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你願意做一個真實的人嗎?
道教修行強調一個「真」字,修真有諸多法門,旨在去除掉人們身心意上的所染所著,從而見得一顆真真切切的原始之心。
道祖說,修行是要把我們在後天成長中所培養的一切假飾與偽裝都拋棄,只留下如同孩提一般純樸的心質,方能接近於自然恆常之道。
與天地萬物相感、與自然相合(資料圖)
修行之「真」,乃是超越了一切人為意識之外的真情與真性,是由紛繁複雜的人生返歸於簡單純一的過程。
使每一個人都能夠回到真實無虛的狀態中,以本真的性情與天地萬物相感、與自然相合,也才更能夠明白自我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一提起道教,人們的第一認知多是「道法自然」這句話,且普遍地會解讀為人類應該效法大自然的法則,即四時有序、因果有常。
很可惜的是,儘管人人都知道這一定律,卻少有人願意去做出一番持之以恆的努力。
人們之所以常常感覺不幸福,仍源於對生活的疲於奔命。一心想要得到的東西太多,少有時間去安享已經擁有的一切。
道教倡導人們「法自然」,是為眾生指出了一條回歸到簡單樸實生活的法門。人心最大的特點是欲求不滿。若每一個人都能效法自然萬物所展現出來的不燥不焦,平靜且安穩地去看待歲月人生,哪怕平凡至極,其中甘苦也皆能悟道。
道祖在《道德經》中提出了「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理想,是因為每個人都能從現有生活中感悟到人生的妙旨。
道不在別處,惟在於自己正在歷經的萬事萬物之中。把一顆求道的心回歸於自己,便可以找到悟道的捷徑。
人們往往不通此理,心總是被身體牽著走,所以才會貪圖五音六色等物。
把一顆求道的心回歸於自己(資料圖)
然而,世上的所求與所得往往不相對等,於是便應了道祖這句「智慧出,有大偽」的讖言。人們會藉助各種各樣的機巧聰明以謀求慾望和利益,甚至不息掩蓋了內心中的真實。
當物質上的所得越來越豐沛,卻又會發現生活中的幸福感正在逐漸遠離。當把所有的意念都依憑於身體與物質上的享受時,就會很容易丟掉了內心中的安寧。
談論修真事,首要一點是去除掉對外欲的貪戀,使我們的心做了身體的主人,同時又能夠禁得住心中之妄。
此時,也就為進一步思考「我」之本真提供了前提。道教是以大道之理為人間教化,根本目的在於使每一個人都能找得到自己的合道方式,教門中稱其為返璞歸真,又曰找到「真我」。
與之相對,因為受到諸多利益驅使,我們的所作所為很多時候並不是源自於內心中的真實想法,由此而表現出來的人生狀態可稱為「假我」。
所言之「真」,乃具有恆常不變的屬性;所言之「假」,則帶有變化多端的意蘊。一為內在,一為外相,道以陰陽判世界,本來無真無假、內外不離,
但之於具體的現實人生來說,因為通過機巧聰明所能帶來的外在感官上的暢快體味很容易迷惑本心,所以眾人往往是在不明己心的狀態下而盲目跟隨大眾去追名逐利。
內在的真心變成了外在假相的附屬,陰陽一旦失衡,就會產生諸多問題。
道以陰陽判世界(資料圖)
道教以無為清靜、收心寡慾為修真的法門,意在告誡人們收起對外在物質的追逐和對感官享樂的迷戀。
因為任何外在都是在生生滅滅中不斷流轉的,心若被牽引而去,雖體味了外相,卻無法守得住恆道。
在此前提下,道教提出了斷除貪嗔痴的訓條,因為只有不為種種慾望所動,才不會因此而生起求不得且出不離的苦惱。
宗教所具有的度世意義,即在於教會人們能夠放下執念,反觀且反思當下所有,為一切存在而活,為一切真實而活,由此才能使百年人生具有了實際意義。
坦然地面對並接受這份「真」,並能夠從種種磨礪中悟出些人生樂趣,由此才可算作是修行的開始。儘管以去欲為著手點,但道教中強調的修行也並非是對個人欲求的禁止。
完全禁止與徹底放開,犯下的將是同樣的錯誤。做一個真實的人,既可以感知到天地自然的變化,又能體味到世間的冷暖人心。
持一顆安然的心,塵俗也能是修真。修真和塵俗,此二者本不應該是完全對立的關係。若一心只把紅塵當成是慾海、把修行當成是無染仙界,這仍然是在以陰陽剝離的極端視角看問題。
一切行為只聽從於內心中的聲音(資料圖)
在道家人眼中,合於道真的狀態往往表現在不放縱身心、又不遏制性靈的玄妙處。
身與心,應是相合為一的,使一切行為只聽從於內心中的聲音,使一切心念都發自於對生活、對自然、對天人的感知。
修行之「真」,正在褪去一切掩飾,把自我身心與天地自然相融在一起。
當懂得對自身的行為有所思索,距離內心中的真切才更近一步。在修行中做一個真實的人,或者是因為足夠真實而使人生成為了一場修行。
在百年光陰中,每個人都不過是你我身邊的過客,你可以用各種假面偽裝應對,終究卻還要面對獨處時的自我。
你的人生是否與修行相關,你的修行是否與慈悲、喜樂相關,其中冷暖,各自心知。
(編輯:西銘)
聲明
※恭賀中界至尊東嶽大帝萬壽聖誕
※楊柳:春風細雨里 柔弱勝剛強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