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吉藏:涅槃不是死後的虛無,涅槃是中道

吉藏:涅槃不是死後的虛無,涅槃是中道

龍樹實相涅槃理論,是從否定的角度理解涅槃。而《涅槃經》卻是主張「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肯定了涅槃是「常(恆常)、樂(快樂)、我(自在)、凈(清凈)」的境界。可見兩派對涅槃的看法截然不同。吉藏繼承了前人的道非邪正、無所得中道的傳統,對涅槃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吉藏明確提出涅槃是中道。吉藏說《中論》中的《因緣品》到《涅槃品》是諸法實相,也是中道,也是涅槃。

吉藏:涅槃不是死後的虛無,涅槃是中道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強說涅槃呢?吉藏說是鑒於人們沒有能力體悟中道涅槃,如果不說涅槃,就無法度化眾生凡夫,所以勉強設立一個叫「涅槃」的名稱來說教眾生。吉藏提出名有二種:一因緣名,二無因緣名。因緣名就如同佛弟子舍利弗,他為什麼叫舍利弗呢?這是有真實原因和根據的,因為他的母親摩伽陀國王舍城婆羅門論師之女,出生時以眼似舍利鳥,乃命名為舍利。因此舍利弗這個名字,意思是「舍利之子」。所謂無因緣名,意思是沒有真實原因和根據的。如坻羅婆夷,它是燕雀,被稱為食油燕雀,事實上它並不食油,只是勉強稱它為食油燕雀。涅槃也如此,無有因緣強名涅槃。

在涅槃無名非無名的無所得中道精神的指導下,吉藏對當時其他學派爭議的凡聖、常無常、隱顯、半滿予以破斥,認為它們之間沒有截然不同的分別,一切言教都是佛的方便教化,不能執著於涅槃的凡聖、常無常、隱顯、半滿。

凡聖

這是就凡夫與聖者來說明涅槃的含義。當時有學派提出佛陀在講《涅槃經》之前,他所顯現的身是不究竟的凡夫身,此後是達到了究竟涅槃的聖賢身。在涅槃之前,佛陀的聖賢身是被生死煩惱所覆蓋著的。涅槃之後才顯現聖賢之身,沒有生死煩惱。吉藏認為涅槃是中道,它本來非凡非聖,沒有凡夫、聖賢之分。但佛陀最後之所以涅槃,是為了教化眾生,所以有時化身凡夫,做凡間之事,有時化為聖賢。所謂化為凡夫,做凡間之事,就是佛陀初出世間時像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一樣做事,乃至學習騎馬、射箭等各種技藝,這就是以凡夫的化身覆蓋了聖賢的實質。但這只是佛陀為了教化眾生才化為凡夫的,這是以聖開凡。佛陀過去是開凡覆聖,現在是開聖覆凡,顯現出聖賢的本性,覆藏了凡夫的化身。佛陀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吉藏解釋說,佛陀之所以要這樣,是因為眾生根機不熟,沒有能力接受高深的佛法,所以不能說聖賢境界的佛法,只得說凡夫眾生能接受的佛法,因此以凡覆聖;現在眾生根機已熟,才能對眾生說我本是聖人,這就是以聖開凡。這便是佛陀之前覆藏如今開顯的原因所在。但眾生聽聞佛陀時而以凡覆聖,時而開聖覆凡,就誤以為有兩種不同的佛陀的形象。吉藏認為這種理解大錯特錯。他說佛過去雖然以凡覆聖,但本質上仍然是聖人,只是眾生根機未熟,為了方便說法,才不能自稱是聖,而只能說是凡夫,哪裡還別有一個聖人本性可覆藏呢?現在教化眾生,也是過去被佛陀教化的眾生,哪裡還有另外一批眾生可以去除、哪裡還有另一個聖賢可開顯呢?也就是眾生、佛陀都是同一種人。所以佛經說顯發如來,方便密教。過去隱藏不說稱為密;現在顯說,就是開密。總之,凡夫與聖賢都是佛陀在教化眾生時的方便權巧,兩者沒有絕對的對立,而是圓融一體的,生死即涅槃,目的是要眾生由此而方便權巧而最終悟入涅槃境界。

