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在民國擁有一萬大洋什麼概念,魯迅買個四合院也只花八百大洋而已

在民國擁有一萬大洋什麼概念,魯迅買個四合院也只花八百大洋而已

一說到民國,浮現在我們腦海中的可能是那個人間四月天的林徽因,是那個低到塵埃里的張愛玲,或者是那個浪漫至極的徐志摩,民國的多情,民國的歲月靜好似乎就是我們對於它所有的印象,但是我們忽略了民國背後的苦難。

在民國的時候,清朝的白銀已經不再使用了,當時使用的是更輕的銀元或者是來自西方的鷹洋,一枚小小的,重量在28克左右。在1935年,民國政府進行了貨幣改革,發行了法幣,但是呢,法幣的印製經常會超過限度,導致通貨膨脹的嚴重,法幣自然也不值錢,購買力遠遠比不上銀元,所以大家都不怎麼認可法幣。

在當今社會,我們花錢的時候經常都會一萬一萬地發出去,但是在民國時期,一萬元大洋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我們都知道,貨幣的價值要從兩個方面來分析的,一是社會的物價,二是群眾的收入。眾所周知,民國的時候時代動蕩,局勢混亂,物價也一直無法穩定下來。

當時社會上流行著一句很有意思的話,那就是在同樣的錢,在戰爭之前可以買到一頭牛,但是在戰爭之後,只能買到一粒米。在40年代末期的末期,法幣貶值越來越厲害,就連是乞丐,都不願意收一千元以下的法幣了,由此可見當思通貨膨脹有多過分。因此這個特殊的時期我們就不討論了,我們將範圍定在20年代到30年代這段時間裡。

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為例,在1919年的時候,在北大的陳獨秀一個月有300元,李大釗作為圖書館的主任,一個月有120元,但是圖書館的助理一個月竟然只有8塊錢。在1937年,天津鐵路局的工人,最高的工資也只是60元一個月。

總而言之,從事腦力活動的人,一個月大概會有100-200元,但是從事體力活動的人,一個月只有10-20元,相差非常大。但是一般的群眾從事的都是體力活動,因此這些收入只能勉強讓自己和家人活著,也不用說什麼裝扮和享受了。

一萬大洋對於那時候的民國來說,是一筆巨款。再舉個例子,當時董竹君用2000元大洋就成功創辦了「錦江小餐」,也就是上海錦江飯店的前身。但是如果是用在創辦工廠這方面,一萬大洋就有點太少了。

簡單點來說,民國的一萬大洋對普通人來說已經是一筆前所未見的巨款了,拿房子來作參考,當年魯迅曾在北京買下一個四百方的四合院,只花了800大洋。要是當時的家產有一萬大洋,那就意味著生活水平可以達到中產階級的水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子祥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朱三太子到底何方神聖,反清義士總打這旗號,順治康熙也很忌憚他
張作霖曾提親遭拒,遂導演一出英雄救美的事迹,成功抱得美人歸

TAG:子祥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