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自然》刊文: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為中國科研倫理治理創造了機會

《自然》刊文: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為中國科研倫理治理創造了機會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

5月9日,來自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生命倫理學研究中心、北京協和醫學院生命倫理學研究中心和復旦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文章認為,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為我國科研倫理治理創造了機會。

研究人員以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為契機,分析了中國科技創新、研究和應用領域存在的典型倫理治理問題,論述了重建當前中國科技治理和監管體系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並提出政策建議。

研究人員指出,我國正處於科技發展最關鍵的十字路口,需要在國家層面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有充分倫理根據的全面的治理和監管體系。基因編輯嬰兒事件不僅違反國際倫理規範,也違反我國政府相關規定和傳統醫德規範。

為防止再次出現此類事件,研究人員建議,加強監管,倫理先行。例如基因編輯、幹細胞、線粒體移置等生物技術,在進行創新、研發和應用前應由政府有關部門在科學家和生命倫理學家協助下制訂倫理規範和暫行管理辦法。同時,建立全國性的登記註冊機構。涉及上述技術的臨床試驗的研究方案、倫理審查、批准情況及科研人員與機構基本信息必須在全國性的登記註冊機構登記註冊,公開透明以備查詢,政府還要建立嚴格的准入制度。

此外,有關部門要負起監督全國所有公立和私立基因編輯研究中心和體外受精臨床中心的責任,以確定臨床試驗進行情況、倫理審查和審批情況、獲得知情同意的情況等多方面內容。基因編輯研究中心和體外受精臨床中心所有人員都要接受研究倫理學和臨床倫理學的培訓。政府也要支持各大學和研究機構加強生命倫理學(包括臨床倫理學、研究倫理學和公共衛生倫理學)以及科學、醫學專業精神的培訓。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網路

編輯:左常睿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科學家發現一種新物質形態!原子可同時為固態和液態
華龍一號全球首堆提前50天啟動冷試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