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系列:是什麼讓你不願意做自己?
12個禁止令之不要做你自己(或你的性別)
父母有時候會對孩子發出「不要做你自己」的禁止信息,
比如那些總指責甚至訓斥孩子的話,
還有總在孩子面前誇鄰居家孩子的話,
再如給女孩子取男孩子的名字,把女孩子打扮成男孩子,
或把男孩子打扮成女孩子,
還有完全不顧孩子的個人特點而要求孩子按照社會潮流選報專業等,
這些都在暗示孩子不要做他自己而去做別人。
「不要做你自己(或你的性別)」這個禁止信息經常來自那些希望生男孩或女孩但卻沒有如願以償的父母。
在中國文化中,這類禁止信息大多是針對女孩子的。筆者曾經見過不少這樣的個案。
其中很典型的一個是:
一位父親以妻子生的是女兒而不是兒子為由離開妻子,父母離異後,母親和外婆在這個女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對她說:「都是因為你,你爸爸才離開我們。你要是個男孩,爸爸就不會離開媽媽。」
這個女孩子因此為自己做了如下的早期決定和人生腳本:「我要像個男孩子一樣長大。」從此,本來很美麗的她不僅穿著、髮型上像男孩子,功課上也偏向男孩子,更喜歡理工科。計算機學得尤其好,周圍女同學的電腦出了問題,也都是由她負責修理。
接受專業諮詢和學習心理學課程一段時間後,這個女孩子終於為自己做出了再決定:「我要做個美麗可愛的女孩子!」後來,這個女孩子留起了飄逸的長髮,並且穿上了漂亮的連衣裙。
「不要做你自己」有時也指不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天性發展自己,而要求孩子跟著潮流去做別人。比如在中國的高考制度下,幾乎所有父母和老師都在用一個標準要求孩子,那就是好成績以及日後的上大學,似乎只有上大學才是孩子唯一該走的路。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原本不適合上大學的孩子也被逼迫著去參加高考,或者是喜歡文科的孩子被逼著去上理科,結果導致這些孩子的自信心嚴重受挫。
當一個孩子被「不要做你自己(或你的性別)」這樣的禁止信息所禁錮時,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以各種方式順從父母的意願,其結果就是要不斷地在外在要求和內心衝突中掙扎求生,其內心的糾結和困擾可想而知。
這個禁止令對我們的影響是,每當你真實的情感和需求浮現時,心裡便會有很深的恐懼感同時出現,你覺得自己如果表達出內心真正的需求,別人一定會變得不再喜歡你,而破壞了你與對方之間原本和諧、自在的關係。於是,在你的生命中,你漸漸懂得去迎合、討好別人。
當然,也有一些人因為感覺這樣刻意壓抑自己實在太痛苦,而選擇將自己反動到另一個極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變成一個不在乎別人感受的人。其實,用心理學的眼光來看,這兩種極端的內在根源是源自於同等的傷害。有句話說:「自卑感造成的自大狂」,一個充滿假自信的人和一個極度自卑的人其實是一樣的,這種自信是那種強加訓練與擴充出來的自信,而不是真正的自信。
01
個案1:學員分享(女,22歲,服務業)
我們家總共有六個小孩子(一男五女),我媽會接連著生這麼多女兒的原因就是因為想要再生個男孩,所以我記得從小我就被要求要像男孩子一樣幫忙承擔家裡大大小小的事情,我感覺他們都希望我要像個男孩子。這長大之後對我的影響是:我變得很難將自己女性特質的部分展現出來,而且很容易就去迎合別人對我的期待和要求,而對於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卻沒有勇氣,也無法很自然地去做。
02
個案2;學員分享(女,28歲,企業主管)
我的母親是典型的教育媽媽,因為我是女孩子,她要求我要注意每一個細節,例如拿筷子的姿勢、走路的樣子,因為從小被要求慣了,變成我也很在乎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人際關係上很在乎別人對我的看法,過得很不快樂,我曾離家出走,也曾自殺過,小時很希望自己快點長大,有獨立自主權,而長大後對自己及周遭的人要求都很嚴苛,仍然有很大的挫折感。
※我是誰?——TA溝通大師帶你認識你自己
※TA系列:為什麼會有人選擇自殺?
TAG:准提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