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系列:為什麼會有人選擇自殺?
腳本與早期決定產生的基礎
一、早期決定
同樣是人,為什麼有的人從小就決定了要做贏家,而有的人卻為自己選擇了輸家或非贏家腳本呢?
一個早年得到父母無條件積極關注的人,能形成成熟的自信、自重與自愛。這樣的人不僅信賴、熱愛世界,而且願意為這個世界做出自己的貢獻,他們的腳本自然是以贏家底色為主的。而那些受到父母忽視甚至傷害的人,則很容易寫出自己的輸家或者非贏家腳本。
贏家、輸家或非贏家腳本的產生,取決於一個人的早年經歷和他在早年經歷中所做出的早期決定(early decision)。
「一個人在幼年時為自己的存在所做出的結論,即是早期決定,這些是個人腳本的基礎,與情緒性經驗有很大的關聯。」
早期決定會持續影響一個人日後的生活。
那麼又是什麼在影響一個孩子做出他的早期決定呢?
二、禁止信息
影響一個孩子做出輸家腳本或非贏家腳本的早期決定的因素是:禁止信息。
禁止信息(injunction)往往是父母從自己的兒童自我狀態中發出的對自己孩子的行為的一系列禁令,它們是消極並且有很強約束力的一些指令,它們在孩子的生活中一次又一次重複出現,它們就如同詛咒因此能夠產生預言自動兌現的作用,孩子正是根據這些禁止信息做出有關自己的人生腳本的決定。
影響孩子早期決定的禁止信息歸納為以下12種:
1.不要存在(Don"t exis)
當前中國自殺問題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
如果按照TA理論來看自殺,那麼其原因之一就在於父母在孩子幼時以各種方式向孩子傳遞了「不要存在」的信息,父母會向孩子發出「不要存在」的禁止信息的方式很多,如父母對孩子的打罵、虐待、苛責甚至遺棄等,都會傳遞給孩子「不要存在」的信息。也有父母會對孩子說「你是一個意外,我們本來沒有想要你」這樣一類,或者乾脆給意外出生的孩子取名「小多餘」。還有一些奉子成婚的父母會對孩子抱怨說:「要不是你,我們就不會結婚。」
此外,難產而生的孩子也常常被父母尤其是母親的「不要存在」的禁止信息所困擾。
掘地見母
中國史書《左傳》中那個「庄公寤生」(註:參見《左傳·鄭伯克段於鄢》。庄公出生時腳先出來,導致難產,這讓母親姜氏受到驚嚇,因此為其取名寤生(寤就是逆、倒著),並因此而討厭他。)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不要存在」的例子。庄公的媽媽因為庄公出生時難產就討厭他,而偏心小兒子,並且多次想要說服庄公的父親廢長子而立小兒子為太子,被拒絕後又企圖以其他方式殺掉庄公。庄公一忍再忍,直至發下毒誓:除非黃泉之下(死了),絕不再見自己的母親。後來就有了那個「掘地見母」或曰「黃泉相見」的典故。
在父母反覆發出的「不要存在」的信息中,孩子的兒童自我狀態會認同父母,認為「出生是我自己的責任,因此,如果我做得不夠好,我就應該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
不僅如此,因為懷著深刻的內疚感,因此生活之於他更多的是負擔而不是享受,這樣的人常常會冒出自殺念頭,或者覺得自己的存在沒有價值、沒有意義,或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
也有的人把自己的生活過得一團糟,讓自己成為很多意外事故的受害者;還有的人不以健康的方式存在,而以精神失常等方式存在,這樣的人按照交互作用分析學的一家之言,都有可能在小時候就接受過來自父母的「不要存在」的禁止信息,並為自己做出了「不要像一個健康的人一樣好好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早期決定。
當意識里有這個「不要存在」的禁止令時,是造成個人想要自殺的最主要根源,或者常常覺得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點意義,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還要繼續活下去……而在與他人的互動關係中,總是覺得自己無足輕重,害怕自己成為別人的負擔,認為自己的存在是多餘且不必要的;每當做錯事情而影響別人時,心裡會有很深的自責,並且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
在早年接受「不要存在」這個禁止信息的孩子,會認為自己的存在是多餘的、不受歡迎的,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和沒有意義的。
這類孩子往往會有這樣一些表現:
一是以各種冒險的方式自傷或者自殺,自傷者日常生活中表現為他總是會「遇到」各種事故,其實,是他自己總在無意識中尋找甚至製造各種事故;比如一些熱愛極限運動的人,還有一些人蔘軍,投入戰爭,潛意識中是希望以體面的方式「自殺」。
二是為避免出現致命的後果,他決定不與任何人親近,以使自己免於自傷或自殺的命運,他的內在決定如果用語言表達就是「我可以活下去,只要我不和別人親近」;
三是以一種病態利他的方式與人相處,這是因為他無意識中認為「只要我服務於你,你就會認為我有存在的價值」;
四是以精神失常的方式示人;
五是拚命地工作並追求成功,因為他無意識中認為「只要我成功,我就可以存在」。
※TA系列:人們的想法為何會如此扭曲?
※精彩故事:自信的力量
TAG:准提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