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領先世界的北宋紙幣「交子」,其實是一種斂財工具

領先世界的北宋紙幣「交子」,其實是一種斂財工具

文 |楊津濤

北宋曾出現「交子」,被譽為「世界最早的紙幣」。其廣泛流通、成為法定貨幣的原因,一般被歸因為宋朝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

這種說法,是不完整的。

「交子」的出現,與四川的銅產量不足有直接關係。因為銅產量不足,北宋初期,四川曾通行鐵錢,這種錢幣值小而份量重,使用極為不便。於是,一些商戶推出代存鐵錢業務,人們只要拿著商戶所開票據——交子,即能在各地分號取錢。

這個時候的交子,與唐朝的「飛錢」性質差不多,相當於一種支票,還算不上紙幣。而且,在之後的使用過程中,還出現了偽造、濫印之類的問題。

直到1024年,北宋政府宣布接手交子的發行和管理,交子變身為「官交子」,才正式成為一種法定貨幣。按照最初的設計,官交子的發行以三年為一「界」,每界發行約125萬貫,定期回收,且備有準備金。

圖:交子

官交子能夠流通開來,與四川當時存在較嚴重的「錢荒」有直接關係。

商品經濟發展,需要大量輕便貨幣;民間違禁將鐵錢、銅錢熔鑄為生活器物;銅錢外流至遼、西夏等境外地區,都是造成錢荒的原因。

不過,解決錢荒並非北宋政府推廣官交子的核心動力。通過發行官交子來斂財,以彌補財政赤字,才是最主要的目的。如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一書所言:

「兩宋政府受到外族軍事上的威脅和侵略,不得不養重兵以為備,軍費開支龐大,財政非常困難,常靠發行紙幣來彌補開支。」

宋神宗也曾明言,自己大量發行交子的直接原因是財用不足:

「行交子,誠非得已,若素有法制,財用既足,則不須此,今未能然,是以急難無有不已之事。」

宋哲宗時代,為籌措和西夏戰爭的軍費,北宋政府時常臨時印製數十萬,乃至數百萬貫交子。

政府的財政需要,決定著交子的發行量。

圖:成都「交子街」,展示交子誕生的歷史

南宋、金、元、明各朝,均繼承了北宋的紙幣政策,發行東南會子、禎佑寶券、元寶交鈔、大明寶鈔等各種紙幣。其核心目的,也無不是彌補金屬貨幣的不足,通過濫發貨幣來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在使用紙幣方面,中國確實領先了世界六、七百年。不過,中國古代民眾,也因此深受紙幣之害。

這種禍害,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濫發紙幣,通貨膨脹

在紙幣流通全國的幾百年里,只有極少數時期,朝廷曾設立準備金,允許自由兌換,並限制發行量,能大體穩定紙幣價值。絕大多數時期,紙幣都處在嚴重的通貨膨脹之中。

在北宋,交子原定三年一界,回收舊幣,再發行新幣。但神宗時該制度已無法維持,出現兩界交子並行的情況,市面上的紙幣數量成倍增加。徽宗時期,僅1103年一年,就加印交子1000多萬貫。南宋的財政情況更為惡劣,一再加印「錢引」(交子的替代品)及會子。

金、元、明時期亦是如此,朝廷時常大規模加印紙幣。金朝前後發行過5種主要紙幣,每次皆是以1000:1這樣超高的比例進行兌換,導致境內物價瘋漲。原為金人的耶律楚材曾言,至金末時,「萬貫唯易一餅」,面值1萬貫的紙幣,只能在市場上買到一張餅。

元朝禁止金銀、銅錢流通,強制民間使用紙幣。元世祖發行的「中統寶鈔」,初期「以金銀為本」,維持了近二十年的穩定。後來由於減少準備金及戰爭需要,印鈔量從1274年的40萬錠,一下增至第二年的100多萬錠,到1281年,物價已上漲10倍。元朝人王惲感嘆:

「印造無算,一切支度雖千萬錠,一於新印料鈔內支發,可謂有出而無入」,「物因踴貴而難買」。

意思是說:朝廷一旦需要錢,就大量加印新鈔,而極少回收舊鈔,於是導致通貨膨脹,物價高漲。

明太祖發行「大明寶鈔」時,規定1貫寶鈔等於1兩白銀,但過了僅僅不到10年,寶鈔價值就跌了40%。到了英宗年間,寶鈔實際價值只剩下面值的0.1%左右,形同廢紙。

(2)朝廷愛發紙幣,卻又拒收紙幣

發行紙幣的歷代王朝,為自身利益計,都傾向於加大發行量,而減少回收量。

南宋的辛棄疾,曾尖銳指出,南宋會子之所以貶值,主因是「朝廷用之自輕」,在收稅時多要現錢,而少收會子;對外支出時,又多用會子,而少用現錢。後來允許百姓納稅時,付現錢、會子各一半,會子的幣值不久即有所回升。

