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匡互生:他曾是「五四驕子」,但為了教育獻出自己的一生

匡互生:他曾是「五四驕子」,但為了教育獻出自己的一生

作者:金滿樓

1925年春,曾在五四事件中率先打破曹汝霖宅的匡互生回到上海,之後與夏丏尊、豐子愷、陶載良等志同道合的人在上海虹口老靶子路創辦立達中學。

之所以將校名取為「立達」,匡互生主要以《論語》中「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之義,並以「修養健全人格,實行互助生活,改造社會,促進文化」為宗旨。

立達中學創辦之時,校舍租的是破舊住屋,很快就不能適應學校的發展。當年秋,立達中學由初中而增設了高中的藝術專門部。

在友人的幫助下,匡互生等人借了一大筆錢在江灣租了一塊地以自建校舍,立達中學隨後改名為立達學園。

之所以稱之為「學園」,這一想法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先哲柏拉圖,因為匡互生希望立達學園能體現出對柏拉圖學園自由討論風氣和身教力行傳統的繼承。

此後,立達學園開始穩步發展,學校在1929年增設農村教育科,設養蜂、養雞和園藝3個專業。此後又增設了世界語、法語、義大利語、社會學、邏輯學等文化課程。

然而,立達學園雖然規模略具,但負債也同樣沉重。為了其「教育救國」的事業,作為學校主要負責人的匡互生同樣是勤苦異常。

在友人的記述下,當時的匡互生「常常穿著破舊的衣服,啃著冷硬的大餅,在烈日下在風雨中奔走。立達一年一年地向前進,添辦農場,添辦農村教育科,規模越來越大,負債也越來越重,他的奔走也就越來越勤越苦。」

著名詩人朱自清也在《哀互生》一文中寫道:

「互生最叫我們記念的,是他做人的態度。他本是一副銅筋鐵骨,黑皮膚襯著那一套大布之衣,看去像個鄉下人。他心裡那一團火,是熱,是力,是光。」

理想和努力都是好的,時局卻無情的打斷了這一切。

1932年「一.二八事變」時,位於江灣的立達學園首當其衝,最終被戰火所毀。無奈之下,匡互生只能和同志先後退到南翔、無錫繼續其事業。

正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這一時期,由於其父母先後亡故,匡互生不得不在家鄉湖南與上海之間來回奔波。

戰事結束後,匡互生集合同志力謀恢復立達學園。當年6月,弦歌之聲雖已在四面瓦礫中重興起來了,匡互生卻因為長期的勞累而發病了。

其同窗好友周予同曾回憶說:

「我今年春間到江灣去訪互生兄,他剛從醫院裡割治了回來,精神雖還很旺健,但究竟比從前虛弱得多。

因為他素性負責,我恐怕他太為了事業而犧牲自己的身體,勸他稍微休養。但過後,我知道自己的話仍舊是空話,很為他擔心。

後來接到朋友的信,說他的病又重發,醫生已宣布無法療治,只有等候著死亡。又後來,有朋友回安慶轉述他在病榻上的話,說他對於生死沒有什麼,所放不下的只是一班朋友。」

由於重建立達學園的事務太過繁忙,已經發病的匡互生無暇醫治,最終拖延至當年12月病勢沉重才入同仁醫院。

期間,雖然動過兩次手術,但仍不能確診是何疾病,匡互生的身體也更加的虛弱。

1933年3月初,匡互生轉到東南醫院,經李祖慰醫生診斷為腸癌,但此刻已為時過晚,醫方也無能為力。

延至4月22日上午,匡互生最終病逝,終年42歲。其留下的,是孤苦無依的一妻四女和未完成的殘破的立達學園。

作為匡互生的朋友,巴金曾在悼念文章中說:

「匡先生住在一家私人醫院。他在醫生的絕望的宣告下面,躺在醫院裡等死,竟然過了一個月以上的時間,許多人的眼淚都不能挽救他。」

巴金又說,匡互生是「一位有理想、有幹勁、為國為民的教育家」,「我把他當作照亮我前進道路的一盞燈」。

所幸的是,在其同志與友人的不斷努力下,立達學園並未因匡互生的去世而中斷。之後,立達學園繼續前行,並在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遷往四川隆昌縣繼續辦學。

抗戰結束後,立達學園遷回上海,現上海市松江區教師進修學院附屬立達中學,即為其繼承者。

五四時,匡互生決心為國殉身,其曾以遺書託付友人,曰:「我死後,要家人知道,我為救國而生,為抗戰而死,雖死無怨。」

其悲壯之氣概,感人至深,而其未竟的教育救國事業,也同樣令人惋惜。

1987年,匡互生靈骨歸葬湖南邵陽故土,為鄉人所敬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滿樓風雨閑讀書 的精彩文章: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藩主們為何甘願被天皇宰割?
都說五四當天章宗祥挨一頓胖揍,但具體詳情究竟如何?

TAG:滿樓風雨閑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