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用戶「維修權」引爭議 我們的iPhone到底該給誰修?

用戶「維修權」引爭議 我們的iPhone到底該給誰修?

有關用戶是否擁有「維修權」的爭論愈演愈烈,在這一問題無法解決的同時,用戶的權益也在一點點受到損傷。

什麼是「維修權」?

簡言之,「維修權」就是用戶有權在不通過設備製造商的前提下,維修他們自己的設備或硬體。該權利也包括,用戶有權讓未經設備製造商授權的第三方維修機構維修自己受損的設備。不過後者已經越來越少見了。

十年前,維修設備所需的技術比今天簡單得多,因此大部分用戶都自己想辦法維修設備。那時候,有了常見工具和一點相關知識,我們就敢自己拆麵包機,不用擔心這一拆可能會導致設備徹底報廢或是造成更多問題,也不用擔心這樣做會帶來什麼危險。

隨著電子設備愈發精細、小巧,也愈發脆弱,絕大部分用戶都不再能自己維修了,轉而依賴於製造商提供的維修服務,比如AppleCare和蘋果商店的Genius bar。

製造商也認為用戶應該依賴於他們的維修服務,而不是自行維修或去那些沒有經過製造商培訓、未經授權的維修中心維修。

設備設計的革新也意味著設備零件趨於個性化,常見零件已經不適用於新進設備了,因此用戶只能通過製造商的維修服務得到正品零件。一般用戶無法得到這些個性化零件,沒有經過培訓或是不願依附於製造商的第三方維修機構也無法得到這些零件,只有經授權的維修機構或是製造商本身才能拿到這些零件。

擁護「維修權」的一方,認為製造商不應該在維修方面給用戶添麻煩。他們認為,製造商應該把個性化零件開放給用戶和那些未經授權的維修機構,同時還應提供維修方法,讓那些想自己維修的用戶能夠按照正確且得到製造商認可的方法來進行正確的維修。

圖為今年2月被Allstate收購的維修機構iCracked,該機構為「維修權」的支持方。

「維修權」擁護方嘗試了多種方法,希望通過新法規來確保「維修權」,讓蘋果等設備製造商給予用戶自行維修的權利。此外,他們認為立法還能減少浪費,用戶有了維修設備的新選擇,在減少維修費的同時,還降低了用戶修不好就扔掉舊機子的概率。

誰會因「維修權」受損?

一般來講,製造商都反對用戶擁有「維修權」。製造商一方面不願損失維修服務帶來的收益,一方面也要保護設備的知識產權,同時由於維修難度越來越大,製造商還要保證設備得到了正確的維修,避免安全隱患。

如今電子設備構造愈發複雜,維修這些設備可能需要特殊工具,或者需要專業知識才能正確診斷出存在的問題以順利維修設備。隨意維修不僅可能導致替換的零件受損,還可能導致原先能正常工作的零件受損。

此外,蘋果公司在加利福尼亞州眾議員提出給予用戶「維修權」一案時,曾提出維修經驗欠缺的用戶很可能在維修這些複雜設備時弄傷自己。比方說,不小心戳破鋰電池可能給用戶帶來相當大的健康負擔。

蘋果的說法不禁讓人回想起三星Galaxy Note 7曾有過的電池爆炸事件,除了三星這款手機外,其它設備也出現過電池破裂導致的惡性事件。此外,在荷蘭的蘋果商店甚至出現過因為iPad電池破裂而緊急疏散的案例。

圖為用戶在中國一家維修店換電池時發生的事件

2018年1月,在中國一家第三方維修店中,有用戶為確認iPhone電池是否為真,咬了替換用的電池導致爆炸事件,所幸無人在此事件中受重傷。

蘋果公司:電池很危險!

然而,蘋果靠電池危險論來反對「維修權」的做法顯得有些幼稚。手機電池危險嗎?當然有一定危險,但手機電池不是手榴彈,不然我們怎麼能不假思索地就把手機揣在衣服口袋裡。

自己維修設備對維修者或設備本身一定都存在一定風險。比方說,你要是自己維修冰箱,那就有可能弄破熱交換器,導致冷卻劑泄露;你用汽車千斤頂的時候,也可能損傷汽車,或者傷到你自己。

如果用戶有足夠信心自行維修自己那價值1000美元的手機,那應該也有不能用螺絲刀戳破電池的自覺。同時,用戶也應該明白,一旦自己進行的任何維修失敗了,受損的是自己,搞砸了就別再指望製造商會幫忙拼起那些零散的零件了。

安全隱患確實存在

現在不是2000年,設備程序和設計理念都面貌一新,網路等外部環境帶來的數據安全威脅越來越普遍。為了應對這些威脅,蘋果在硬軟體結合方面採取了許多措施,而這些措施給維修帶來了很大影響。比方說,多年來蘋果在iPad和iPhone中用Secure Enclave模塊、在Mac系列中用T1和T2晶元來保護用戶的生物識別數據。

蘋果為經授權的第三方維修機構提供了Horizon校準設備,以確保Secure Enclave模塊Touch ID、Face ID的安全性,為T1和T2也設計了類似的校準程序,且理論上可以避免維修,但實際效果還沒有那麼好。

