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你的大腦中,可能有一塊專門識別寶可夢的區域

你的大腦中,可能有一塊專門識別寶可夢的區域

再過幾天,《名偵探皮卡丘》就要上映了,你敢不敢相信,你的大腦里有一塊區域,會對這隻毛茸茸的皮卡丘特別有反應?

是的,不止皮卡丘,所有寶可夢可能已經在你的腦袋裡給自己安了個「家」。

根據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研究人員通過掃描兒時就愛玩《精靈寶可夢》的玩家的腦部,發現這群人大腦中的某塊區域,對寶可夢的反應尤為強烈。

圖片來自:Polygon

有 11 名有寶可夢遊戲經歷的成年玩家和新手參與了這次識別虛擬生物的任務。

研究人員在他們面前展示了 150 張寶可夢的圖像和其它諸如動物、汽車、走廊和其它漫畫的圖像,結果是,在經常處理動物圖像的大腦區域,新人並沒有表現出對寶可夢的偏好,而經驗豐富的玩家的大腦中一個細胞群區域,在不同類別的寶可夢划過時出現了被激活的反應。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畢竟長期看任何東西都會對大腦產生一定的影響。但關於寶可夢的獨特之處在於:這個影響有了一個專屬的「寶可夢」部位。

因為人們經常在 Gameboy 遊戲機上玩這個遊戲,特定的屏幕大小佔據了中央視網膜的固定部分,所以玩家都在相同的細胞群位置產生了識別出寶可夢的功能,並且還能識別各種線條、不同形狀下的寶可夢。

這也對視覺信息如何影響我們大腦的的研究開啟了新的大門。

往常研究人員為了此類研究,嘗試對大腦正在發育中的孩子們進行固定的視覺刺激,以探測大腦區域的同步反應,但這似乎有違道德,畢竟不能為了科研,長期對孩子進行同亮度、同圖像、同距離的反覆演示,而《精靈寶可夢》這項發現理想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精靈寶可夢》遊戲中成長的這一代人中,可愛的寶可夢們曾蹦蹦跳跳和我們度過了很長一段童年時光,甚至在成年後,動畫、遊戲、電影等系列衍生品依然讓我們童心泛濫。

而在兒時玩寶可夢遊戲機時,Gameboy 遊戲機差不多都和玩家的臉相隔約一英尺,這讓研究人員能夠準確研究我們舊時觀察的圖像大小以及視覺位置是如何影響我們大腦的各個區域。

下一步,參與研究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博士後 Jesse Gomez 還將進一步研究我們的大腦聽覺部分是否也有一個「寶可夢區域」,或許當皮卡丘發出「皮卡皮卡」的聲音時,我們大腦里也涌過了一股讓人不易察覺的「電流」。

而在未來,隨著腦科學的發展,「個體智能化」的時代也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物聯網、雲計算、可穿戴設備,都將使我們對大腦思維和行為指令的理解運用達到新的高度;腦機融合、多腦協同也不是遙遠的幻想,我們將能對周圍環境將進行更豐富的交互和控制。

不過話說回來,大腦某部分對寶可夢異常活躍的玩家們,會不會在觀看無數小精靈竄跳的《大偵探皮卡丘》時,「捕捉」到最多的寶可夢呢?

圖片來自:GoNintendo

題圖來自:《大偵探寶可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范兒 的精彩文章:

長期生活在太空的人,身體會有什麼變化呢?
沃爾瑪開了一家智慧零售門店,長什麼樣?

TAG:愛范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