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微塑:「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1080隻手與11368尊佛
「一排10個,一層8排,一盒三層。」在一隻火柴盒與密密麻麻的微塑下端備註著這樣一行字。其中小的微塑甚至不到5mm,比綠豆還小。
微塑是廣東佛山特有的一門手藝,由著名的石灣陶發展而來,並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名字——山公微塑。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山公微塑不僅以微小精細見長,更是一種以「微、速、精、巧、趣」取勝的泥塑製作技藝。
其實對於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冼艷芬而言,這些創作於2003年的山公微塑只是微塑技藝中的一「點」,想看她真正的「絕活」,還得看「面」上的作品——《千手觀音》掛盤。
《千手觀音》包含1 080隻手,每一隻僅有火柴頭那麼大,而手指只比縫衣針稍大一點。更絕的是,這1 080隻纖纖玉手絕找不出兩隻相同的形態,有的手執法器,有的呈拈花指狀……
《千手觀音》長38cm 寬20cm 高48cm
「1 080隻手,掛盤直徑只有36cm,僅僅是『裝盤』都需要巧妙布局一番。」但更讓人難以想像的是,這些手都是用泥條一隻一隻手搓而成,僅僅是這份巨大的工作量就足以嚇退大多數人,更別提還要一隻只塑形、修正,需要耗費的心力可想而知。
《千手觀音》局部
「內行人都知道,無論在繪畫或雕塑中,人手都是極難表現的一部分,尤其我的『手』更小,也更難。在過去,老前輩們都是先搓出一大一小兩根泥條,然後並在一起一卷,一隻手就成了。代代相傳都是這樣。」
為了讓作品更傳神,冼艷芬另闢蹊徑,用一根小小的木坯,一面搓泥條,一面下坯,泥條搓好了,一隻靈動的手也就做好了。
冼艷芬作品
如果說《千手觀音》是她上世紀80年代的代表作,那麼1993年的《萬佛朝宗》則意味著她的藝術之路又攀上了另一個高峰。這件作品包括大佛1尊、菩薩4尊,底部是形態各異的十八羅漢,其上是6位俊秀飄逸的飛天仙女,然後才是數之不盡的小佛,大大小小共有佛像11 368尊。
《萬佛朝宗》長80cm 寬33cm 高53cm
「大小融合,用小的精微襯托出大的精緻;以小見大,能在咫尺之地見方圓百里的氣勢;以大見小,以大的雄偉強化小的氣魄。」
對於冼艷芬而言,11 368尊佛像並沒有別人想像的那麼難以企及。
「其實最難的是構思、設計。累了睡一覺,可是想不出好點子,茶飯不思、寢食難安,那才是一種煎熬。這麼一比較,創作過程反倒不難了。」
捏小白鶴的過程
「另類」的陶塑藝術
依照傳統,微塑山公製作者多為石灣藝人的妻女,因為女性心靜且細,最適合學習工輕活散的山公製作,既打發時間,又幫補家用。從這個角度而言,冼艷芬是傳統的,因為她丈夫正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鍾汝榮。可她又是不安於傳統的新時代女性。
1972年初中畢業後,她就到石灣美術陶瓷廠工作,學習石灣陶塑動物的傳統刻毛工藝技法。6年後,因為執著於微塑,她拜師于山公微塑的第二代傳承人蘇茨,正式學習山公盆景微塑技藝。
冼艷芬
「傳統山公大的叫二寸,小的叫三分。形體雖小,卻能清晰地辨明五官,甚至能窺見臉上的喜怒哀樂。」
傳統陶塑山公做工粗糙,不僅不施釉料,且題材較窄,大都是人們所熟悉的詩酒琴棋、漁樵耕讀之類。雖然每天重複著同一件工作,她並未覺得枯燥,倒是忙裡偷閒地做了一些如綠豆般大小的貓貓狗狗等小動物,自得其樂。
大吉羊局部
隨著創作經驗的不斷積累,冼艷芬開始思考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走出自己的路。
她開始向老前輩請教,得到的答案是:「石灣山公盆景微塑藝術是一種『另類』的陶塑藝術,即使技藝達到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境界,也無法與真實的景物比較,觀賞者只能從工藝技法的出神入化上去意會,不能過分強調其真與實,而是再現景與物的靈動之氣。」
循著老前輩的「忠告」,冼艷芬明白了:「說來說去,就是要打好基礎。」就這樣,冼艷芬又把心沉了下去。
冼艷芬
這一等又是10多年。1998年,她創作的掛盤《千佛輝光》令人耳目一新。這件作品運用了塑、捏、捺、貼、搓、挑等技法,不僅在製作技藝上融合了高浮雕、淺浮雕、圓雕等技法,而且在構圖布局上也進行了精心設計:在一面微凹的圓盤上,有大小不同的佛像上千尊,呈一定弧度向四方連續展開,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
《千佛輝光》
她自己對這件作品的理解是,創作這樣的作品需要做到「微、速、精、巧、趣」五點。
「微」就是體積小分量輕;
「速」指人物需要快速製作完成,否則不消片刻,泥料就幹了,無法塑形;
「精」指運用繪畫中的意筆手法做到精臻、生動傳神;
「巧」即在微小的體積內需要巧妙地布局安排;
「趣」指題材與表現內容富有情趣,能與觀眾產生共鳴。
如今這件作品仍被冼艷芬悉心保存著,冼艷芬常常笑稱其為:「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是我新的嘗試,看,這裡還有人拍照。」
冼艷芬指著這件融合傳統題材與現代題材的作品提醒到,作品裡不僅有樂山大佛這一主體,還呈現了遊人、拍照等現代景象,其中人物尺寸僅5mm,如果不是她提醒,還真不容易發現。
從16歲到61歲,從千隻手到萬尊佛,從神話題材到現實景觀……40多年來,冼艷芬一直在路上,不知下一次,冼艷芬又會帶給來什麼樣的驚喜呢?
文|劉海軍
圖|冼艷芬
想要了解更多傳統手工藝~歡迎訂閱《中華手工》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