常無常

龍樹曾說過:「何有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可見龍樹對「常」和「無常」都是用四句加以否定的。但是涅槃學派認為佛陀在講《涅槃經》之前,說的都是「無常」思想,涅槃時佛身是圓滿常住的。所以過去說「無常」隱藏「常」,就是「覆」,也就是「無常」覆蓋了「常」。而涅槃時佛身一向是「常」,稱之為「開」,也就是在「無常」後開顯了「常」。一句話,涅槃學派主張「涅槃」是圓滿常住之法。

吉藏則指出常、無常就像凡聖一樣,都是佛陀為了方便教化眾生,即所謂「如此凡聖、常無常開覆並是大涅槃方便」。佛陀說凡聖、常無常乃是不可思議方便妙用罷了。

吉藏指出凡聖中又可分為凡始凡終、聖始聖終、凡終聖始、聖始凡終。為什麼呢?佛陀一開始未成道之前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只是一個凡人,所以稱為凡始。佛經歷六年苦行之後,行至恆河支流尼連禪河,於畢缽羅樹下的金剛座上結跏趺坐,證悟十二因緣、四諦法等,而得正覺,這就是凡終。成佛為聖始,佛於拘施那羅的娑羅樹間進入涅槃為聖終。聖始則凡終,凡終則聖始。但在中道的視角下,也可以說是凡始為聖終。如果不以無所得正觀看待,就產生有所得虛妄,那麼就是聖終為凡始。吉藏進一步說大乘凡聖有二種:第一,以方便權巧看,則凡聖皆無常;第二,以中道正觀看,就沒有凡聖,也沒有凡聖的始終這種變化了。吉藏引用老師法朗的觀點為證。法朗以開藥治病為例。執著於常這種病嚴重,就設無常之葯。眾生執有為涅槃,因而設無;為了對治斷除無常,就設常住,以滌除無常這種病。如果執常、執無常兩種病都治癒了,那麼設常、設無常的這味葯也就沒有了。所以說涅槃之法雖無所有而無所不有,雖無所不有而無所有。有無既然是這樣,常無常也應當是這樣,也即非常非無常。

總之,吉藏認為常、無常都是涅槃不同角度的展現,是佛陀善巧方便的教化眾生方法。如果非要像涅槃學派固執於涅槃是「常」,生死是「無常」,這就落入了二見之列,從吉藏的涅槃是中道的角度來看,常、無常是不矛盾的,差別只是佛陀根據眾生的不同而設立的不同名相而已。

隱顯

這部分主要針對如來藏佛性而言。如來藏,就是指於一切眾生的煩惱身中,所隱藏的本來清凈(自性清凈)的如來法身。如來藏雖然覆藏於煩惱中,卻不為煩惱所污,具足本來絕對清凈而永遠不變的本性。所以如來藏一般被視為佛性的同義詞。當時如來藏有兩種解釋:一是眾生性顛倒的妄見而隱覆如來性,所以稱如來藏;二是眾生不堪聞如來之性,所以佛隱而不說,這也名如來藏。

