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五嶽」就是「泰華恆衡嵩」嗎?其實朝鮮還有「山寨版」五嶽

「五嶽」就是「泰華恆衡嵩」嗎?其實朝鮮還有「山寨版」五嶽

「五嶽」,這指的是中國境內的「五大名山」:東嶽山東的泰山、西嶽陝西的華山、中嶽河南的嵩山、北嶽山西的恆山、南嶽湖南的衡山,其起源於古代中華先民的山嶽崇拜,五嶽一詞始見於《周禮》。

不過《周禮》的五嶽並沒有列出具體山名,一直到東漢,學者鄭玄對《周禮》的注釋說:「五嶽,東曰岱宗、南嶽曰衡山、西嶽曰華山、北嶽曰恆山、中嶽曰嵩山。」,這才有了現在統稱的「五嶽」。

漢宣帝在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頒詔,正式確定東嶽為泰山、西嶽為華山、南嶽為霍山(即衡山)、北嶽為常山(即恆山,不過明代之前這指河北大茂山,清代順治時因改祭北嶽于山西省渾源縣玄岳山,遂稱渾源玄岳山為恆山。)、中嶽為嵩山。

漢武帝之後中國歷代皇帝都對五嶽不斷加封,唐代把五嶽封為王,宋代加封為帝,元代繼續加封為帝,到了明代更被加封為神。

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除了中央王朝有五嶽外,一些地方割據政權和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外國也有它們的「五嶽」,這就很有意思了。

我們來看看這些地方的「五嶽」吧。

先說說東吳,東吳的末代皇帝孫皓封離縣(現於江蘇宜興縣)為中嶽,又封其南的荊南山為南嶽,五代十國時期的閩帝閩帝王延均封霍童山(現於福建寧德縣)為東嶽,高蓋山(現於永泰縣)為西嶽。

古代南詔也封了「五嶽」,南詔異牟尋時期(754年-808年)對境內的山川,進行「封禪」,南詔的「五嶽」是:中嶽點蒼山(今蒼山),西嶽高黎貢山,南嶽蒙樂山(今無量山),東嶽烏蒙山,北嶽玉龍雪山。都在雲南境內。

這都是以他們小政權自己的視角封的。

說完了國內的,再說說國外的,古代受中華文化影響最重的境外其它地區當然是朝鮮半島,朝鮮半島可以說是中國文化最忠實的粉絲,最早新羅統一朝鮮半島(7世紀)之後,新羅王在地名上全面採用了中國的體例,也設置了五嶽。

那當時它的五嶽是哪裡呢?當時新羅是以吐含山(土含山)為東嶽、雞龍山(界龍山)為西嶽,地理山(支離山)為南嶽、太伯山(太白山,現位於江原道太白市,非妙香山)為北嶽、八公山(父岳)為中嶽。

而到了李氏朝鮮的時期,五嶽演變成了白頭山、妙香山、金剛山、三角山(現在的北漢山)、智異山。

不過這些五嶽和中國的五嶽比起來,那氣場自然要小很多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拾遺 的精彩文章:

嫁入特殊豪門日本皇室什麼感受?「60年,每一天都過得艱難」
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到底是真的戰功赫赫,還是自吹自擂?

TAG:國史拾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