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清兩代皇帝的居住地,當年的紫禁城,故宮到底怎麼防火?

明清兩代皇帝的居住地,當年的紫禁城,故宮到底怎麼防火?

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帝的居住地,從15世紀初期開始建造。目前與,紫禁城已經存在了600餘年的時間。清朝滅亡以後,紫禁城被改稱為故宮,成為了博物院。去過故宮博物院的朋友們都知道,故宮內的建築中,都存在很多的木質結構。在古代社會,一旦發生火災非常難處理。那麼,在明清時期,紫禁城到底如何進行防火的呢?

一、明朝統治時期,紫禁城多次發生大火

明朝統治的初期,燕王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並且成功的取代了自己的侄子建文皇帝。朱棣稱帝以後,出於各方面的考慮,決定遷都北京。在遷都之前,需要進行一系列的相關建設,紫禁城就是在朱棣在位時期修建的。在古代社會,房屋中存在大量的木質結構,一旦發生火災,後果不堪設想。認真的說,明朝統治時期,紫禁城的防火工作存在很大的問題。朱棣遷都北京的第二年,紫禁城發生了大火,三大殿幾乎全部損毀,直到明英宗在位的前期,三大殿才徹底修繕完畢。嘉靖皇帝在位時期,紫禁城再次發生大火,三大殿、文物樓、奉天門等處都被焚毀,明朝廢了很大的氣力才重新修繕了紫禁城。到了明朝萬曆皇帝在位時期,紫禁城又一次發生大火,由於損毀面積嚴重,修繕工作延續了長達20多年。明末清初時期,李自成從北京敗退陝西,認為的焚燒了紫禁城。

清朝入關的時候,接手了李自成留下的爛攤子。整個紫禁城只剩下了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等建築尚在。與明朝萬曆時期的修繕工作相比,此次任務量同樣巨大。由於國家經濟困難,清朝對紫禁城的修繕工作一直走走停停,從順治初年便開始修繕,截止康熙皇帝在位的中期,紫禁城的修繕工作才基本完成。嘉慶皇帝登基的第二年,紫禁城突發大火,由於是隆冬時節,風助火威,宏德殿、昭仁殿被焚毀,甚至已經威脅到了坤寧宮。內務府大臣親自率領大內侍衛、太監全力撲救,火勢才最終被壓制。太上皇乾隆感慨道:「足征神佛垂佑,實乃不幸中之幸。」由於修繕紫禁城耗費極大,從清朝入關以後,便非常注意紫禁城的防火工作。經歷了嘉慶初年的大火以後,紫禁城的防火工作更加嚴謹。那麼,紫禁城都做了哪些防火工作呢?

二、水缸、水龍車、救火隊,成為了紫禁城的標配

去過故宮的朋友們,肯定會發現,故宮中擺放著很多水缸,幾乎每個宮殿都有。這些水缸被稱為吉祥缸,在皇宮裡,嚴禁出現「水和火」兩個字。按照《清會典》的要求,整個紫禁城總計安置了308口大缸,每個宮殿都會擺放。由於遠離河流和水井,每個水缸都必須蓄滿水,一旦發生火災,救火隊能夠立刻使用。這些大缸由專人負責,每天都必須蓄滿水,到了寒冷的冬季,如果發生了結冰情況,需要在缸底放置炭火。由此可見,紫禁城做到了防患於未然。雍正皇帝在位時期,由於吏部發生了大火,導致很多官員的資料被毀。紫禁城吸取了經驗教訓,加強了救火裝備。隨著科技的進步,紫禁城的各個宮殿開始裝備機桶。機桶類似於最初期的消防車,利用活塞、槓桿等辦法,起到高處滅火的作用。在很多影視劇中,機桶被稱為水龍車。

除了吉祥缸和機桶以外,紫禁城還擁有專門的救火隊。按照清朝的規定,九門提督和內務府大臣從各自下轄的部隊中,抽調200名身手敏捷的士兵,組成了紫禁城救火隊。由於主要駐紮在皇宮附近,這些官兵需要根正苗紅,清一色的八旗子弟。嘉慶皇帝在位時期,專門制定了《紫禁城內及圓明園火班章程》。章程要求:「總管內務府大臣、護軍統領掌鑰匙,護軍參領共同稽查。」為了保證救火隊的業務熟練,紫禁城的救火隊每5天進行一次救火演習。除了專業的八旗救火隊,清朝將皇宮中的太監們,編成了37個巡邏小組,沿著紫禁城各個區域進行巡邏。一旦發生火災,立刻告警,救火隊會迅速集結、救火。此外,清朝規定護軍營、八旗步軍營和巡捕五營等外圍武裝力量,一旦發現皇宮發生火災,有義務增援皇宮救火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轉瞬繁華萬里 的精彩文章:

彪悍的唐朝軍隊,為何清一色的弓箭,非常排斥使用硬弩?

TAG:轉瞬繁華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