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美術館展出一部《天書》,原作者都不知道寫的是啥,可它是個寶貝

美術館展出一部《天書》,原作者都不知道寫的是啥,可它是個寶貝

「書籍」是傳遞知識的載體,它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傳播價值和收藏價值。除了正常的書籍外,還出現了一種叫做「天書」的書籍,它不是一般人能看懂的。有位藝術家,就別出心裁地製成了一部《天書》,但撰寫完成後,作者本人都不知道寫的是啥,有人看後說沒有用,還有人還說是好東西。那麼,這本書究竟是寶貝,還是一件沒有用的東西呢?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88年10月,北京的美術館展出一件特殊物品——《天書》,該物品被展出後,立即引起國內外文化界的關注。

《天書》是一位姓徐的藝術家的作品,在創作的過程中,作者解構了漢字,將漢字中的元素重新組合後,雕刻出4000多個偽漢字。然後,他嚴格按照古書典籍的裝訂方式,耗時四年才製成《天書》。但這本書製作完成後,一件「令人詫異」的事情出現了,這些字沒有一個可以被解讀出來,作者本人也表示看不懂。

《天書》被展出後,因無人能理解引起較大的爭議,一部分人認為它毫無意義,簡直是在浪費時間;另一部分人卻認為它是個寶貝,偽文字是根據造字規律被創造出來的,它帶領人們通往一個神秘的世界,引領大家開始一番「另類」的探索。

在解答《天書》是否具有價值之前,小編先給大家介紹三件「沒有用」的藝術品。讓您通過他們和「天書」進行一番比較,它們究竟有沒有價值,進而做出最後的判斷。

一、最薄的陶瓷杯

「世界最薄陶瓷杯」是德化祥窯陶瓷研究所燒制而成的,這個陶瓷杯薄度只有0.5mm, 在陽光的照耀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瓷杯表面的紋路。根據相關資料顯示,該陶瓷杯共耗時一年零七個月,專家們也是在失敗中提取經驗,克服一個又一個難題,最後才製作成功,通過統計,最薄瓷器的成功率僅為5%左右。

最薄的陶瓷杯燒製成功,但它卻不是一件「實用品」,我們只能遠觀而不能靠近。您說它有沒有存在的價值?

二、玉石制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是清朝的宮廷盛宴。雖然,我們沒有吃過滿漢全席,但多多少少都會嘗試過個別的菜品。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位大師,曾做過「滿漢全席」,但卻沒有一個人敢吃,因為滿漢全席中的菜,全部是用玉石雕刻而成的。

大師在雕刻「滿漢全席」時,我們可以用嘔心瀝血來形容,但價值幾千萬的「玉制滿漢全席」卻只具有觀賞性,根本就沒法去吃。這個沒法吃的滿漢全席又是否有價值呢?

三、紙衣服

在現實生活中,紙張是很常見的用品,它主要的用途是書寫,輕輕一撕就壞。但在唐宋時期,貧民士子會用楮皮紙做衣服,因為這種楮皮紙不僅價格便宜,還可以抵擋風寒。除了紙衣服外,還有紙被、紙帳篷的存在。

以上這些「紙」物品,雖然為貧民士子的生活提供便利,但無論它們多精美,它們的質量也沒有保障,基本上屬於一次性物品。這種紙衣服又有沒有存在的價值呢?

通過比較,小編覺得薄杯可以提供陶瓷製造技術證明的需要;玉石滿漢全席可以提供觀賞的需要;而紙衣服可以提供保暖的需要。在這個大千世界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表面富麗堂皇,實際卻沒有任何意義的物品。就好像這本天書一樣。天書就是看著無比的高大尚,可是卻一點內涵都沒有,這個「大紅燈籠高高掛」外面紅,裡面空的寓意,應該就是《天書》的價值了,各位讀者,你們認同小編的觀點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蟲 的精彩文章:

秦公大墓的棺槨上,發現「獨特」鷙鳥形金飾片,破解秦國圖騰之謎
侯馬鑄銅遺址出土六個異形陶器,專家說:這可是不一般的寶貝!

TAG:歷史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