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何死後7天就倉促下葬?深層原因彰顯千古帝王的絕世英明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左傳 · 成公十三年》有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封建王朝時期,祭祀是與軍事同樣重要的國家大事,帝王賓天更是被稱為國喪,縟節繁瑣,過程漫長。所以,歷朝歷代的皇帝,從駕崩到入葬,都需要一段漫長的時間。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卻是個例外。
關於明太祖朱元璋之死,存在著諸多未解之謎。
首先,朱元璋的駕崩時間就存在爭議,不同史料中有不同記載。《明史·惠帝本紀》記載,朱元璋病逝於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但並未說明具體日期。而在其他史料中,朱元璋的死亡日期則有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五、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九、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十七等多種說法。
帝王的生卒年,竟然會出現如此大的分歧,這本身就很不尋常,更不尋常的是,根據《明史》的記載,作為明朝的開國之君,明太祖朱元璋從駕崩到下葬,中間僅僅隔了7天,是典型的速葬,完全不符合帝王安葬傳統,這在歷朝歷代皇家都是十分罕見且離奇的。
那麼,朱元璋到底為什麼違反常規實行速葬呢?這其中暗含著哪些不為人知的歷史原因?對於這個問題,筆者簡略分析如下,如有不當,歡迎補充指正。
原因一:防腐
朱元璋是在農曆的閏五月駕崩於應天皇宮(南京故宮),此時,地處南方的南京已經進入炎炎夏日,朱元璋的靈柩不敢在皇宮內放置太久,很可能也是考慮到天氣原因,以防遺體腐爛發臭,有損帝王威儀。
但是,筆者認為這只是次要原因,畢竟即便是在明朝初期,也有了一定的防腐方法,帝王夏日駕崩,縮短停靈時間很合理,但也絕不可能短到只有7天的份上。
原因二:防盜
明朝萬曆首輔朱國楨在《皇明紀傳》中記載,朱元璋下葬當日,13個城門同時出棺。幾百年來,「各門下葬」一直被當作是朱元璋臨終制定的障眼法,目的就是讓世人弄不清到底哪口棺槨抬的是朱元璋本尊,以起到杜絕盜墓的作用。
同理,朱元璋駕崩後選擇速葬,也有可能是出於防盜的目的。古人迷信,最講究死後殊榮,陵墓被盜,遺體被毀,這是所有帝王都最忌諱的事情,朱元璋也不例外。夜長夢多,停靈時間越長,變數越大,被有心人摸清情況的可能性也越大,所以,速葬確實不失為防盜的最好方法。
原因三:防篡
除了以上可能原因,筆者認為,朱元璋選擇速葬的最根本原因還是為了皇位的順利承襲,以防諸王篡位。
眾所周知,朱元璋晚年越過二十幾個兒子,隔代傳位給了孫子朱允炆。叔叔們個個手握重兵割據一方,朱允炆主少國疑,他的皇位必然不是那麼穩固。
對於這一切,朱元璋心知肚明,也早有籌謀。朱元璋晚年不惜大殺開國功臣,就是在為朱允炆順利登基斬荊清路。
明朝實行皇子分封制,朱元璋的二十幾個兒子都被封為了藩王,駐守在全國各地。所以,朱元璋駕崩時,諸位皇子都不在南京城內。按照傳統,皇帝駕崩,皇子們必然是要回京奔喪的,但是,朱元璋臨終卻特地下遺詔曰:「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朱元璋遺詔內容,出自張廷玉(清)·《明史·卷三·本紀第三》,原文較長,略去。)
也就是說,朱元璋要求所有藩王不得到京師奔喪,這明顯也是違背皇家傳統,朱元璋這麼做的目的就是防止兒子們以奔喪為名行謀反篡位之實。
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就不難解開以上提及的種種未解之謎,從不公開真實駕崩時間,到火速下葬,其本質都是為了防止皇子們篡位,確保朱允炆順利登基。畢竟,藩王們從得到朱元璋駕崩消息,到回京奔喪,這中間是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的。
速葬一方面可以省去繁文縟節,留給朱允炆更多的準備時間,另一方面也可以斬斷皇子們的奔喪借口——先皇已經入土為安了,你們還奔個哪門子的喪?
如此看來,朱元璋違反帝王規制選擇速葬,看似很不合情理,卻恰恰彰顯了他的絕世英明,真不愧為千古帝王典範!
參考資料:《明史》、《皇明紀傳》等
文中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清朝清官孫嘉淦告老還鄉時為何用五十箱破磚冒充銀子,是作秀嗎?
※馬皇后出葬趕上暴雨,和尚吟了一首什麼詩,竟讓朱元璋痛哭不止?
TAG:小白兔日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