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垃圾桶不要「一刀切」
最近,許多家住閔行區的居民議論紛紛,因為閔行區公布了各小區「撤桶並點」的時間節點。最晚今年6月底,所有小區都要將原來多個垃圾桶撤銷合併成一個或幾個垃圾投放點位。
原本就近的垃圾桶被搬到幾十米甚至幾百米開外的固定點位,還可能規定每天只有幾個小時才能允許投放,對於這種生活習慣轉變,很多居民有想法是可想而知的。
需要肯定的是,縱觀國內外的先進經驗,撤桶並點、實施生活垃圾的定時定點投放,是各種推進垃圾分類手段中最有效的形式之一,上海現階段要儘快實現生活垃圾的全程分類,恐怕這是為數不多值得借鑒的成熟模式。
不過,筆者認為,撤桶並點固然是良好的方法,但具體推進過程中,還是應當綜合考慮到各種垃圾產生源頭實際情況不盡相同的問題,要權衡好解決問題的複雜性、堅韌性和可操作性的關係,因地制宜地加以實施,簡單化的「一刀切」,實際效果往往與初衷相去甚遠。
工作人員撤走小區內除了指定投放點外的垃圾桶
有沒有比「整建制」更好的辦法?
在推進垃圾分類的社區採訪時,不少居民和社區幹部有一個疑惑:撤桶搞定時定點投放,和做好垃圾分類有什麼關係?真的能夠促進垃圾分類嗎?
筆者調查發現,在社區大範圍推廣撤桶並點,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在有限的成本投入內確保效果最大化——在規定的垃圾投放點位和時間內,集中一切人力物力對前來投放垃圾的居民進行分類指導和監督。
對此,閔行區綠化市容部門的相關負責人也坦言,儘管目前垃圾分類宣傳廣泛,但仍有居民沒有分類或者投錯地方,如果投放點布點範圍太大,每個點位都要布置指導員和監督員,將增加許多人力成本。同時,現階段也沒有那麼多具備相關水平和技能的工作人員來滿足所有的布點需求,有些社區組織志願者也很困難。
推廣者的良苦用心,其實可以理解。不可否認,不少社區現階段可能只有撤桶並點這一條路,才可能在短期實現較好的垃圾分類效果,但在一個區域,不區分每個社區的具體特徵,「整建制」地實行撤桶並點,那些突然感覺扔垃圾變得很「麻煩」的居民,能理解並積極配合嗎?還有沒有比「整建制」更好的辦法?
許多社區,其實不撤桶並點,也可以推進垃圾分類。在楊浦區新江灣城街道的上和園一期小區,撤桶並點歷經3個月「僵持」,就以失敗收場,街道同意將原本的13組垃圾桶恢復原位,居民則與街道達成協議:乾濕垃圾分類正確率達到要求。
在城郊和農村地區,「松江模式」「崇明模式」都鼓勵每家每戶門口設置乾濕兩個垃圾桶,桶上還有對應編號,收運員和監督員開桶「驗貨」,分類好不好,一目了然。撤桶並點,反而會因為垃圾混放,導致投放責任難以追溯。
還有許多小區,本身垃圾分類的「底子」不錯,願意在家門口分好類的居民居多,如果因為小部分居民垃圾不分類就撤桶並點,對於已經分好類的居民而言,因此造成不便也是不公平的。一些有條件的社區,居民還願意自掏腰包,在每幢住宅前設置標準的四分類垃圾桶,做到一出門就分類,這樣的社區是否也值得鼓勵?
上海農村地區已經普遍推行「戶前兩桶」,誰家的垃圾、分類好不好,一目了然
撤桶並點需要居民全程參與
除了撤桶並點的對象切勿「一刀切」,筆者認為,實施過程也要避免「一刀切」。
一個涉及公共利益的政策措施要有效施行,利益相關者的接受和認同尤為關鍵,但從筆者曾經採訪過的數十個社區來看,對於為什麼要撤桶並點,大多數社區並沒有給予居民充分的解釋和溝通,而是單方面地把這個決定告知給居民,有些小區甚至連事先徵詢的環節都是敷衍了事,這無疑會引發居民對這項舉措的反感,他們感到自己的知情權和參與社區治理的權利被剝奪了。
這一過程中,最典型的「爭吵」莫過於這樣一組對話:「撤桶後我要多走幾分鐘才能到投放點,我付了物業費,為何不能享受更好的服務?」「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就要實施了,條例明確要推行定時定點,大家只能執行!」
顯而易見,如此簡單回復一句法律法規的做法,很難取得居民的理解和認同。
其實,如果能多一些協商溝通,大多數居民還是能夠接受撤桶並點的。怕就怕不徵求居民意見,就在小區里劃一個投放點位或制定一個的投放點開放時間。這樣很容易引起矛盾。
在這點上,也有做得好的小區。比如制定徵求意見表,設定好幾種定時定點的方案,讓大家投票,選擇能夠盡量兼顧大多數人利益的方案,並且在實施後,定期匯總居民的投訴建議,有「錯」就改。
還比如,一些小區有不少為出行不便老人服務的鐘點工,或者上夜班的居民,他們一直反映扔垃圾的時間沒法趕上規定時間,垃圾不能放在家裡,卻又不好意思不分類,小區便修改他們智能垃圾箱房的刷卡許可權,允許他們在方便的時間段進行「個性化」投放,但前提是和其他居民一樣,也有固定的投放時間段,其餘時間不能投放。如此,既能保持定時定點的規則不變,確保公平,又能解決「小眾」需求,對他們積極分類的行為予以鼓勵。
參考國內外先進經驗,撤桶並點的實施過程也需要周邊社區居民的充分參與。比如,在上海世博會上為人津津樂道的生活垃圾分類「台北模式」,定時定點投放是該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人們不按照指定時間到指定地點等候垃圾車,那麼只能把垃圾尤其是容易發臭的垃圾放回自家冰箱或是安裝了除臭設備的車庫。但定時定點實施前,垃圾車路線怎麼走,在哪些收集點位停頓,能不能盡量縮小居民為投放而行走的距離,這些細節的設定,居民始終沒有缺位。
由此可見,推進垃圾分類過程中,還是需要儘可能地調動社會資源,投入到垃圾分類知識、規則的宣貫和教育上去,同時通過垃圾全程分類體系的建設,讓更多人看到垃圾分類的意義和價值,從而自覺自愿地參與到垃圾分類中去。
日本市容整潔的背後,垃圾分類教育功不可沒
※小伙羌塘失聯50天奇蹟生還,卻拒交5000元罰款…網友:直接扔回無人區
※你了解立陶宛嗎?「一帶一路」上的文藝明珠在中國舞台大放異彩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