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曹小曙:「土地利用與空間規劃」叢書總序

曹小曙:「土地利用與空間規劃」叢書總序

在人類出現之前,地球環境的變化是受自然力量的支配。在人類出現之後,人類就開始了干預地球環境的演變過程,其突出的表現就是對土地、礦產等自然資源的利用和對地球環境的影響。人類最初對土地的干預是微不足道的,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對土地的影響越來越全面、複雜而且深刻。農業革命使人從曠野走向了城市,工業革命使人從農村走向了工廠,信息革命使人走向以互聯網與新能源相結合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新時代。

在農業社會中,人類的發展主要依靠土地資源,在工業時代則主要依靠能源,而在信息化時代將主要依靠信息和數據。儘管當今的科學技術水平已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但人類仍無法脫離地球而生存。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而人類的消費是無限的。由於人類過於頻繁地索取地球資源,給地球帶來了巨大的生態負擔及負面效應。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土地、能源等資源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基礎之上的,但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興起,目前的發展模式已走到了盡頭,迫切需要以土地使用的低碳排放、甚至零排放為目標的新發展模式。如何整體推進改革發展,目前尚未找到整體性、系統性、長期性的適應中國特色的土地利用發展方式及模式。從基礎數據、監測監管、轉型升級、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到效益效應評估等問題,依然處於「憑著感覺走」的狀態,因此革命性土地變革的頂層設計必不可少。

農業發展的基本支撐是耕地資源,保護耕地資源從根本上講是為了促進農業產業的發展,因為只有農業產業的發展才能使農民真正富裕起來。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農業土地利用要持續發展,需要技術、政策和管理方式不斷適應變化,從而可以調整土地利用方式,改進土地利用系統,優化土地利用效益。耕地補充是中國發展過程中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已經從第一階段的數量補充提升到現在質量數量並重的第二階段,發達地區已進入景觀生態修復和生物多樣性恢復的第三階段。耕地紅線與國家發展、糧食安全、農民權益等多方面的問題有著交織互動的關係。單純的行政手段和純粹的市場機制均不能完全解決問題。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城鄉發展均處於規模擴張過程,誘發了眾多的矛盾與衝突。有限的土地資源與無限的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將會在中國社會發展中長期存在。節約、集約用地就是在這種狀態下所產生的解決問題的辦法,但節約、集約用地並不是最終目的,高效利用,促進發展,生態和諧才是終極目標。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主要以廉價土地和廉價勞動力的粗放式帶動為主,致使土地的集約化程度較低,並使建設用地規模量迫近未來的指標。但建設用地在促進經濟發展中依然起著其他資源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建設用地的永續利用將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長期存在。目前,僅僅關注存量土地的利用與利用效益是不夠的,如何使存量土地在發展方式轉變中起到革命性的變革作用,才是發達地區應該為國家的發展戰略起表率作用的根本。

建設用地再開發貫穿於一個城市與區域發展的長期過程。然而,目前以房地產開發為導向的土地再開發模式以追求短期的投資回報率為目標,沒有為城市整體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基礎性作用,呈現出強烈的經濟利益驅動性特徵,在操作上也存在制度缺失、利益失衡、空間失序和社會階層不平等現象。由此催生的更新規劃失控、房價高漲、社區解體、居住分異和社會不公平等一系列問題,正威脅著城市與區域長遠發展的未來。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應該將海也作為生命共同體的組成部分,而山、水、林、田、湖、海的命脈最終在人,人不是生命共同體的主人,而是生命共同體的組成要素。土地利用中人類的影響是必然的,表現在生態環境與人類社會經濟的協調,多層次多領域人的參與和干預,人際關係的協調,人類土地利用的歷史經驗及教訓。土地利用惠及民生實際上也代表著人類社會對待土地的態度,生活中人們一方面尊敬土地,而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又輕視土地。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終於能夠將地球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觀測和研究。其中,對國土疆域面積、地理區域劃分、地形地貌特徵、道路交通網路、江河湖海分布、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城鄉布局與擴展、生產力空間布局、災害分布等地理國情有了科學的認識。

農業土地,特別是耕地和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建設與持續利用,建設用地的再開發持續利用,離不開持續投入與經營。因此,規劃作為投入與經營的先決條件是必不可少的。人們在實踐中逐步認識到,城市地區的城鄉規劃與土地規劃的剝離,造成了越來越多的問題,事實上在鄉村地區此類問題也越來越突出,以居民點為核心的鄉村規劃與以農用地為核心的土地規劃,如何相互融合,已經到了需要我們深刻反思的階段。以「三規合一、多規融合」為理想出發點的規劃變革已經出現,鄉村地區的各種規劃融合與統一,特別是以農用地為核心的規劃思想是未來發展的方向。目前,我們面臨的難題是,傳統的以地學、農學等為基礎的土地方面的研究,已無法滿足日益變化的土地功能多樣化的現實需求,迫切需要貫穿地學、農學、測繪工程、農田水利工程、土地規劃與管理等人類干預土地利用全過程的研究人才與團隊。

「土地利用與空間規劃叢書」的編撰宗旨是:遵循土地利用的歷史演化、理論基礎、方法構建、案例驗證、規範標準、實施應用、評估持續的總體思路,從傳統的以經濟發展為導向的再開發,走向生態控制下的統籌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再開發,從以項目為導向的碎片化的再開發,走向區域與城鄉統籌的再開發。圍繞我國村鎮建設的要求,貫徹國家城鄉統籌全面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的方針政策,以規劃技術為重要手段,全面提升村鎮功能,促進發展方式轉變,改善人居環境,實現土地可持續利用。在全球視野、國家戰略、地方實踐基礎上進行繼承創新與集成創新,系統地提出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的空間管制體系與方法,為美麗中國的精緻化建設與精細化管理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陽讀書 的精彩文章:

馬云:爭取做一個會讀書的人
2018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推介活動初評結果揭曉,秦直道叢書入選

TAG:首陽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