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諸葛亮沉默不語,與孫權的離間計有關嗎?
摘要:孫權襲殺關羽後,以諸葛瑾「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駐公安。」如果劉備出峽,與之作戰的必是諸葛丞相之兄;若是諸葛亮出面勸阻劉備,那豈不是兄弟二人意欲串通?
引言
三顧茅廬,聽了諸葛亮對天下形勢的分析,一直創業未果、顛沛流離的劉備看到了事業發展的前途。於是「與亮情好日密」。劉備自稱「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這是後人視劉備與諸葛亮君臣相得無間的主要根據。君臣關係,是一種特定的人際關係,可以與多種外在的形式,如師友、親屬等關係並存。但其本質則是利害關係。既是利害關係,就免不了有衝突、矛盾。所謂君臣相得無間,只是這種利害關係在一定情況下的暫時平衡而已。劉備所謂「猶魚之有水」云云,並未能貫穿他與諸葛亮關係的始終。例如,夷陵之戰這一關係蜀漢前途的重大戰役,諸葛亮竟不能進入當時的決策圈之內,即是一個例證。
一、諸葛亮的無可奈何
《資治通鑒》雲:「漢主伐吳而敗,時正已卒,亮嘆曰: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東行」很明顯,諸葛亮對劉備伐吳之舉是不贊成而又無可奈何的。在隆中對策中,諸葛亮提出劉備勢力未飛發展的關鍵在於:奪取荊、益,有此根據地後要與吳結盟,北抗曹操。曹操率大軍南下荊州時,適逢劉表新死、劉琮剛降之際,諸葛亮曾建議劉備趁機攻琮奪取荊州。劉備以「吾不忍也」加以拒絕。赤壁之戰後,諸葛亮所提出的主張漸次實現。然而,孫吳奪取荊州,使蜀失去北伐、擴展勢力的一個重要基地,也使聯吳的政策遭受到重大的挫折。
夷陵之戰是劉備企圖扭轉蜀漢被動局面、奪回荊州的重大行動,由於此事直接改變了蜀的對外政策,故武將趙雲也予以反對。時諸葛亮為丞相,又錄尚書事,臨此重大事件居然沉默無語,這不能不說是一極為反常的情況。雖然《資治通鑒》有「群臣諫者甚眾」一句,但不應包括諸葛亮在內。因為以諸葛亮執掌的身份看,他若有表現,必特別列出。因《三國志》無載,《資治通鑒》自然無從依據。看來,諸葛亮在蜀漢這一重大事件中未能參與決策已成定論。
諸葛亮自在隆中對中提出「東結好孫權」後,可以說在劉備在世之時及其之後,諸葛亮一直是主張和推行與孫吳結盟。赤壁之戰前,赴江東與孫權談判聯合抗曹的就是諸葛亮。劉備在入蜀後,孫、劉曾因荊州問題關係緊張。後曹操攻漢中的張魯,劉備恐兩面受敵,與孫權講和,孫權派諸葛瑾使蜀通好。然而,諸葛亮在夷陵之戰決策過程中竟未能參與,這既不合諸葛亮當時承相的身份,也不合諸葛亮一貫堅持聯吳的主張。其間顯然有未彰之於史的重要原因。
二、劉備對諸葛亮的疑忌
夷陵之戰諸葛亮之所以未能與謀,史書無解說,今人亦未深究。這與劉備對諸葛亮的疑忌有關。其原因在於諸葛亮一貫主張聯吳的政策,而其兄諸葛瑾又是孫權倚重之臣。在當時政治風雲變幻莫測的風氣下,劉備雖然有「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之語,但現實的變幻無常,不能不使劉備對諸葛亮有所猜忌。儘管此事無明文記載,但細查史實,還是有蛛絲馬跡可尋的。
