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視的生育率問題是加速清代垮台的重要原因,慈禧成最大推手
撰文/趙立波
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即1867年7月21日晚,曾國藩和他的機要幕僚趙烈文談話:「初鼓後,滌師來暢談。言得京中來人所說,雲都門氣象甚惡,明火執仗之案時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婦女亦裸身無褲,民窮財盡,恐有異變,奈何?」趙烈文平靜地說:「天下治安一統久矣,勢必馴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風氣未開,若非抽心一爛,則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異日之禍必先根本顛仆,而後方州無主,人自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能靜居日記》曾國藩一驚之後,繼續深入探討:「然則當南遷乎?」
趙烈文的看法是:「恐遂陸沉,未必能效晉、宋也。」清政府已不可能像東晉、南宋那樣南遷偏安一隅。接著趙烈文又詳細地說出了一些看法,最後曾國藩絕望至極 以至於曾國藩絕望地說:「吾日夜望死,憂見宗祏之隕」。清政府於此後的45年宣告正式垮台。可謂一語成讖。然而縱觀後來清政府結局而言,雖然導致垮台有諸多歷史重大原因,但是不能否認儲位制度畸形加速了垮台時間和垮台方式。
一、以奪為主的角逐現象摧毀了康熙的強大意志和精神頭。
康熙皇帝雖然「英明神武」,但由於子嗣太多,且基本個個優秀,背後支持的勢力基本持平,由此引發「九子奪嫡」的重大接班人危機,嚴重損害了不可一世的康熙親情觀。很大程度上,由於帝位爭搶的激烈和白熱化,在歷史線路上都屬於罕見,以至於康熙終日活在防備之中。
康熙畫像
政治讓父子之間變成如此殘酷冷血,不能不說是一道人倫悲劇。康熙一共有三十五個兒子,接班人問題上,康熙極端重視。在阿哥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著手遴選培養接班人,並強調說這是國家根本:「自古豫教儲貳為國家根本。」 在召見皇太子老師們時指出了這項教育任務的重大性:「古昔聖賢訓儲不得其道,以致顛覆,往往有之」並舉出李世民在接班人的慘痛教訓說:「唐太宗亦稱英明之祖,而不能保全儲副,朕深意其故」《清聖祖實錄》雖然對此問題嚴重性康熙人身非常深刻,卻在此後「九子奪嫡」的膠著激烈讓康熙對親情感到巨大失望,同時也加劇了康熙精神和身體的雙重打擊。在對待二阿哥允礽儲副問題上,徘徊猶豫,立了又廢,廢了又立。可見當時的康熙已經對此非常矛盾。最後在徹底廢除他接班人位置時認為,就算允礽對自己沒有異心,他的黨派下屬卻不乏奸詐之人,不排除對自己干出傷害「一世身名」的不測之事。
八子允禩加緊謀奪太子之位,康熙對此十分警覺說他:「允禩因不得立為皇太子,恨朕切骨,伊之黨羽亦皆如此」並且總結八阿哥的險惡比二阿哥超過百倍。擔心他「日後必有行若狗彘之阿哥仰賴其恩,為之興兵構難,逼朕遜位,而立允禩者,若果如此,朕惟有含笑而歿耳!」最後不得不表示「朕與允禩父子之恩絕矣!」《清聖祖實錄》這個曾經誅殺權臣鰲拜,平定三藩的康熙竟然在親情的彼此爭鬥下變得凄涼無邊,以至於此後不敢再談接班人問題。
相關影視畫面
於此他不得不對大臣做以必要的解釋:「宋仁宗三十年未立太子,我太祖皇帝並未預立太子,太宗皇帝亦未預太子」,進一步解釋說,從漢唐來看,太子小的時候,沒什麼事情,等長大了身邊就會圍繞一群利益集團。很少有不出事的。最後他提出對接班人的真正標準說:「太子為國本,朕豈不知,立非其人,關係非輕」「如果今後要立皇太子,必須以朕心為心者,方可立之。」此後他還曾專門降下諭旨:「朕萬年後,必擇一堅固可托之人與爾等作主,必令爾等傾心悅服,斷不至於貽累於諸臣也。」《清世祖實錄》然而最終康熙終於在這一重大問題上被折磨的心力憔悴「過往心神,漸不及往時」,強勢如此,在病逝後留下一段解不開的接班人謎題。
二、秘密立儲制度,全面避免了康熙時代的悲劇。
