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少女弒母后,所有人拍手叫好:有一種惡行,叫你媽覺得你有病

少女弒母后,所有人拍手叫好:有一種惡行,叫你媽覺得你有病

文 | 安吉拉

來源 | 家庭雜誌(ID:jiatingzazhi)

四年前,在美國密蘇里州一間普普通通的白房子里,住著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女。

女兒吉普希(Gypsy)從小身體虛弱,並患有多種疾病:貧血、哮喘、癲癇、白血病、肌肉萎縮……

18歲的她看起來瘦骨嶙峋,出行要藉助輪椅,進食需要在肚臍上插食管。

儘管上天沒有垂愛吉普希,但幸好她身邊還有一位對自己不離不棄的母親。

因為生活不能自理,吉普希的起居完全依靠母親蒂蒂(Dee Dee Blanchard)照顧。

她對女兒不離不棄、悉心照料的事迹很快傳遍了美國,感動了無數人。

有媒體採訪蒂蒂,她表示:「雖然我們的生活很苦,但我倆不能沒有彼此,我會盡自己最大責任去照顧女兒的。」

可誰會想到,這一切的溫馨美好,會突然在某天戛然而止。

「我把那頭胖豬殺了」

2015年6月14日下午,蒂蒂的臉書上發表了一條動態:

「那個婊子終於死了!」

還沒等大家緩過神,第二條動態接著來:

「我砍死了那頭胖母豬,還順便強暴了她那可愛的女兒,她的慘叫聲真他媽大啊,哈哈哈!」

蒂蒂臉書上的動態

一開始,其他人還以為是惡作劇,但越到後面越讓人覺得不對勁。

蒂蒂的鄰居最先報警,警方當天晚上就進屋搜查。

到達現場的警方發現:

母親蒂蒂身中數刀,渾身是血地躺在床上,已經死了好幾天。

而女兒吉普希不知去向。

要知道,吉普希重病在身,離開了母親的照顧,她一個人怎麼活?

為了快點找到吉普希,警方根據臉書上的IP地址,火速趕到嫌疑犯的住址。

結果,眼前的一幕把警方驚呆了。

吉普希不僅安然無恙,還生龍活虎地和男朋友嬉笑打鬧,和正常人沒什麼區別。

看到突然闖入的警察,她馬上恢復到從前病怏怏的樣子。

故意壓低聲線哭訴,向警方展現她的楚楚可憐。

後來在警方的追問下,吉普希承認,是自己和男友一起策劃謀殺母親的。

吉普希和男友計劃謀殺母親的聊天記錄

那到底是怎麼回事,吉普希為什麼要對如此疼愛自己的母親下毒手?

一時間,吉普希成了社會譴責和攻擊的對象。

人人都罵她撒謊精,殺人犯。

然而,在這個偉大的母愛背後,卻藏著令人毛骨悚然的秘密。

女兒壓根沒病,有病的是母親!

原來,吉普希根本沒病,還健康得很!

由始至終,都是她母親說她有病,什麼貧血、白血病、肌肉萎縮等等全是假的。

為了博取別人的同情和關注,蒂蒂就故意捏造了吉普希的各種病症。

有心理學家指出,蒂蒂的行為其實就是代理性孟喬森氏症候群的體現,說白了就是精神有問題。

但因為這個荒誕的「母愛」,摧毀了吉普希的童年和蒂蒂自己。

這個案件在當時引起很大轟動,美國HBO曾根據這件事出了紀錄片《媽媽死了,親愛的》和《吉普希的復仇》。

最近,根據這個真實事件改編的美劇《惡行》 大火,也讓這個案件重新映入大眾眼帘。

在吉普希三個月的時候,蒂蒂就告訴吉普希的親父:

孩子有間接性睡眠窒息症,需要藉助呼吸機呼吸。

後來,蒂蒂又陸續報出吉普希越來越多的疾病,眼睛有問題、聽力有問題、消化系統有問題,直到肌肉萎縮不能走路,需要用輪椅代步。

於是,吉普希每天都要按時吃各種各樣的葯,定期去醫院看醫生,做檢查。

雖然很多時候,醫生明明認為眼前這個孩子健康得很,但蒂蒂卻一直否認。

她把吉普希的頭髮剃光,刻意讓她打扮成小孩子的模樣,好顯示出智力低下。

然後以吉普希有智力問題為借口,替她回答問題,編造病症。

一旦有醫生產生疑惑,她就帶著吉普希轉到新醫院繼續接受治療。

為了穩定這個偉大媽媽的人設,她還不斷帶著女兒接受媒體採訪和出席福利活動。

就這樣,吉普希在媽媽的主導下,「病」了十多年。

僅僅在2005年到2014年間,吉普希就去了100多次醫院,做了眼部、腸胃、唾液腺摘除等多種手術。

當別人都是在陽光奔跑下快樂成長時,吉普希卻在忍受著不屬於她的痛苦。

可怕的是,母親對吉普希的軟禁和虐待還遠不止這些。

負重前行的母愛,毀了一對母女

紀錄片《媽媽死了,親愛的》中,吉普希留起了一頭秀髮,精神非常飽滿,和以前大相庭徑。

她坦然,這是除了和辯護律師說實話外,是她第一次說真話。

當主持人問她用什麼詞形容媽媽時,她一開始說獨特,後來又轉口:

「過度保護吧」。

她羞澀地笑著,好像從未受過傷一樣。

吉普希繼續說,從她開始記事時,她的生活就完全掌控在媽媽手中。

以前一直被媽媽洗腦,說自己健康有問題,甚至不能走路,一定要用輪椅。

但當自己逐漸長大,才漸漸發現很多事情都不對勁,自己也明明可以走路。

來源《惡行》

她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渴望結交更多的朋友,但一切都受到蒂蒂的嚴格監控,包括說話的權利。

吉普希說,每次有別人在場時,蒂蒂就一定會在她身邊,也一定會拉著她的手。

「如果我說了一些不該說的話,她就會用力捏我的手,那我就知道自己該停下來了。」

如果吉普希說太多錯話了,事後蒂蒂就會用衣架或者手掌打她,而害怕的吉普希,完全不敢反抗。

因為不堪媽媽的折磨,吉普希曾經離家出走,但很快又被蒂蒂捉回去了。

來源《惡行》

回家後,蒂蒂用鎚子砸爛她的電腦和手機,還威脅吉普希說,「如果敢再逃跑,我就用鎚子把你的手指砸斷!」

她甚至買了一條狗鏈,把它截成兩半,將吉普希綁在床上兩個星期作為懲罰。

直到後來,吉普希在網上偷偷認識了男友Nicholas,第一次嘗到了被愛的滋味。

但迷失在愛情中的吉普希,卻不曉得眼前這位男友,同樣是有精神和暴力問題。

當談到媽媽的死,吉普希不再迴避,眼裡流露出真誠的悔恨。

她把自己比喻成迪士尼中的長髮公主,同樣被欺騙、被軟禁。

最後,長發公主殺了巫婆,逃離了高塔,和心愛的人開始了美好生活。

但生活不是童話,吉普希沒有等到愛人的救贖,卻迎來牢獄之災。

隨著案件的原委逐漸明朗,最終,吉普希被判處十年有期徒刑,男友Nicholas被判終身監禁。

當主持人問吉普希,「你認為十年監獄生活要比十年以前的生活好嗎?」

吉普希毫不猶豫地說,「是的。」

她接著說,「如今的我,就像重獲新生一樣。」

現在,吉普希就像一隻歷盡艱辛,終於逃離無形籠子的小鳥。

她再也不用受到媽媽的軟禁和暴虐,可以真真正正地做自己。

雖然吉普希犯罪了,但被虐待多年的她,同樣是一個受害者。

這樣的結局,既令人心碎,又在情理中。

自戀型媽媽,眼中只有自己

蒂蒂總以自己的主觀意念強加于吉普希身上,導致吉普希失去了自由選擇的權利。

她口口聲聲所做的都是為了吉普希好,卻一直無視女兒的痛苦。

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便不擇手段地控制吉普希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

那種極強的病態控制欲,不僅是自私,還是自戀的一種表現。

《母愛的羈絆》這本書,作者就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自戀型媽媽對女兒成長的破壞性。

它揭示了自戀型媽媽的兩大特徵:

