著讓媽媽離開這個家,可是媽媽總是說要等等。

這種狀況整整持續了三年,小田才等來媽媽的離婚證書,從那一天開始,媽媽脫離了爸爸的魔爪,生活開始慢慢好起來,除了偶爾會在深夜中做噩夢之外,看起來一切正常,但小田卻因此患上了一個「怪病」——她的掌控慾望特彆強烈,且情緒管理特別差,每次看到皮帶、酒瓶等東西,就想往別人身上砸,尤其是看到弱小的東西,就忍不住去欺凌,就像當年作惡的爸爸一樣。心理醫生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她從小長期目睹爸爸施暴的行為,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創傷,可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慢慢恢復過來……

其實,現實生活中可能也存在不少這樣的案例,當我們在譴責施暴者、關心直接受害者的時候,不妨也試著關心一下那些家庭中受傷的孩子——

目睹爸爸打媽媽,對孩子有什麼危害?

1、孩子可能出現過激性人格

波士頓精神病學家Bessel van der Kolk曾提出過一個觀點,童年時期孩子經常目睹家庭暴力,他們會長期處於高壓的狀態,久而久之,孩子便也養成了隨時反擊的行為模式。

而奧德利心理學家阿德勒也曾在書中寫道,人類的所有行為受一種意志的支配——向上意志。它是人的一種內在進步驅動力,能夠引導人們不斷前進,使其出現一種高人一等的優越感,而與之對應的則為自卑感,孩子如果長期目睹爸爸打媽媽,內心會湧現出兩種感覺:一是自己沒辦法保護好媽媽的自卑感,一種是臣服爸爸背後的強大勢力,希望自己能變得像爸爸一樣強大,掌控別人聽自己話的優越感。

在這兩種極端性格的刺激下,孩子可能就會變成過激性人格,變得讓自己成為和施暴的父親一樣恐怖,且年齡越大,表現得越明顯。長期下去,孩子的身心無法健康發育,可能最後會變成跟爸爸一樣的人,去懲罰折磨自己的家人,讓悲劇不斷重演。

2、孩子可能出現依附性人格

曾看見過這樣一個理論,「拯救者、受害者、迫害者」是三角形的三個端點,這三個點是輪流交換的,一旦我們進入了三角形陣容中,便會在這三個角色中互相轉換。而在家暴關係中,有一種最令人害怕的就是,媽媽長期受到爸爸的暴力,可能會因此想要被平反、被安撫、被補償,所以會找到一個宣洩的對象。

因為與老公力量懸殊,所以容易將所有的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受害者媽媽變成施暴者,開始對著孩子施暴,在這場角逐中,最大的受害者可能就是孩子——他們不僅要承受爸爸打媽媽的心理衝擊,還要承受媽媽拿自己出氣的生理痛楚,將來很可能出現依附性人格,為了保護自己,而下意識地討好、取悅、順從,即使前一秒被媽媽打到遍體鱗傷,後一秒還得強忍著身體的傷痛,去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內心受到的創傷可能一輩子都難以癒合。

除了上面兩種傷害以外,從小目睹家暴的孩子,小腦普遍與同齡人小,他們將來的注意力、語言能力、情緒管理能力都會比較差。

因此,還是希望各位媽媽在面對家暴的時候,及時說不,及時止損,及時遠離施暴者,這樣才是對自己、對孩子最好的保護,畢竟從心理學的角度上看,家暴只有0次和無數次!(lyj)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母嬰參考 的精彩文章:

產後42天,產婦要及時去醫院做這項檢查,關係著能否順利生二胎
子女教育孩子,老人不要過度干預,毀娃不說,自己也會麻煩不斷

TAG:母嬰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