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簡字」,一個全國推廣試用,但不到1年便被廢除的漢字種類
最近單位來了一位國際友人傑克,他的中文說的很標準,但漢字卻寫的歪歪扭扭。有一次,幾個同事湊在辦公桌旁邊看他剛做的會議記錄,卻有了一個新發現——原來這位不會寫漢字的國際友人寫的是繁體字。
於是大家專門找他過來說了一通,大致的意思就是繁體字比簡體字要難,所以讓他來學簡體字,這樣他的書寫就不會那麼差了。
誰知說了一通之後,國際友人竟然直接拒絕了大家的建議,理由也很是奇葩——他覺得繁體字要比簡體字簡單。哪裡簡單呢?繁體字有規律可循,很多結構都是可以互相借鑒的。
的確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漢字具有其他文字所不具備的象形功能,是少有的表意文字。如果我們找幾個古體字來仔細觀察,就會驚奇地發現,即便不知道它的讀音是什麼,我們其實也能明白它的意思。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因為不管是甲骨文和金文,還是後來的大篆和小篆,此時的漢字都是非常典型的象形文字。它們就類似於一種圖畫,表意的特點還是很明顯,所以寫起來雖然困難,但也還是很容易理解的。
但是在經過千年的演化之後,作為一種文字元號的漢字,它的象徵意義越來越明顯,圖畫的功能似乎漸漸消失了。特別是現在的漢字,我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國際友人其實已經很難從外形上來辨別它的意思了。
當然,繁體字另當別論,這種較為古老的字體雖然寫起來很複雜,但是其中很多重要的筆畫沒有被簡省,所以如果是掌握一定漢語知識的人,其實是可以通過字的結構去猜測字義之間的關聯的。
而繁體字之所以要簡化為簡體字,其實也是和當時各種改革運動有很大關係的。文字作為重要的記錄工具,在當時的人看來就應該是簡單易寫的,簡化版的漢字可以提高書寫的速度,進而提高漢字使用者的辦事效率。
所以新中國一成立,中央就專門安排了專家來研究漢字的簡化方案,並多次推出又修改漢字簡化的政策,直到最後確立了現在的簡化字形式。
雖然說起來就只是這麼輕描淡寫的一句,但是實際上,漢字簡化方案的推行也是經歷了一段漫長的過程的。其中最神秘不為人知的就是「二簡字」,這是一個全國推廣試用,但不到1年便被廢除的漢字種類。
「二簡字」的全稱是《全國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於50年代就開始醞釀,斟酌時間長達二十多年,期間經過多次的增刪,徵求了全國群眾的意見,最後推出的一種漢字改革方案。
這套方案對於漢字的改革可以說是里程碑式的,其中很多改革的方案非常徹底,幾乎完全把漢字元號化,去除了此前很多繁雜的部分。
比如,此次方案將很多同音的漢字都使用一個最為簡化的符號代替了,此舉大大減少了漢字的數量,也儘可能地簡化了字形,讓漢字的筆畫在整體上減少了很多。
再比如,對很多形聲字,方案當中也進行了適當的處理,有些形聲的部分如果寫起來比較複雜,就全部採用簡單的結構來代替。而有些聲旁如果表音不夠恰當,方案中就會幹脆將這個聲旁換掉,另取一個既恰當又簡單的聲旁來代替。
而對於一些特殊的字體,比如萬壽無疆的「疆」,它最大的特徵就是筆畫複雜,所以方案就直接將它具有代表性的右半部分取過來代替整個字,以達到象徵和簡化的作用。
而如果是內部比較複雜的字體,方案就直接去掉了其中複雜的部分,只採用字體的輪廓。比如「廠」字,原字體裡面是有一個複雜部分的,但是為了簡化,裡面的部分就被去掉了。
還有一個簡化字體的最佳方法就是「草書楷化」,楷書的字體一般結構都相對複雜,而草書的結構都會比較簡單。所以新方案會讓這些草書的字體「搬上檯面」,用楷書的方式重新寫一遍,以達到最大程度簡化漢字的效果。
經過這一系列的規定之後,「二簡字」的確是簡單了不少,但其中漢字比較有象徵性的部分也慢慢被忽視了,所以這套方案不久之後就被廢除了。
雖然官方把方案廢除了,但這種字體實際上在民間還是有人使用的,畢竟如果只是單單作為一種書寫符號,文字的確是越簡單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