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軍報發文:軍事科研要警惕「SCI崇拜」

軍報發文:軍事科研要警惕「SCI崇拜」

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吳敏文

如果在軍事領域奉行「SCI崇拜」,會帶來巨大的戰鬥力風險。

目前,中國科技界存在所謂「三大索引」,即SCI(科學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這些索引基本主導了科技研究的價值評判標準。無論是職稱評聘,還是晉職晉級,進入「三大索引」的論文,好似「硬通貨」;而國內核心期刊的論文,彷彿低人一等,不被充分認可。

對於科技界這種「言必稱希臘」的現象,中國科學院院士、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教授,有過坦率和直接的批評:「我們在科研上的導向,就是把科研成果寫成英文,發表在西方雜誌上,我們自己的工程師反而無法獲得我們的最新成果。這實際上是在為西方免費勞動,有時還付費在西方發表文章,這等於倒貼為西方服務。」

毋庸諱言,這種現象在軍事科研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軍隊院校和研究所,亦步亦趨地將SCI論文作為評價科研人員能力的權威性指標。如果說民用領域的「SCI崇拜」僅是損失一些科技資源,那麼在軍事領域如果也奉行「SCI崇拜」,則隱藏著巨大的戰鬥力風險。

有學者認為,「SCI崇拜」某種程度體現的是英語語言霸權。無法想像,西方的科技研究成果會優先用中文發表在中國科技期刊上。即便是發達如美軍,在科研成果的發布上,也是非常「小氣」的。例如,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埃尼亞克」,是美國陸軍阿伯丁彈道實驗室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學院,於1946年聯合研製成功的。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對軍事領域乃至整個世界所產生的影響,都是巨大深遠的。其在科技上的獨創性,堪稱前所未有。但是,美軍一直對此秘而不宣。到美軍將C3I公開擴充為C4I,即把計算機「C」(Computer)作為一個要素加入,已經是40多年後的1989年。

正是對軍事科研成果的保護和保密,才使得美軍在信息化建設上取得了對於其他國家軍隊的「代際」優勢。如果在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當年,美軍科技人員就將其寫成論文公開發表,並被SCI收錄從而廣為人知,美軍的信息化「代際」領先優勢,即使不會化為烏有,至少也會大打折扣。

在西方軍事領域,不僅最新科技成果不會隨便發表,甚至在技術上已經落後的產品,都會受到嚴密保護。以超級計算機的發展為例,在我國「銀河-I」億次超級計算機研製成功之前,美國把淘汰的超級計算機租給我們,不僅租金比售價還高,而且中央控制室不許中國技術人員進入,必須花高薪僱傭美國人。而當「銀河-I」億次機研製出來之後,美國就開放向中國銷售同款型超級計算機,搶佔市場,打壓中國產品。

保護軍事科研成果至關重要。因為在軍事上,技術突然性就是強大的戰鬥力,能夠產生強烈的震懾效果。美軍近期多場局部戰爭所依仗的非對稱優勢,很大程度上就是天基信息系統、精確打擊系統、C4KISR系統等最新技術裝備系統所具有的技術突然性帶來的。

如果我們在軍事領域的科學研究、技術發明、論文撰寫,也以「三大索引」為導向,那麼,我們不僅是將自己的軍事創新自動提供給西方國家,還可能不自覺地落入西方國家預設的陷阱,在決定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將會面臨無法承受的風險和代價。

(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