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甲骨文裁員後,反雞湯的三點建議

甲骨文裁員後,反雞湯的三點建議

想成長的職場人,對於裁員消息的思考不會止步於熱鬧與雞湯。

作為一家全球領先的IT公司,甲骨文中國裁員消息一出,引發了各界「應激式」的強烈反應。當輿論還在討論裁員的原因、員工N 6的補償等話題時,有人已經開始在脈脈上爭搶人才。來自脈脈的數據顯示,截止5月10日,對甲骨文的相關人才的搜索量已經呈現了數百倍增長。

數據來源:脈脈

發生裁員,往往有各種原因,從行業趨勢、公司業務再到員工個人,綜合因素促成了裁員名單的生成。在每次裁員消息出來都會標配的「雞湯」之外,我們想真誠地給職場人三點建議。

建議一:「聚焦」,而非疲於「選擇」

脈脈數據研究院的春招人才數據顯示,互聯網的就業競爭度在各行業中排名第二,相比於2018年秋招季的就業競爭度(1.3),2019春季IT互聯網行業的就業競爭度升高明顯,達到了2.1。

數據來源:脈脈數據研究院 統計周期: 2018 年 10 月到2019 年 2 月

在很多人看來,選行業就是選跑道。「做對了選擇,就可以少奮鬥二十年」,「做錯了,就從此拉開了階層差距」之類的聲音不停在耳邊鼓噪,職場人們分秒必爭,疲於奔命,顧此失彼。

對於外企被裁員工,很多人都感嘆他們選錯了跑道。可事實是,人生的職業經歷往往會有三四十年,拉開更長周期來看,無論是手持著「輕鬆愜意」的鐵飯碗,還是身在豪言壯志「996」的公司,都可能成為被裁員目標。

的確,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都暗中標好了價格,所有的捷徑,其實都有代價。

當無從選擇,或者選擇不當時,很多人會歸責於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缺少抓住機會的能力。陳作 畢業於北京的中國人民大學,IBM戰略諮詢業務部門工作9年,後又在深圳某智能手機品牌擔任戰略規劃部門負責人三年有餘。對於如何做職場戰略選擇,他有自己的看法。

陳作曾被邀請去上海與一家企業座談。這家企業創業五年後,原本依靠一款產品脫穎而出,為了發展壯大,產品越來越豐富、客戶群越來越多元、市場也覆蓋得更廣,但公司到底帶給客戶怎樣的價值、這種價值最滿足什麼樣客戶的需求,這些問題公司的高管們反倒越來越難回答。「為了取得進一步增長,似乎可以選擇的路徑很多,卻發現每條路走起來都還有點難度。要選一條走到底,一來擔心選錯了,二來覺得拋下別的機會很可惜,幾條路同時進軍又沒有那麼多兵可以分。」

在陳作的職業生涯里,遇到這家公司類似的問題並不鮮見,機會確實存在,但看待機會的視角、思維方式不同,做出的選擇也會完全不同。多數公司會把這個問題的解決寄託於能力提升,認為「自己處在一個很好的位置,面對著很多機會,只是還缺少抓住機會的足夠能力」。

「為什麼我們不能換一種思維方式,著重於發揮自身最強的能力去把握最合適的機會呢?」陳作認為,做職場的戰略選擇的核心,在於聚焦。而聚焦的本質是專註。

「聚焦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然而我們更容易選擇更多可能性而非聚焦。究其原因,不少人對聚焦有誤解,認為聚焦就是做更少的產品,或者針對一個更細分的群體。然而,聚焦的本質是專註於企業最善於提供的價值。」

對於企業如此,對於個人同樣如此。「對於個人來說,聚焦意味著擁有長期的目標、不斷提升的個人價值和堅持不懈的努力。這正是當下不少職場人所欠缺的。」陳作說。

建議二:不要過「二手人生」

從網紅景點,網紅店,再到網紅美食,互聯網信息的發達,似乎讓更多人滿足於被「餵養」,讓各種攻略和所謂「速成乾貨」中引領自己的生活,卻懶於主動探索。

吃喝玩樂追隨「網紅」倒也還好,最怕一些人連個人的職業發展,也盲目根據自媒體博文和網紅熱點做決策。脈脈數據研究院曾分析了2018年全國主要城市秋招就業競爭度數據(城市就業競爭度=城市求職數/城市招聘數,數值越高就業競爭越激烈),重慶、西安這樣的網紅城市,實則就業競爭度名列前茅,倒是北上廣深杭,工作機會多得多。

城市就業競爭度=城市求職數/城市招聘數 數據統計周期:2018年7月到2018年9月

來源:脈脈數據研究院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對互聯網與社會發展有深入研究,他提醒說:

「現在,我們都在刷評論,而不是了解事實本身;我們都在消費知識產品,而不是獲取知識本身;甚至,哪怕看了一部流行的影視劇,也無力做出個人判斷,只好先閱讀他人的評論。在二手生活里,生命既不真實,更無豐收。」

建議三:找到自己的「舒適區」

曾經我們以為「廢掉一個人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他閑著。」現在我們會說,「廢掉一個人最隱蔽的方式,是讓他忙到沒時間成長。」

說「溫水煮青蛙」是對很多外企人的誤解。渾水摸魚者各個行業都有,在頂尖外企的許多中年人,當下也絕對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他們的專業精神和努力意願,並不輸給去了民企或國企的同齡人,很多外企人的職業危機感其實一直都在。

做職業心理諮詢的朋友經常聽到這麼一句抱怨:「我現在每天工作悠閑又舒服,也不用操心什麼事,但這種狀態常常讓人恐慌,身邊不時有朋友勸我要走出舒適區,說得我更焦慮。」

已經都恐慌加焦慮了,怎麼能說這些外企人活在舒適區呢?

「錢多事少離家近」從來都不是大部分職場人的舒適區。脈脈CEO林凡曾多次在對外分享時引用「技能-挑戰」匹配模型,他對於這個模型的詮釋,告訴了我們真正的舒適區在哪裡。

沒有職業技能,工作又很簡單,就是漠然的狀態;

技能充分,但是任務重複簡單,就是厭煩的狀態;

如果技能不夠,但是挑戰很大,就是焦慮的狀態;

只有當人處於高挑戰,同時擁有高技能的時候,才是最佳的狀態,才能真正收穫心流與舒適。

不要在焦慮中迷失,高能高挑戰才是真正的舒適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脈脈 的精彩文章:

你看他們的五一假期,真高級!
殺死那個有油感的「四油青年」!

TAG:脈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