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西方有了新的名字:基建狂魔。看中國基建歷程
大家可能或多或少都在不同的地方聽過「基建狂魔」這個詞。這是中國的網友們對中國基建能力的一種誇張說法。很多人應該都有著這樣的經歷:讀小學的時候,去學校的路還是坑坑窪窪的;讀初中的時候,大家都在公路上騎著自行車去上學;後來上大學就已經是坐動車出行了。
城市建設
可以說80後和90後是看著國家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我的家鄉是在西南地區的一個小縣城,十年前整座縣城沒有幾座樓房,現在縣城裡已經基本看不到什麼平樓。相信這樣的事例不僅僅發生在我一個人的身邊,很多小夥伴肯定都有著類似的經歷。
建設鐵路
最初,剛改革開放時。特別是在1994年以前,這段時期內,此時很多地方政府為了讓地方經濟能夠迅速起色,基本都將資金用在對加工型企業的引進和幫助上。同時國家的錢相對較少,大部分都是用在刀刃上。
中國劇院
北京國際機場
中央電視塔
這段時間雖然緊了點,但是我國對於基礎設施的需求也沒那麼大,日子也能將就的過。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對於大型基礎設施的需求逐漸增加,而這些又是特別花錢的。於是就在1994年,我國進行了稅收改革,大部分的稅收都到了國家手中。國家有錢之後就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例如三峽大壩水利工程就是在這一年正式開工。
後來中國入世之後,經濟更是有了長足的增長。同時以前的基礎設施越發成為限制地方經濟的短板,再加上我國對地方官員的考核,逐漸的轉變為GDP考核。因此不管是從地方經濟增長上,還是地方官員的升遷上,進行基礎建設都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這段時期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出現了井噴式增長。例如大的國家工程有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等,地方工程就更多了,地方的項目就更是不勝枚舉。
到2008年時,我國的基礎設施體系已經大體成形。但是美國的經融危機卻對我國經濟造成嚴重影響,為了穩定經濟增長,增加就業,我國的基建又迎來一次小高潮。但是這一次又有些不一樣,如果用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打比方,以前就是在打通身體上的動脈,此時的基建就是在對毛細血管動工。於是在我國基本沒有什麼新的公路可以修建的情況下,我國基建的魔掌伸向了農村,也就是在這一次基建熱潮中,很多的地方的農村實現了村村都有一條公路。方便了我國廣大農民的生活,為農產品走出農村提供了有利條件。
但是在此之後,由於我國的基礎建設能力實在太強,現在已經遠遠超過我國的實際需求。因此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其中有一部分功能,就是實現將我國過剩的基建能力轉移到國外,同時將低端的基建能力淘汰掉,實現過熱的基建行業的軟著陸。這期間我國的基建總量有所下降,但是質量卻在不斷提升。例如我們建設的高鐵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一步登天,當時李淵掌握的禁衛軍在幹什麼
※唐臟宋亂,真實的的歷史到底有多「亂」,可謂不堪入目
TAG:歷史侃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