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解放70周年:一座城市的解放與一棟大樓的時代變遷
2019年4月30日,「紀念上海解放七十周年研討會暨《從工部局大樓到上海市人民政府大廈:一幢大樓與一座城市的變遷》新書發布會」暨專家研討會,在上海市人民政府老大廈會議室召開。這部新書以上海工部局大樓的變遷史為切入點,從大樓的籌建、啟用、變動,到後來成為上海市人民政府大廈,到現今成了城市更新中的「老市府大廈」, 從上海解放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這幢大樓自成為人民政府大廈後,在「人民上海」建設中發揮出的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具有象徵意義,承載著上海城市的特殊記憶,反映了上海這座城市的歷史變遷。
在研討會上,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人文遺產研究團隊首席專家馬學強認為,從近代的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樓,到1949年5月以後成為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大廈,這不是一幢普通的公共建築,在這裡書寫著近現代上海市政管理的歷史譜系。從大樓本身來說,它具有建築的獨特性、環境與功能的多樣性、遺產的連續性等研究價值。而圍繞這幢大樓背後的人物活動、重大事件的發生乃至政權、制度的嬗變,則從宏大的歷史進程中反映了上海這座城市從租界工部局到上海市人民政府管理下的變遷。特別是從上海解放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這幢大樓自成為人民政府大廈後,在「人民上海」建設中發揮出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這幢大樓,某種程度上,就是上海的象徵,承載著上海這座城市特殊的記憶,值得深入探究。
上海音像資料館副館長沈小榆認為,歷史影像正逐步成為研究社會變遷的重要史料之一。從1898年到2019年,在不同時間拍攝的歷史影像,記錄了百年老市府大廈的變遷歷程,見證了上海城市屬性的深刻變革。近代上海的歷史影像極其豐富,記錄了城市發展、社會生活、商業經濟等方方面面,是進行歷史研究的資料,是進行記憶再現的媒介。此外上海音像資料館還藏有大量有關上海解放的影像資料,將獻禮上海解放七十周年紀念活動。
上海市檔案館利用部副主任彭曉亮認為,任何一幢建築都是有其功用的,自開工建造之日起,它就改變了所處地域的空間布局和環境生態。建築本身是固態的,但因涉及人與事,從而展現其鮮活。隨著社會嬗替與城市變遷,建築亦被賦予生命,以生動的話語,訴說著歷歷往事。本書綜合運用檔案、地方志、中外文報紙、日記、回憶錄等文獻,以及口述、圖片、影像等載體,以大歷史觀和寬宏視野,並縈系濃郁的人文情懷,圖文並茂、生動形象地梳理了該建築從設計、建造到各時期具體如何使用的生態變遷歷程,復原其歷史與人文風貌,從而見證上海城市發展變遷的時空動態性以及與世界聯繫的密切性和廣泛性。1949年,隨著上海解放,這幢大樓成為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地,象徵著「人民上海」的發端,見證了時代的嬗變,開啟了城市的新生。在上海解放70周年之際,該書的呈現,頗具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同時也是瞻望未來的新起點,期待該大樓修繕後的重新綻放、驚艷歸來。
上海社科院歷史所張秀莉研究員講述了自上海解放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共產黨在上海面臨的嚴峻形勢和四項重要工作。第一項是接管工作,上海市軍管會、區接管委員會、近郊接管委員會各有分工,於9月3日前有條不紊地完成了第一步接收工作。因為接管工作的有效推進,全市秩序迅即恢復,使市政工作能於接收工作甫告完成時隨即開始。第二項工作是肅清殘敵、掃除戰爭痕迹,反對敵人的經濟封鎖、反轟炸鬥爭。第三項工作是收兌金圓券,推廣人民幣,打擊銀元投機,穩定物價。第四項工作是發展生產,保障供應,在接管的同時迅速復工,並通過鼓勵進口、扶持出口、金融扶持等措施,打破敵人經濟封鎖的陰謀。這四項工作的有效推進,使工商凋敝、物資匱乏、資金短絀、投機橫行、物價飛漲、百孔千瘡的上海得以穩定,為後續的管理與改造奠定了基礎。
本次會議由上海市地方史志學會、上海外灘老建築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人文遺產研究創新團隊、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上海音像資料館等聯合主辦。
※上海松江一個僅十畝「鴿子籠」園區,一年竟產出稅收6.5億
※管樂藝術節首次在楊樹浦濱江舉辦巡遊,嘹亮管樂聲響徹濱江兩岸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