一是感情的匱乏,她整天關注的都是自己的感受。

當吉普希忍受著痛苦,用食管插進身體進食,做各種不必要的手術時,蒂蒂沒有一點心疼。

來源《惡行》

她不願意去理解自己的所作所為會讓女兒難受,對女兒缺乏應有的同情心。

相反,她不斷捏造謊言,努力維護自己的「偉大媽媽」人設。

當媒體對蒂蒂給予極大的誇讚時,她更加認為吉普希有病,然後瘋狂折騰。

蒂蒂甚至宣稱,吉普希的身體狀態太糟,活不過18歲……

在她眼裡,沒有什麼比自己的名譽更重要。

女兒只是自己手中的棋子,根本不是有血有肉的人。

二是她做的任何事的考慮角度都是從自己出發,很少關心別人,她會控制女兒按她的方式去生活。

在別人面前,蒂蒂是一位善良、堅強的媽媽。

她對吉普希無微不至的照顧和樂觀向上的精神,令所有人都非常動容。

而私下,她卻秒變魔鬼。

吉普希生活中的大小事,都在蒂蒂的牢牢監管中。

因為吉普希偷吃糖長了蛀牙,她就把吉普希的牙齒拔光。

來源《惡行》

為了營造弱智狀態,她就讓十多歲的吉普希穿童裝,看低級動畫片,保持小蘿莉的狀態。

害怕吉普希逃跑,她便縝密掌控著吉普希的交際圈。

而且無論女兒如何反抗,蒂蒂總會想出各種辦法馴服她。

喂她吃藥、用暴力懲罰、軟禁並切斷她與外界的所有聯繫……

她一方面想得到其他人的關注,一方面又把女兒視為自己的反映和延伸。

讓女兒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甚至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要求。

可以說,自戀型媽媽更像是把女兒當成是年輕時候的自己。

被束縛的愛

繼續前行,還是妥協?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過:

凡是一個女人需要愛人家,需要被人愛的那種獨佔的慾望,只能以自己的孩子為對象的時候,母性往往會發展過度,成為病態。

自戀型媽媽的內心是空洞,永遠的不到滿足的。

她渴望被愛,卻不知道如何表達愛,如何尊重孩子。

只能事事操控,以愛為名對孩子施壓,並從中得到滿足

電影《鋼琴教師》里,伊莎貝爾·於佩爾飾演的Erika也有一位控制欲極強的母親。

從小到大,Erika的一言一行和著裝都受到母親的嚴密監控。

她近40年沒有私人空間,就連睡覺都要和母親同一張床。

在母親的高壓監控下,Erika一直過著清教徒般的禁慾生活。

直至母親對Erika的控制,逐漸內化於她的意識中。

最後,Erika也開始用集權施壓的方式來控制愛上自己的男學生。

《鋼琴教師》的同名小說中有一句話:

「母親被一致公認為是在國家生活和家庭生活里集中世界異端裁判所的審判官和下槍決命令者於一身的人物。」

其實,自戀型的媽媽又何嘗不是孩子生活中的審判官和槍決者呢?

在家中,她傾注所有愛心,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

但對孩子每一件事都要干涉,毫不顧及孩子的感受。

然後槍決一切不符合自己審判標準的「異端」, 做出不合時宜的越軌行為。

這種扭曲的親情,就像一個無邊黑洞,潛移默化地籠罩著孩子的生活。

以至於像蒂蒂和吉普希這對母女那樣,出現矛盾、吵架、離家出走,甚至是極端的弒母。

來源《惡行》

其實母親對女兒而言,就像一面鏡子。

她會為不能達到母親的期待而自責,會為不能滿足母親的要求而怨恨。

如何讓女兒走出自戀型媽媽的陰影?

日本女性主義學者上野鶴子在《厭女》中提出了和解辦法:

「母親向女兒,女兒向母親,互相告訴對方,我不是你。我們只能從這裡開始。」

是的,母親和女兒,有著血緣關係的牽連,但又是獨立的兩個人。

希望她們都能告訴對方:我不是你,你也不是我,我們應該擁有各自的人生。

作者:安吉拉,一個喜歡深夜捧半杯殘酒俯瞰地上「小螞蟻」的神經質。關注家庭雜誌(ID :jiatingzazhi),每晚與你一起探討詩和遠方、雞毛和蒜皮。

我不是你,我屬於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麥子熟了 的精彩文章:

迷茫時的3個選擇,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TAG:麥子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