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第三次產業革命中國已佔有利位置 不寬容失敗就會扼殺創新
資料圖:互聯網
【環球網軍事報道】從消費互聯網、工業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互聯網浪潮已經越來越深入地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乃至社會的方方面面。而在產業界,以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已經開始擁抱產業互聯網的變革,並在醫療、教育、出行等諸多領域開始探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黨組書記、副主任陳清泰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由互聯網科技帶動的第三次產業革命已經到來,中國佔據了有利的「起跑位置」。但他強調,如今中國在這次產業革命中某些領域已經成為「領頭羊」,沒有了可供借鑒的模板,需要通過創新反覆試錯。「為此,我們需要提高對創新試錯過程的容忍度」。
中國具有較好的基礎
在今年「兩會」期間,有關中國「產業互聯網」的提法受到外界的熱烈議論。陳清泰介紹說,相比於早先提出的「工業互聯網」,產業互聯網的範圍更廣,可以涵蓋工業互聯網、農業互聯網、能源互聯網、交通互聯網,以及金融、醫療、出行、政務等各個領域。傳統產業、服務業與中國移動互聯網優勢和創新能力結合,有望切實解決經濟社會的各種痛點、難點問題。
陳清泰表示, 這一輪產業革命如果早20年或30年發生,我們很難充分分享他的效能,因為我們的技術和創業能力還「夠不著」。但是今天,當我們走過了經濟發展追趕期,奠定了較好的工業化基礎。在我們進入增長動力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快速城市化的重要時期,與這一輪產業革命交集,使我真有一種「天助我也」之感。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們對這一輪產業革命有更強烈的需求、有更大的動力、有更高的渴望參與其中。
資料圖:5G
當前為贏得這場產業革命,主要國家的競爭已如火如荼。競爭的核心是5G和人工智慧。可喜的是這輪產業革命所涉及的新一代移動通信、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以及新能源、電動汽車,智能機器人,電子商務等重要領域,我們都有較好的基礎。另外我國擁有全球各個國家無法相比的最豐富的數據資源,為我國人工智慧的發展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這個判斷與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不謀而合。馬化騰近日在深圳演講中提到,在5G和AI「雙核驅動」下,各行各業轉型升級的門檻會不斷降低,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將進入「快車道」。
陳清泰認為,抓住了第三次產業革命的機會,可能會迎來整個經濟社會巨大的變革。他強調說,依託於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的互聯網技術是通用型、普適性技術,幾乎可以與任何傳統產業結合,一旦有效結合都會產生「乘數性」的效率增長。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成功的案例可以低成本複製,「例如在一家醫院通過互聯網技術改造取得功效,可以快速地在第二家、第三家乃至一百家醫院複製,從而解決當前看病難、醫藥貴的問題。這是個不得了的大變化,產生造福社會的效果。」
在陳清泰看來,產業企業與互聯網企業在知識結構、看問題的角度和理念上有很大差別,發展產業互聯網需要兩者緊密的合作,有時甚至需要互聯網企業主動出擊,這樣才能少走彎路。騰訊一個個行業「單點突破、小步快跑」的做法是一條發展產業互聯網的務實途徑。他們不是居高臨下替代原有行業,而是把自己定位為各個行業「最好的數字助手」,提供思路、方案、工具和技術。這種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產業互聯網不能停留在泛泛的概念,應該具體化。可以列出20、30個產業,一個一個先試點,再改進迭代,當認為可以成為一種 『模式』後,逐步推廣。騰訊已經布局出行、教育、醫療、製造、零售、地產等行業。有的已經成熟,開始推廣。」
要重視中小型科技企業