明代人劉定之,也曾指責朝廷不允許用紙幣完稅的政策。

朝廷方面,從不將紙幣看作是和銅錢對等的貨幣。在皇帝的內庫里,通常只有銅錢,沒有紙幣。1183年,宋孝宗的個人財產是在儲存在臨安及其他地方的「內外樁積貫錢四千七百餘萬(貫)」,而在當時「錢荒」嚴重的南宋全境,流通的銅錢不過2億貫左右。

圖:大明寶鈔

(3)回收舊紙幣的時候玩「折算」,剝削民眾

古代推行紙幣時,通常設有回收舊幣的制度。但相同面值的新舊兌換,並非1:1。

北宋徽宗時,1貫新交子兌4貫舊交子;南宋時期,「嘉定以一易二,是負民一半之貨也;端平以一易五,是負民四倍之貨也」。這種兌換比例,讓民眾損失慘重,財富急驟縮水。

因此,元人許衡曾評價南宋政府「無義為甚」。

金朝的紙幣在回收時,貶值得更為厲害。宣宗時期,1貫新出的「貞佑通寶」需要1000貫舊「貞佑寶券」才能兌到。元朝發行的「中統寶鈔」貶值後,又發行「至元寶鈔」,兌換比例為1:5。

兌換新幣時,宋、明等朝往往還要加收每貫30文的「工墨費」,等於讓百姓代付印刷成本。

有時候,朝廷甚至會直接宣布舊幣作廢,讓百姓的財富瞬間歸零。比如,宋徽宗曾讓第41、42界交子直接作廢,不允許以舊幣兌新幣,百姓所持的這部分交子所代表的財富,瞬間化為烏有。

沒有完備的現代金融體系的制約,任由帝制政府玩弄紙幣遊戲,其後果是顯而易見的。

所以,從北宋初期到明朝前期,中國有著600多年的紙幣發行史,但是,古代民眾並不以使用紙幣為榮,廢除紙幣、恢復金銀才是民心所向。

比如,元、明兩朝曾嚴禁金銀在市場流通,違者嚴懲。但民間私下使用金銀的情況,始終沒有斷絕。可惜的是,中國的金銀產量較少,又多控制在政府手中,不足以完全將紙幣擠出貨幣流通。

這種情況,後來隨著東西方貿易的繁榮而有所改變。葡萄牙等西方商人,將巨量美洲白銀輸入中國,明朝市場上逐漸有了充足的白銀,來充當流通貨幣。

1436年,明英宗被迫放開對白銀交易的管控,其結果是:

「朝野率用銀,其小者乃用錢,惟折官俸用鈔,而鈔壅不行。」

大家都是聰明人,都知道朝廷發行紙幣旨在斂財,絕對無法保值。所以能用銀子,就都用銀子了。

圖:刻字的明朝銀錠

此後,銀、鈔、錢並行。直至1581年,明朝推廣「一條鞭法」,以白銀為主幣、銅錢為輔幣的新貨幣體系正式確立,「大明寶鈔」遂退出實際流通。

綜而言之,中國古代推行紙幣,最主要的驅動力是政府在財政方面的需要,所謂商品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很次要的原因;廢除紙幣、推行白銀,反倒是當時民間市場的主流呼聲。

(完)

戴志強:《有關北宋交子的幾個問題》,《中國錢幣》2006年第3期。

包偉民:《試論宋代紙幣的性質及其歷史地位》,《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3期。

魏永理:《試論中國國家紙幣的產生及其歷史地位》,《甘肅社會科學》1995年第5期。

葉世昌:《中國金融通史 第1卷》,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第331、332、348、349頁。

張彬村:《明朝紙幣崩潰的原因》,《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5年第3期。

徐漢明點校:《辛棄疾全集校注 下》,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2年,第820、821頁。

包偉民:《試論宋代紙幣的性質及其歷史地位》,《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3期。

萬明:《明代白銀貨幣化與明朝興衰》,《明史研究論叢》2004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巨額的庚子賠款,是如何攤到民眾頭上的?
1932年淞滬抗戰中的「隱形部隊」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