吉藏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眾生依據教義涅槃解脫時,斷除違背常道、正理的妄見,就能顯示如來藏,顯示出的如來藏就稱為法身;顯示眾生有佛性,就顯示出眾生是佛性根本,眾生是佛,所以有佛性,反之則不得有佛性。吉藏以人的姓名為例。他說比如有人叫張郎,才有張姓。如果此人不是張郎,那就不能有張姓。佛性也是這樣。就此而言,只是因為眾生的執迷不悟,所以才說「隱」、說「藏」,哪裡別有一個真實的如來藏可以隱藏呢?只是因為眾生覺悟,所以稱為「顯」,其實法身本來無體可顯,沒有一個真實的「如來藏」可以顯現,「隱」與「顯」只是因眾生迷、悟的不同罷了。有學派也認為如來藏體為虛妄所覆,名為「隱」;體性顯現,名為「顯」。隱顯猶如「貧女寶藏」「暗室瓶盆」,都是實在的事情。那和吉藏說的隱顯有什麼區別呢?吉藏解釋說雖然雙方都說隱顯,但意義卻大不同。就像是箜篌一類的音樂,沒有棍棒的敲擊因緣時,就沒有聲音可以聽到,但這並不是說有聲音躲藏在其中;當因緣具足時,它就會發出美妙的聲音,但這也並不是有一個獨立於箜篌的聲音顯示出來。如來藏就是這樣,「隱顯」都是出於因緣。吉藏反覆論說目的在於說明如來藏只是方便權巧,不能執為實有,「隱」「顯」只是對如來藏不同層面的解釋而已,只有站在中道的立場觀察,才能真正理解如來藏的真義。

半滿

「半滿」即半字教與滿字教,合稱為「半滿教」。「半字」原指梵語的生字根,即字母;「滿字」則指集合字母所構成的文字。古印度有一本著名的文法書叫《毗伽羅論》,書中第一章《悉曇章》,是說明生字的理論,人們稱只學習這第一章是「半字教」,如果學習全部五章,就稱為「滿字教」。相對於「半字教」,「滿字教」圓滿而殊勝。佛教轉用它的意義,在《涅槃經》中第五卷與第八卷的譬喻中,以「半、滿」比喻佛陀教育子弟時,有部分的講說,有全部的教授,猶如《毗伽羅論》的特徵一樣。《涅槃經》的譬喻,引起諸多不同的解說。有人以常住教的《涅槃經》是滿字,以過去無常教的各佛經是半字。有人說只有《涅槃經》是常住,是滿字,其他都是無常的半教。有人認為生死無常不通常,涅槃常不通無常,乃至說金剛心無常不通常,佛果常不通無常。以上說法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認為《涅槃經》是圓融具足的滿教。

吉藏認為半滿的說法本身就有缺陷。他提出三條內容來解釋「半滿」之義。

無常為半常為半,無常為半常為滿。意思是說「無常」和「常」各為「一半」,兩者相比,相對於「無常」的「一半」,「常」的「一半」比較高深,所以名為「滿」。

常無常皆半,是常無常所病皆洗除盡,名之為滿。這是將上面第一條中的兩半合起來稱為「一半」,因為「常」與「無常」相對於佛圓融一體的教法,各自只不過都是一半而已,因此只有「常無常」的病患除去以後的境界才是「滿」。這比第一條進了一步。

常無常用半,非常非無常體滿,這是體、用不同。此體用、用體具足始為滿。這是從體用上來講的。常、無常只是方便的「用」,稱為「一半」,體、用具足的「非常非無常」才是「滿足」。這條比第二條又進了一步。可見,吉藏對「半滿」的解釋是不執著於某一種說法,認為「半滿」可以具有各種不同的意義。從「半滿」之義來解釋《涅槃經》,就不能認為此經是究竟的常住教,涅槃只是佛陀對治眾生病患的一種方便權巧而已。

總之,吉藏認為涅槃不是死後的虛無,也不是與生死截然相反的另一個實在可得的世界。同時,涅槃又是佛陀方便教化眾生的教法,眾生不可聞名作實而有所執著。從這一角度來看,吉藏的涅槃學說一如他其他方面的三論學,也是以「無所得中道」為最後歸依。

摘自吳建偉《吉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 的精彩文章:

馮積岐:如果說讀書是一種病,從少年時期起,我就患上了這頑疾
胡適:希望一個繁榮的「國際的中國」儘早誕生

TAG: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