當曹操大舉進攻荊州時,劉備倉皇南逃。途中與魯肅相遇。魯肅遂向劉備建議與孫權聯合抗曹,隨即,劉備以諸葛亮為使赴江東聯合孫權抗曹。諸葛亮果然不辱使命,不但促成了孫、劉的聯合,為劉備一方贏得了聲譽,他自己也受到了孫權的格外重視。孫權曾讓諸葛瑾勸說其弟諸葛亮留在東吳,表示可寫信給劉備給他一個無法拒絕的理由。在當時那種各方霸主想盡辦法招攬人才的情況下,這類事情必然會存在。這些事情不可能不為劉備所知。除此之外,在聯吳問題上,劉備與諸葛亮還有著見解的不同。
荊州本不屬孫、劉。孫、劉能得荊州之地,是聯合抗曹的結果。赤壁之戰後孫、劉分據荊州南北之地。此後,雙方為擴大自己的地盤,不斷出現摩擦。「堅持派」對於孫、劉間的爭奪,只要不破壞聯合抗曹大局的前提下寧肯作出讓步。如周瑜死後,魯肅主持吳在荊州。劉備曾向孫權提出要荊州江北之地,因周瑜的反對,孫權未予答應。而後「魯肅勸權以荊州借劉備,與共拒曹操,權從之。」當時孫、劉雖然在荊州問題上紛爭不斷,但由於魯肅的極力維持,終魯肅之世,雙方沒有兵戎相見,還達成了以湘水為界劃分荊州的協議。在這一過程中,諸葛亮和魯肅一樣屬於「堅持派」。
而「爭利派」則為了爭奪地盤,即使雙方兵戎相見,破壞聯盟也在所不惜。如周瑜在赤壁之戰後即向孫權建議要注意抑制劉備在荊州的擴張。劉備在借得荊州之地後又得益州。孫權遣人向劉備索還荊州之地,劉備不予。孫權「遂置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吏。關羽盡逐之。權大怒,遣呂蒙督兵二萬以取三郡……劉備聞之,自蜀親至公安,遣關羽爭三郡。」戰事有一觸即發的危險。只是由於曹操進攻漢中,劉備害怕丟失益州才與孫權講和。劉備在聯吳問題上既然與諸葛亮有如此的不同,而諸葛亮之兄諸葛瑾又為孫權倚重之臣,再加上孫權對諸葛亮的延攬等,劉備能不對諸葛亮有所戒備。
劉備在聯吳問題上既然與諸葛亮有如此的不同,而諸葛亮之兄諸葛瑾又為孫權倚重之臣,再加上孫權對諸葛亮的招攬等,劉備能不對諸葛亮有所戒備?在這方面我們還可以提出一個直接的證據。諸葛亮在入蜀後,一直與諸葛瑾有著密切的聯繫。諸葛瑾數次作為孫吳的使臣使蜀,雖與諸葛亮只在公開的場合見面,但兄弟二人感情彌篤。起初諸葛亮沒有兒子,諸葛瑾經過孫權的同意將自己的第二個兒子送入蜀作諸葛亮的嗣子。
而孫權在襲殺關羽後,即以諸葛瑾「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駐公安。劉備東伐吳,吳王求和,派出諸葛瑾勸說劉備,此時劉備對吳正怒火衝天,卻由諸葛瑾出面勸劉備不要出兵,與吳重結盟好;若諸葛亮再力勸劉備,能使劉備作何想法,此信雖沒能阻止蜀漢出兵,卻足以離間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試想,如果劉備能夠出峽,與之作戰的必是諸葛丞相之兄;若是諸葛亮出面勸阻劉備出兵,那豈不是兄弟二人意欲串通?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怎麼能力阻蜀漢出兵荊州;夷陵之戰劉備又怎能讓諸葛亮與謀!孫權使諸葛瑾出面阻止劉備出兵,其離間之策實在是技高一籌。
參考文獻:
《讀通鑒論》
《三國志.蜀書》
《三國志.吳書》
《資治通鑒》
《三國志平話》
※夷陵之戰中,曹丕為什麼不趁機一統天下?
※同是帝王,曹操、劉備去世用「崩」,而孫權卻只能用「薨」
TAG:秋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