圖為用於同步iPhone中Touch ID的Horizon設備

除非蘋果能保證Horizon和T1/T2程序能像「黑匣子」一樣保護數據,不然蘋果必須小心謹慎地對待設備。蘋果必須保證只有經授權的機構和Genius Bar才可以接觸設備。

儘管如此,還有許多維修不需要經過Secure Enclave或是T1/T2校準,但蘋果也不允許未經授權的第三方進行這種維修。

設計理念

對一個用戶有吸引力的設計,對另一個用戶可能就無足輕重。蘋果根據大部分用戶的喜好進行設計,認為手機應該又薄又輕,但這種設計理念對維修也造成了影響。

蘋果早就在攜帶型設備中棄用了SATA驅動,轉而用由T2保護的焊接式Flash存儲。為了讓電腦再薄一兩毫米,蘋果還使用了焊接式RAM。

幾年前,蘋果就在iMac中改用插槽式處理器了,還有可升級的處理器和RAM,當然根據設備的不同型號升級難度也有不同。

在iMac發生這種改變的再之前幾年,蘋果在Mac mini中棄用了插槽式處理器,改為焊接式。不過在2018年的Mac mini中插槽式RAM又回來了。

圖為2013年Mac Pro中的插槽式處理器

暫不談2013款Mac Pro,我們想看到的是全部用插槽式拼接的設備,但實際卻很難實現。

可以想見,這種設計理念給維修帶來了很多麻煩。維修這些設備,不是買塊硬碟一安裝那麼簡單。即便是像iMac中那種可替換的硬碟,也得買得到特殊的型號,或者是合適的第三方熱敏元件。如果你不用合適的零件進行維修,那設備風扇就會一直以最大功率工作,伴隨著你日常的就將是不間斷的噪音。

蘋果或許有自己的計劃

有好的第三方維修店,也有不好的維修店。即便是蘋果官方的維修服務,也有好壞之分。區別在於,第三方維修店不受蘋果管控,但官方維修服務有蘋果管控。

蘋果數據顯示,全球有14億現役蘋果設備。可見每年有多少設備需要維修,如果你生活在人口稠密區,那可能了解預約Genius Bar通常都得等上一周時間。

根據維修服務供應方提供的數據,絕大部分維修需求都是修理屏幕,或者進行不涉及安全問題的維修。這些經授權的維修店充斥著這種維修需求,維修周期長、數量大,導致用戶體驗下降。

雖然非正品零件可能縮短維修周期,降低維修費用,但對用戶和維修店都存在風險。在蘋果授權店和未授權店之間,還存在銷售非正品零件的商家。

今年3月,有報道詳細介紹了「蘋果正品配件維修」計劃(Apple Genuine Parts Repair)。該計劃中,蘋果特別允許維修店在不告知蘋果的情況下,進行一些只有蘋果授權的維修中心才可以進行的維修。但蘋果對這些維修店仍然有嚴格的限制,比方說禁止使用未經蘋果庫存檢修的零件,不論該零件「口碑多好」,這些維修店必須先從蘋果預訂替換用零件。

圖為「蘋果正品配件維修」計劃展示幻燈中的一頁

從該計劃的展示中可知,只要維修店使用的是蘋果的正品零件、經過蘋果培訓、按蘋果的維修流程辦事,便可以展開維修服務,可維修iPhone、iPad、Mac三類產品。

雖然在該報道出現後,AppleInsider已經確認了該幻燈片的真實性,同時確認了自2018年初就參與了試點計劃的維修店名單,但也可以看得,蘋果的這項計劃不具備任何革新性,實際上沒有改變維修現狀。

因此,我們應該還會看到更多第三方維修店提供非正品配件,比如iMac熱敏元件、屏幕、玻璃殼、按鍵、鍵盤、電池等等。有了零件,就還會有來自民間的拼接圖。

雙方各執一詞

蘋果的說辭完全是在利用政府官員對技術的無知,以用戶的安全為借口,不解決實際問題。

蘋果反對「維修權」當然有一定道理,但給出的理由並不合理。用戶的安全確實需要保障,但蘋果不應該靠憑空推測來打發政府官員,難道一開放正品零件供應,用戶就會接連不斷地弄破電池來炸傷自己?

「維修權」的擁護方也有自己的道理,但通常都無視安全問題,並且高估了會自行維修和想自行維修的人數。根據AppleInsider統計,2016年有20分之一的人認為任何維修途徑都能接受。宏觀來看,假設20台設備中有4台通過自行維修延長了2年的使用壽命,那蘋果只要通過更改設計,讓剩餘的16台設備延長半年的使用壽命,就可以抵消前面那4台機子延長的壽命了。況且,過去10年間蘋果通過改良設計延長的設備壽命還不止於此。

目前來看支持和反對「維修權」的兩方都不願達成妥協,而感覺無所謂的用戶不會從中有任何獲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數碼 的精彩文章:

傳iPhone XR二代改用AMOLED顯示屏 售價不變
諾基亞9 PureView五攝手機發布 國行售價5499元

TAG:騰訊數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