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個小人物卻改變了歷史的格局:80萬人軍隊竟敗給了8萬人軍隊

一個小人物卻改變了歷史的格局:80萬人軍隊竟敗給了8萬人軍隊

歷史是一條望不到盡頭的大河,然而,決定河流走向的卻是河中的一小塊砂石。一兩個小人物改寫歷史的例子不勝枚舉。在古代,最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淝水之戰中,前秦本來有著十倍於敵軍的兵力,卻因為一個人的緣故陷入被動,直至潰敗。

這個改寫戰局的小人物正是朱序。

朱家世代蒙受東晉恩澤,他父親曾出任益州刺史,朱序年紀輕輕便效忠東晉朝廷,擔任襄陽守將。公元379年,前秦進攻襄陽,由於,前秦軍兵多將廣,朱序獨木難支,襄陽淪陷。逃出戰場的朱序四處逃竄,躲藏在朋友家中,後因朋友被苻堅懷疑被捕,朱序不忍心牽連無辜,便主動向前秦自首。苻堅覺得朱序是個仗義之人,向其拋出了橄欖枝,授予朱序高官厚祿。

朱序歸降四年後,苻堅開始南下進攻東晉,為了減少損失,苻堅特派朱序作為勸降大使,來到東晉營地勸降。當朱序抵達東晉大營後,表面上替前秦鼓吹了一番,宣揚了一下前秦的軍威,並且,勸說東晉將士歸順前秦。然而,朱序在四下無人時,卻秘密拜訪了東晉指揮官謝石,將前秦的戰略部署全部泄露給謝石。

並且,他還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如今抵達江畔的只是前秦的先鋒軍,東晉若想取勝,必須在前秦主力部隊抵達前打敗苻堅。雖說,東晉僅有幾萬人馬,可苻堅此番前來只帶了八千輕騎,若迅速出擊定能一舉拿下。謝石則表示:「倘若能挫敗前秦的先鋒軍,起碼能打壓前秦軍的士氣,其後的戰役中若能乘勝追擊,打贏前秦也未可知。」

謝石及時採納了朱序的建議,命令手下劉牢之率領一隊五千人的敢死隊隨時準備渡河作戰。此時謝石的侄子謝玄也給苻融寫了封信:你們前秦的軍隊敢不敢後撤一些?讓我們東晉將士登陸作戰?此時苻堅正謀劃著趁著東晉士兵渡河時從中阻擊,一聽對方主動提出渡河,欣然應允。

在苻堅命令士兵後撤時,朱序又站出來亂叫道:「秦軍被擊敗了!快跑啊!」帶著親兵轉身倒戈殺向秦軍,讓所有不明覺歷的前秦士兵以為己方已敗,四下亂竄,自亂陣腳。士兵們倉皇逃命,苻堅的弟弟苻融也死在自己人的馬蹄下。

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我們縱觀整場戰役,除了朱序這顆關鍵的棋子外,苻堅的錯誤同樣不容忽視:

首先,苻堅是個心胸寬廣,仁慈敞亮的君主,對待歸降的敵將仍保持禮遇,這是難能可貴的。然而卻有這樣一句話:「慈不掌兵」,苻堅的失敗正是因為他用人不疑的「慈」。除了朱序外,他手底下的大將均是曾經的敵人,如:慕容垂、姚萇等,一味地禮賢下士,換來的卻是狼子野心,最終,苻堅不但在朱序手中吃了敗仗,連前秦王朝也被慕容垂等人顛覆。

其次,苻堅是個中規中矩的統治者,卻並非出色的指揮官。史籍記載,前秦軍號稱百萬兵力,這個數字雖然存在一定水分,但是,並不影響我們今天的分析。這百萬大軍全都出身於前秦嗎?非也,這些士兵來自天南海北,有荊襄人、西蜀人、羌人以及部分胡人,由於,種族的不同,士兵之間缺乏凝聚力。

更可怕的是,前秦軍中並無統一的官方用語,通常一個軍令在下達的過程中要翻譯成多種語言,非常繁瑣。在部隊後撤之際,朱序造謠生事,苻堅雖有心穩定軍心,但是,礙於語言不通難於調度,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部隊潰敗。《晉書》中對這場戰爭的記載如下:「堅眾奔潰,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勝計,淝水為之不流。餘眾棄甲宵遁。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帥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飢凍,死者十七八。」

從這段描寫可以看出,前秦軍最大的死傷竟不是東晉造成的,而是死在自己的恐懼中。在苻堅下令撤退後,無數士兵因踩踏事故導致落水,前秦士兵的屍體竟連淝水都阻斷了。而殘餘的士兵們徹夜奔逃,已經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只要聽到一丁點響動,便覺得有敵軍殺至。士兵們露宿在荒郊野外,在饑寒交迫下十不存一。

反觀運籌帷幄的謝安,據說這場戰爭打響時,他正在家裡與客人對弈,當前線戰報傳到家中時,謝安竟絲毫不以為意。看來,朱序這枚棋子的作用早就在其預料之中,謝家在這場戰役中流芳百世已成定局。

這場戰役,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迅速衰敗滅亡了。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從長期看,淝水之戰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漢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並且直接影響到了此後隋唐等統一王朝的精神實質,可以說淝水之戰保住了中華文化的核心部分並使之從「五胡亂華」後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機會。

參考資料:

【《晉書·朱序傳》、《淝水之戰》、《資治通鑒·卷一百零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川文社 的精彩文章:

此人路過一水坑,大家都說不能看有怪物,他看了一眼後便離奇死亡
老皇帝強佔了大臣的兒子,多年後兒子當了皇帝,大臣竟然不敢相認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