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史可法拒不投降致屠城,錢謙益降清保全百姓,究竟誰對誰錯?

史可法拒不投降致屠城,錢謙益降清保全百姓,究竟誰對誰錯?

1645年4月17日,清軍抵達揚州城外二十里,駐紮下來,經過一夜的休整後於次日兵臨揚州城下。史可法發出手諭命令各處軍隊增援,然而並沒有一兵一卒來援,因為周邊的南明軍隊都已投降,揚州成了一座孤城。

而敵人清軍從十八日早晨圍城開始,一直到二十四日都沒有成功,因為揚州城確實太堅固了,再加上史可法指揮得當,根本攻不下來。二十四日晚上,清軍的大炮就位,當天再次攻城,堅固的揚州城抵不住大炮的摧毀,城牆被轟塌,清軍一擁而入,守城軍只能轉入巷戰。

失去了城牆的抵擋和保護,明軍步兵完全不是清軍騎兵的對手,二十五日,揚州城陷落。總兵劉肇基戰死,史可法被俘,後因其誓死不降被清廷下令處死,同時開始屠城,到了嘉定之後又屠城三天。

而清軍南下攻打南京時,錢謙益等漢人士大夫內心萬分掙扎,不降就玉石俱焚,投降則名節有虧,但為了自己家人和南京無辜百姓有的活,於是開城投降保全了百姓。投降是一時平安,對於民族是極其不利的!舉兩個例子:

例子一:東三省投降之後,百姓平安了,但是日本在偽滿洲國建立了完善了殖民奴化的教育體制,大力推行奴化教育,給東北地區的人民大眾灌輸奴化思想。日本帝國主義還向東北的青少年灌輸「中日親善」、「日滿不可分」、「民族協和」、「建國精神」等奴化思想。

把東北的青少年培育成了只會說日本話不會講中國話,只會勞動而文化水平低下,只能供日本人驅使的順民,給中國人戴上了沉重的精神鐐銬,使東三省地區的中國人成為了日本侵略者鐵蹄下為其侵略服務的工具。

例子二: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來自伊朗高原的印第安人入侵印度,逐步佔領了古印度的地盤並且成為了統治者,把古印度原住民貶為奴隸,為了固化統治者和奴隸的關係,他們研究出了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

古印度時期正式結束退出歷史舞台,印度文明出現了斷層,並且無法修復。幾百年後這種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即使現在廢除了種姓制度,他們還是會認為雅利安人高人一等,而且本地土著與雅利安人貧富差距極大。

在我們的民族戰爭中,我們必須要痛斥投降主義者,讚揚抵抗主義者,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動員全民族救亡圖存的抵抗意識,戰鬥儀式,如果在抗日時期為了最大程度上保護城內民眾的生命而選擇了投降,那根本就不是佔據了人道主義的高點,反而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是對整個名族極為有害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小記 的精彩文章:

「既見君子,雲胡不喜」,郭襄之外,還有一女子深愛著楊過
場上這個人身穿金甲,被小兵一炮打死,導致天平天國滅亡

TAG:春秋小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