雍正雖然最終在眾多皇子中勝出,但由此引發的重大爭議前所未有。為了避免因接班人問題而導致的殘酷親情鬥爭,即位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著手創設秘密立儲法。儲君是誰,本人不知,大臣不知,只有皇帝一人預定。雍正宣布後問大臣意見如何,隆科多奏稱說:「聖慮周祥,為國家大計發明旨,臣下但知天經地義者,豈有異議,惟當謹遵聖旨。」於是諸王大臣等皆在免冠叩首中完成這項接班人方針。
雍正畫像
雍正其實借鑒了唐朝時期波斯人的辦法。據《舊唐書?波斯傳》記載:「其王初嗣位,便密選子才堪承統者,書其名字,封而藏之。王死後,大臣與王之群子共發封而視之,本所書名者為主焉」。此後,雍正實行了中國歷史上從沒有過的新的接班人制度。
由此皇帝們加大對皇子們的豢養程度,以學為主,嚴格管控,決不允許交接大臣。乾隆皇帝是雍正秘密立儲制度的第一人,同時將這項接班人制度不斷持續深化。
乾隆先後秘密立儲兩位出生不久的阿哥,這兩個兒子都很聰明。一個是皇次子永璉,「聰明貴重,氣宇不凡」,就連雍正在世時都很喜歡,「隱然示以承宗器之意」。乾隆登基後,很快按照雍正的立儲辦法,將永璉名字密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面「是永璉雖未行冊立之禮,朕已命為皇太子矣」。不料乾隆三年(1738年)年僅9歲的永璉突然病死。皇后又生下皇七子永琮,雖然乾隆沒來得及秘密冊立,但思想里已經默定這個孩子繼承皇位。然而乾隆十二年(1747)出息,永琮出痘死亡。嚴重刺激了乾隆夫婦的精神,皇后也在此70多天後去世。
相較而言,乾隆選擇接班人的範圍實在太窄。在他十七個兒子中,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五阿哥、七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和十六阿哥在乾隆三是半年都相繼離世。除去這些,十二阿哥由於被乾隆厭惡根本沒有資格列為人選,四阿哥和六阿哥早已過繼給人,因而最終乾隆選擇的範圍只有四個孩子。經過比較皇十五子顒琰,終於全面走入了乾隆的視野。
把顒琰的名字藏在「正大光明」匾額後,乾隆曾在天壇圜丘向天禱告,這個孩子如果有能力繼承國家大業,則祈求上天保佑他諸事有成,如果並非賢能之人,則願上天讓他短命而死,不至於繼承大統,貽害社稷。《清高宗實錄》與皇權政治相比,親情永遠被排在第二位。
這年顒琰十三歲,在乾隆用了22年的觀察考驗後,終於讓他在乾隆六十年開始帝位實習期,用乾隆的解釋是:「我皇祖在位六十一年,我不敢相比,如果我能統治六十年,一定會在八十有五歲時傳位皇子,自己退休下台」。《清高宗實錄》不僅如此,乾隆在六十年這天禪位給嘉慶,只不過形式大於內容。由於嘉慶在繼位後絲毫權利並未獲得,導致了和珅專權,造成「一國三主」局面。
乾隆病逝後,嘉慶打掉和珅利益集團,才真正收回執政大權。此後,「秘密立儲」全面實行開來。
三、生育率超低導致接班人制度畸形,由此出現娃娃長期坐殿受到操控的非正常現象。
從道光皇帝開始,清王朝生育力已經呈現超低水平。次子和三子相繼夭折,到了一個兒子都沒有的地步。大阿哥奕緯17歲時奉皇命到擷芳殿居住。奕緯每天都要到上書房讀書,只是這位皇子天賦很差又不用功,加上授業解惑的老師又少耐心,師生關係緊張。一天,老師要他好好讀書,將來當皇帝好治理天下,誰知奕緯一聽嚷道:「我要做了皇帝,第一個就先殺你。」老師之後含淚告了御狀。道光聽後火冒三丈,忙命人將奕緯叫來。奕緯剛要跪下請安,怒火中燒的道光帝跳起來飛起一腳,正中他的下身。奕緯倒下不省人事,太監忙將奕緯抬回擷芳殿醫治,最後醫治無效,死時年僅23歲。這時道光已經到了:「絕後」地步。這年道光已經50歲。所幸這時他的兩個全貴妃生下奕詝是為後來的咸豐帝。祥貴人生下奕誴,轉年底,靜貴人又生下皇六子奕?,是為後來的恭親王。
奕詝
對於國家來說,在三個孩子之間選擇接班人的空間還是太窄。然而這只是愛新覺羅家族生育逐步低能的開始,很大程度上,超低生育能力直接導致接班無人可選,間接導致了清朝迅速垮台。
咸豐時期,皇帝生育能力呈直線下降,咸豐和慈禧僅有一個兒子,是為後來繼位的同治。慈禧在兒子同治帝並亡後,圍繞如何全面掌控清代政權,用畸形的接班人方式全面控制朝政。並且光緒帝、溥儀都終生未有生育,這在皇室來說這種絕育情況極端罕見。
四、慈禧弄權,導致權力下移,加速了垮台速度,對此曾國藩與幕僚已揭示出其中弊端。