但中國在投身第三次產業革命的時,我們遇到了一些新的問題。陳清泰表示,之前中國處在經濟發展的追趕期,是重複已工業化國家經歷過的過程,有現成的技術可以購買,採用的是引進、消化、吸收的「跟隨戰略」。但這個階段已經過去。正如華為總裁任正非所說,在一些領域我們已「逐步攻入無人區,處在無人領航,無既定的規則,又無人跟隨的困境「。作為「領頭羊」,前面已經沒有路了,需要自己去闖去創新。這樣的處境是我們以前沒有遇到過的。
陳清泰介紹說,在創新發展的路上,從發達國家可以借鑒的一個經驗是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
陳清泰說,向創新驅動的轉型,僅有「產學研的結合」是不夠的,只有加上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互補與合作才能形成高效率的創新生態。
在科研、轉化與產業化的鏈條中,大學的科研成果不一定都得自己做技術轉化;中小企業的轉化成果,並不一定都由自己去產業化;大型企業所需的技術也並非都得「自主開發」。好的創新生態,就是通過市場的對接,各自揚長避短,形成優勢互補的利益連接。如科技型中小企業吸納院校的擴散效應,為大型企業的技術集成提供充足的技術來源;大型企業則利用其組織平台和資金實力,將大量、分散的科技成果經集成、整合和再創新,開發出有品牌支撐的市場主流產品。這一過程不斷循環,就會出現新產品層出不窮、產業升級不斷發生的生動局面。
在我國的技術創新體系中,中小企業的作用被嚴重低估了。科技型中小企是最敢於冒險創新一隻生力軍;從全社會的角度看,又是是試錯成本最低的一群。實際上,他們是以自身的「生和死」在充當著新技術、新產業探路者的角色,為大企業的技術集成進行著鋪墊。中小企業處於弱勢,但他們有很強的正外部性,應當得到政府和社會的支持和保護。
給創新試錯更大的容忍度
創新遇到的另一個問題是社會對試錯的寬容度。陳清泰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們在技術跟隨發展階段,主要靠引進成熟技術,複製別人的生產過程。只要做好消化吸收,就不會出大問題。因此政府和社會看到的都是「一次成功」,甚至也把「一次成功」看作理所當然,對出錯、失敗的容忍度很低。但創新是「從零到一」的突破。它是一個是試錯過程,總體上說成功是鳳毛麟角、失敗是常態。對創業者來說,不能因拍失敗而不創新;對政府來說,不寬容失敗,就會扼殺創新。
他舉例說,依靠5G、人工智慧發展無人駕駛是未來交通的發展方向,它不僅是未來出行的解決方案,還可以提升交通的安全和效率。但現實的問題是,如何對尚不成熟無人駕駛進行監管。業內公認的是,將來的無人駕駛會使公路交通傷亡人數會大幅減少,但減少不代表「完全沒有」。無人駕駛技術開發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在美國,無人駕駛的開發和試運行中已出現兩例死亡事故。政府與企業合作做了妥善處理,並未對社會和研發工作產生大的影響。陳清泰認為,「沒有人能保證,中國的無人駕駛、共享出行上路之後不會發生交通事故。」問題是,一旦出現問題,政府和社會該如何應對。
資料圖:汽車的自動駕駛
有人主張,應該等別人無人駕駛技術完全成熟後我們再用。陳清泰認為,這樣的想法過於理想化了。實際上無人駕駛技術首先在實驗室、計算機上進行了海量動態模擬模擬,把大量問題已經在上路之前解決了。但最終的考驗,必須上路,上路就會出現各種問題。不僅我們,美國、歐洲、日本,誰不能不經歷試錯的風險,就得到自動駕駛成果。何況即便國外技術成熟了,拿到中國還必須經歷同樣的路試過程,否則就「水土不服」。但我們卻錯失了獲得領先地位的優勢。
陳清泰認為,創新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政府總體上應當秉承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理念,對新興產業採取適應性監管。今天,無人駕駛、共享出行等在創新過程中都可能出現問題。面對問題,政府應該比較平和地跟企業一起研究出問題的原因,共同尋找解決辦法,防止再發生。「我認為,創新是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的經濟活動。政府對創新的試錯應該有足夠的容忍度,在沒有大的負外部性的情況下,可作為『觀察員』,不要過早出手,給他一段試錯和迭代進步的時間。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成功案例」。(環球時報記者 馬俊)
※燃!伊朗公開無人機近距拍攝美國航母畫面 甲板停滿戰鬥機
※真等不及了!俄唯一航母最新照曝光 甲板已出現大面積銹斑
TAG:環球網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