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山出土的耳杯刻寫著兩個「怪」字,破解了漢代王府的一個謎團
有句話叫做「貧窮限制了想像」,對於大多數的普通人來說,這是一句「話糙理不糙」的名言。現代是這樣,在古代亦是如此,今天我們要說的正是一個「朱門酒肉臭」的故事,而這段故事的起因卻是一件耳杯上的兩個「怪」字,究竟是哪兩個「怪」字呢?這背後又隱藏著什麼秘密?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近日,江蘇省儀征市張集鄉團山出土了四座漢墓,這四座漢墓是村民們挖土的時候發現的,由於下了一場暴雨,這才讓墓室塌陷裸漏出來,漢代的墓葬,歷經千年,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
當地的文物工作人員對其進行了保護髮掘,墓葬中出土了數量可觀的珍貴文物。在對文物進行清理和研究後,專家們斷定這座墓的年代,應該不晚於漢武帝元狩五年,四座墓中的墓主人都為女性,顯然這四座墓都應該是墓主人江都王的陪葬墓。
專家們在墓中還發現了不少件耳杯,第一座墓中出土了八隻,第二座墓和第三座墓分別出土四隻,第四座墓中也出土四隻,只不過相比於前三座墓中的耳杯,後面出土的耳杯的烙印和銘文都已經嚴重鏽蝕。
這些耳杯上到底刻著什麼字呢?小編這就告訴您,其實這些耳杯可以分為兩類,它們的大小和形狀幾乎完全相似,只是一半數量的耳杯的側方,都刻著「中廚」兩個字,而另一半數量的耳杯側方,則刻著「外廚」二字。
對於耳杯上的刻字,專家們百思不得其解,「外廚」難道就是外面的廚房嗎?為何王府的外面還會有廚房呢?對於這個問題,專家意識到必須要參考古代資料,通過分析和研究才能真正的得出準確答案。
「外廚」二字其實在漢墓中早就被發現過,安徽天長紀庄漢墓出土的34方木牘中,編號為JM19D12A的木牘上,就曾提到:「米一石、雞一隻。賤弟方被謹使使者伏地再拜。進孟外廚」。根據學者的研究,認為『外廚』意指所送之『米』和『雞』皆入謝孟家廚房外面。不過,這些耳杯出土後,專家們卻發現「廚房外面」的說法似乎多有偏頗。
專家們很快又找到了與「廚」相關的資料,據《藝文類聚》卷七十四所引《古歌》中記載:「東廚具餚膳」。這裡所說的「東廚」可能就是廚房的一個類別,「外廚」有沒有可能也是漢代某類廚房的一種叫法呢?
專家們根據魏晉時期曹植的《娛賓賦》記載證明了這一點,上面寫道:「辦中廚之豐膳兮,作齊鄭之妍倡」。而學者趙幼文的校注為:「中廚即內廚」。這就說明了漢代時的廚房其實是分為兩個機構的,一為內廚(中廚),一為外廚。
既然有「內廚」和「外廚」之分,那麼二者之間肯定會有區別,而這種區別就應該是功能性的區分。它們究竟有什麼區別呢?這依然需要從史書資料中尋找答案。
《史記·天官書》中認為「廚」的功能為食飲、賞齎和觴客。「甘氏(戰國甘德)贊曰:「外廚烹淪雞羊犬豬,內廚掌天子及後饌食」。換句話說,內廚是負責為天子與皇后提供膳食的御用廚房,而外廚則是「烹牛宰羊且為樂」的大型廚房,負責的是賓客們的飲食,用一句更直白的話表達則應該為:「內廚」是小灶,「外廚」為大鍋飯。
這種說法在當時是否符合漢代的規制呢?其實這只是皇宮或王府中的正常規制,漢代時期,由於絲綢之路的開闢,讓國家經濟一度繁榮昌盛,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漢代的貴族們更是奢靡成風。
漢武帝在位時期,曾經大肆營建宮殿,其中包括建章宮,明光宮與柏梁台等,耗資十分巨大。正所謂上行下效,在各地出土的漢墓中,其中的金、玉、銀等貴重之物數不勝數,間接的表明了當時的漢代貴族們奢侈的生活。在如此奢靡有排場的生活之下,將自己的廚房設置為內廚和外廚,實在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兒」了,這真是有錢就可以隨便「任性」了。
考古就是這麼有意思,它能讓古董自己「開口說話」,告訴世人一段被塵封的秘密,而我們要做的,正是用心聆聽它的傾訴,以去偽求真的態度去對待這份沉甸甸的歷史。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慈禧太后出行祭陵,設置「特殊」官職,最後成為擾民的禍首
※真覺寺金剛塔為何五百年不倒,原因有三點,重點是用了神秘的材料
TAG:歷史小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