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家務清單」是培養健全人格的善舉

「家務清單」是培養健全人格的善舉

樹德小學有一份特別制定的「家務清單」,鼓勵學生在家庭尋找服務的小崗位,主動參與家務勞動,學會一些勞動的技能技巧。學校將這份「家務清單」印在作業本的首頁,在作業本的最後一頁印有「家務完成情況」評價表,由學生家長填寫。(5月6日《焦作日報》)

把家務作為家庭作業,製作成「家務清單」讓孩子去完成,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這樣的舉動並不多見。勞動最光榮,奮鬥最幸福。這不僅在於勞動本身創造財富和價值,也是實現個人幸福和國家富強的必然路徑,更在於學會勞動才能熱愛勞動,擁有勞動的意識與本領,才會有健全而獨立的人格。「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如果一個孩子連基本的勞動都不會,不願意通過日常細微的勞動去實現自己的目標,再遠大的理想也會成為空想。

勞動的重要性不言自喻,而不愛勞動和不懂勞動,卻又是當下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大的困惑。基於「學習高於一切」的認知,加之受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很多孩子屬於家中的「小皇帝」,被爺奶和父母作為家庭的中心,人為被剝奪了勞動的權利,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監護人大包大攬,孩子們沒有參加勞動的機會,也就沒有勞動的意識和習慣,更無法收穫勞動帶來的快感與艱苦。曾有記者在某小學三年級一個班級里進行了調查,發現除了可以做到自己洗漱穿衣、整理書桌外,半數孩子基本不做家務。另一項調查顯示,接受採訪的孩子約有八成人不知道「五一節是個什麼樣的節日。」

角色替代越來越嚴重,大有泛濫成災之勢,比如有家長請保潔工替孩子打掃教室的,也有家長請假替孩子打掃的。這樣做的結果是,很多孩子連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沒有,離開父母就無法正常的生活,成為不折不扣的「巨嬰」。曾經有媒體報道,一女生考上南方一所名牌大學,在收到錄取通知書後突然說要退學復讀……這一切是因為她發現媽媽不在身邊照顧,她連襪子都洗不好,更不會照顧自己,她害怕了,想再考本地的大學。還有大學生讀了兩年大學,從未洗過一件衣服,全是通過快遞寄回家由母親洗的。除此之外,不愛勞動和不會勞動還有很多負面性,比如孩子可能變得投機,辦事效率低下,性格變得急躁,同時也會缺乏感恩之心。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跟不愛做家務的相比,就業率為15:1,收入比後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進行的調查也表明,孩子做家務的家庭比不做家務的家庭,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了27倍。從這一點來說,拋開人格塑造的宏旨而言,僅從提高孩子的成績的目的出發,引導、教育和培養孩子學會做家務,從小讓他們養成勞動的習慣,也是必須實施的一項系統工程。為此,教育主管部門曾多次發文,明確要求切實加強勞動教育,提高廣大中小學生的勞動素養,促進他們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積極的勞動態度等。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19年的工作要點,其中「大力加強勞動教育」成為一項重要的目標任務。

天下大事,必做於細。要真正將勞動教育落到實處,成為一種日常,離不開學校和家庭的參與配合。很顯然,學校將家務清單印刷在作業本的首頁,在作業記錄後面上印製了「家務完成情況」評價表,用家庭作業的方式進行部署和考核,既可以提升家校結合的能效,找到最佳的合作點並形成利益共同體,又可以利用學校教育便於引導、考核和監督的作用,讓家長和孩子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礎上,增加個體參與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最大化遏制形式化傾向。因而,從綜合機制、效率與效果等多種因素考量,「家務清單」都是培養健全人格的善舉,值得借鑒與推廣。(堂吉偉德)

來源:中國青年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積極家庭教育 的精彩文章:

媽媽好情緒是對家庭最大的貢獻,媽媽壞情緒是對家庭最大的傷害
背下這100句古語,立即提高孩子的人生境界

TAG:積極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