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虛假病歷+悲情文案,如此眾籌正在殺死愛心

虛假病歷+悲情文案,如此眾籌正在殺死愛心

澎湃新聞網 文丨與歸

最近,德雲社相聲演員吳鶴臣家屬眾籌百萬,卻被指隱瞞家產,此事一石激起千層浪。澎湃新聞記者暗訪發現,有賣家在網路售賣虛假病歷,並給記者發來一份廣州某三甲醫院的虛假病情材料,三百元一套,記者親身測試,可通過眾籌平台審核並籌款。

除了虛假疾病診斷書、檢查報告、入院證明等,有媒體報道,萬能的賣家還能提供「代寫眾籌文章」服務,用戶提供部分虛擬信息後,寫手改寫並加上大量煽情文字,一篇僅售50元。可以說,在互聯網眾籌背後,造假服務都已經形成產業鏈了,你還敢信嗎?

然而,當我們最需要平台站出來並挺直腰桿時,驀然發現,對於信息真實性,輕鬆籌、水滴籌、愛心籌三家平台的《個人求助信息發布條款》《用戶協議》和《隱私政策》等相關條款均聲明:通過平台發布的任何信息,平台並不能保證其完全真實或完全準確,捐款人應理性分析、判斷後決定是否捐贈、資助。

顯然,這是平台在把自己的責任推脫給捐款人。捐款人如果都有火眼金睛,還要平台作甚?說白了,所有的互聯網平台,概括起來,無非都是一個信用和信用握手的地方。平台最基本的職責,就是保障這份信用,這是平台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如果平台只負責搭橋,不負責橋樑的質量,這不是耍流氓嗎?

如果連這個最基本的信用都被消解,那我們還談什麼互聯網慈善,信用可是一切「線上關係」能夠作用到線下實踐的前提。

在互聯網眾籌領域,如果繼續讓這些漏洞存在下去,如果繼續讓不真實、不真誠的案例不斷上演,就會不斷侵蝕眾籌的公信力,進而傷害愛心,打擊捐款積極性。這個結果是我們最不願看到的,也是對互聯網慈善的釜底抽薪,當沒人再願意相信的時候,我們失去的不僅僅是珍貴的愛心,還有寶貴的信任。

事實上,對現在的眾籌平台,公眾的質疑和擔憂遠不止此。

有媒體報道,水滴籌自2016年7月上線以來,已運營近34個月,累計籌款160餘億元,平均每月約4.7億元。而公眾捐款並不是直達發起者賬戶,需要平台保管一定時間,如此巨額流水,是如何保存的?會不會被用於理財和投資引發風險?這就遇到了和共享單車押金一樣的問題。

面對「虛假病歷+悲情文案」,很多人可能會三觀盡毀,表示「再也不會在網上獻愛心了」。但是,有一點還是十分明確:我們當然需要互聯網慈善,我們也看到了它在我們身邊發芽開花。無論是奉獻愛心,還是遇困求助,它的誕生都為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式,而這也是未來慈善事業的必然方向。

所以,我們當下的訴求,不是因為它們出現了問題,就因噎廢食,殺死一家家平台,而是敦促它們改進完善,更真實的、更高效的讓愛心抵達最需要的地方。

這次吳鶴臣事件進入輿論場後,民政部介入並表示,會引導行業修訂自律公約。的確,新事物的出現,總要伴隨種種問題和漏洞,需要不斷去修復和彌補。每一次典型案例的曝光,都是對問題的一次集中、充滿張力的展現,我們只有正視並謀求改進,才能讓新事物健康成長,才能讓愛心越發溫熱明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日本一名韓國籍教授遭遇「被購物」,日媒:或為壓制其言論
寄生蜂可以通過黑客內部代碼將蜘蛛變成『殭屍』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