慈禧的出現在傳統帝制歷史上頗有特色,作為近代最後一個家族政權,慈禧得以垂簾聽政四十七年有著極大的偶然性。
首先,發動宮廷政變奪得權利,否定了咸豐皇帝死前的政治安排。
咸豐帝在臨終之前召集了隨他逃亡到三個御前大臣和五個軍機大臣。立了他唯一一個和慈禧生的兒子載淳為皇太子,任命這八位大臣為贊襄政務大臣,第二天咸豐帝去世,八位「顧命王大臣」按照遺命,扶載淳登基,年號為「祺祥」,八大臣中以肅順為核心的權利機構正式運行。
肅順在咸豐年間權傾一時,大力推薦提拔重用了以曾國藩、左宗棠為代表的漢族官員,同時鐵腕辦了許多重大案件,殺了很多人,樹敵太多。慈禧不僅握住慈安太后,而卻還抓住這個機會拉攏不得志的恭親王奕?,最後以閃電式政變抓捕了八個顧命王大臣,殺了肅順。自此改年號為「同治」意思是太后和皇帝一同治理,全面走入了清代政治權利中心。
慈禧
其次,女人慈禧的獨特性格和經歷,讓她對權力給外放不下。
慈禧本人對自己有著一段非常準確的概括:「我自幼受苦,父母不愛我,而愛我妹。入宮後,宮人以我美,咸妬我,但皆為我所制」一個「皆」字表達了慈禧宮心計的從容而自得。不僅如此,從後宮鬥爭逐漸走入帝國最前台開始鬥爭。慈禧在後面還訴苦甚至絕望地說:「咸豐末年,文宗卧病,外兵入城,燒圓明園,我避難熱河。時予年尚輕,文宗病危,皇子又小,東宮之侄,乃一壞人,謀奪大位,勢甚危及。予抱皇子至文宗前,問大事如何辦理,文宗不答。予復告以兒子在此,文宗始張目答曰:『自然是彼接位』。語畢即賓天矣。」緊接著慈禧又道出了最後頗耐人詢問的話來:「予見大事已定,心始安。然彼時雖極悲痛,以為猶有穆宗(同治帝)可倚。熟意穆宗十九歲,遽又夭折。自此予境遇大變,希望皆絕」《清俾類鈔》所謂的希望皆絕,表明了慈禧已經不再對任何人寄予希望,大清的所有政治都將為其所用,而所有人都將是她手掌的木偶。
慈禧的思維毫是在權利周圍無親情可言,一切都是政治工具。權利的膨脹讓她越來越霸道、自私,手腕殘忍。同治親政時,慈禧早已把控朝政,皇帝辦事如果不通過慈禧,根本就什麼也做不了,這也是母子不和的真正原因。
慈禧的政治手腕自乾隆之後,均在嘉慶、道光、咸豐之上。所不同的是她是個女人,對清朝沒有責任感導致接班人制度全面作廢。慈禧考慮維護自身權利絕對安全可靠出發,從如何更長遠控制接班人出發。光緒四歲、溥儀四歲都是孩子坐殿,直接導致了非正常化的政治運行形態,政治權利逐漸下移到軍閥手中,導致最終權力核心形同虛設。
北洋新軍
慈禧死後,清代權利下移,造成袁世凱全面掌握兵權,北洋新軍不再受到清廷控制,從而成了袁世凱和革命軍獲得權利談判的砝碼。同治六年曾國藩和幕僚趙烈文的一次談話就已經揭示了重大的後來軍閥割據的理論。趙烈文說,有宋一代,自藝祖杯酒之後,天下諱言才能,傳之子孫,遂成積弱之國,寇準檀淵之役,實城下盟耳,而一時傳為美談。功烈之卑,不足令漢、唐一矧。曾國藩並不贊同趙烈文的說法:「寇準實宋第一等人,未可厚非」。趙烈文繼續說:「第一等人作為不過如此,第二、第三等人可見矣。」緊接著趙烈文闡述了一段相當深刻的道理:「彼時風氣實然,雖有能者無可表現。故王德用、狄青皆武人稍露鱗爪,遂廢棄不用。曠觀千古,凡一代之事功人物,其風氣皆草創之主開之,範圍一就,數百年賢者之士,莫不俯首就教。間有命世挺生者,不肯隨風氣流轉,自欲一出頭地,其為之不以漸者,往往致敗。」趙烈文並舉出王安石和張居正為例子。
曾國藩畫像
曾國藩表示同意說,南宋罷諸柄,奉行祖制也。故百年奄奄待盡,不能稍振。又提起宋代韓琦、岳飛等軍制,自成軍,自籌餉,彷彿與今同。大抵用兵而利權不在手,絕無人應之者。故吾起義師以來,力求自強之道,粗能有成。
趙烈文笑著說:「師事成矣,而風氣則大辟蹊徑。師歷年辛苦,與賊戰者不過十之三四,與世俗文法戰者不啻十之五六。今師一勝而天下靡然從之,恐非數百年不能改此局面。一統既久,剖分之象蓋已濫觴」《能靜居日記》王闓運在《湘軍志》中所說的:「其後湘軍日強,巡撫亦日發舒,體日益尊」的局面,也就是曾氏所極不願見到的「外重內輕」的局面。
曾國藩聽了無限感慨說:「余始意豈及此,成敗皆運氣也。」
資料參考《清史稿》、《能靜居日記》、《曾國藩集》
※雍正創造清朝盛世的原因不光是勤政,還有務實,直言痛恨地棍土豪
※袁盎靠什麼改寫西漢歷史:抑周勃,誅晁錯、斥宦官,阻止梁王繼位
TAG:歷史大波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