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名將廉頗、李牧,竟然都死在了同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手裡
大將廉頗與李牧先後敗在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手中,結局悲慘。
廉頗,生卒年不詳,戰國末期趙國中山苦陘(今河北定州市邢邑鎮)人。以勇猛果敢聞名於諸侯。與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趙悼襄王即位後,廉頗鬱郁不得志,先後流亡於魏、楚兩國,後老死於楚國壽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八公山鄉)。
李牧(?-公元前229年),戰國時期趙國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人。是戰國末期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後來卻落了被迫自殺的下場。後世有「李牧死,趙國亡」之說,可見當時他的作用有多麼重要。
這兩個功蓋千秋,力拔山河的大將,最後竟然弄了個如此凄慘的下場。而這一切都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造成的。
為了成功,他連國王的屁眼都舔過,最終當上了相國。
這個文人名叫郭開,戰國時期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人。在歷史上的名氣比廉頗、李牧要小得多。雖然名氣小,但能量卻大得很。
撇開人品,單就腦子而言,郭開還是有兩下子的。他自小就聰明過人,勤奮好學。比他腦子更好使的是,他不僅長相俊秀,而且善於阿諛奉承。也就是說,無論內在還是外在,郭開都具備了成就一番事業的條件。
郭開長大後,進宮當了一名小雜役。憑藉著一副清秀的外貌,一張巧舌如彈簧的嘴,再加上肚子里讀的那些詩書。他很快引起了趙孝成王(趙王遷的爺爺)的好感。雖然一直沒有讓他擔什麼重任,但一直留在身邊忙前跑後。
後來立趙孝成王立兒子趙偃(趙王遷的父親)為太子。為了讓太子好好讀書,趙孝成王便讓有些文化的郭開為太子伴讀,也就是陪著太子讀書。郭開是個十分聰明的人,他知道太子意味著什麼,那可是未來的一國之君。這要是伺候好了,將來自己便可以輕鬆地成為榮華富貴之人。於是,他便死死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良機,傾盡所能地巴結討好趙偃。據民間傳說,趙偃得了痔瘡後,郭開竟然毫不猶豫地用嘴為他舔痔止癢。時間一久,趙偃便離不開郭開,以至於一天見不到他就心煩意躁。
第一次下手,便扳倒了老將廉頗。
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去世,趙偃繼位,亦稱趙悼襄王。
早在趙悼襄王的爺爺趙惠文王在世時,廉頗就已經是朝中戰功赫赫的主將,南征北戰,立下了許多功勞。雖然廉頗從來不居功自傲,但他性格耿直,說話從來都是直來直去。因此趙悼襄王做太子時,就對這個爺爺時代就存在的悍將很不感冒。
郭開是個善於明察秋毫的人,他很快就發現了趙悼襄王與廉頗之間這種微妙的關係。但好在廉頗並沒有冒犯他,於是他也沒有為難廉頗的想法。畢竟廉頗是朝中元老,功勞大,威望高,惹惱了他肯定撈取不著什麼好。
趙悼襄王繼位前不久,在一次在宴會上,多喝了兩杯的郭開當著朝廷眾將官的面大放狂言。結果被老將廉頗當眾懟了回去,這讓郭開感覺非常沒面子,從此就對廉頗懷恨在心。
趙悼襄王繼位後,讓郭開做了相國。有了權力後,郭開便把第一個打擊目標定為廉頗。此時,廉頗正率軍攻打魏國,已經攻佔了魏國黃河以北的繁陽(今河南內黃縣西北),正準備繼續向前推進。郭開便派人四處散布謠言,說廉頗有野心。這事傳到了趙悼襄王那裡後,他急忙找最信任的郭開來商量。結果可想而知,郭開極力勸說趙悼襄王罷免廉頗。
趙悼襄王原本就對廉頗沒什麼好感,如今經郭開一番煽風點火,立刻就決定罷免廉頗的兵權。幾天後,趙悼襄王便讓大將樂乘率三千軍士去前線收回廉頗的兵符,並代替廉頗指揮對魏國的作戰。
廉頗想想自己為趙國出生入死四十餘年,身經數百次戰鬥,立下了無數的戰功。如今新王剛剛即位,不但不表揚他在前線衝鋒陷陣,攻城奪地的功勞,反而派人來罷免他的兵權,這讓他無論如何也咽不下這口氣。
於是,他拒絕交出兵權,並率領軍隊來攻打樂乘,嚇得樂乘趕緊跑了回來。廉頗知道,自己這一怒已經得罪了趙王,背上了叛國的罪名,再回趙國必死無疑。無奈之下,他只好投奔了正在被他攻打的魏國。魏國雖然接收了他,但始終擔心這是趙國的計謀,因此,對廉頗處處提防,更談不上重用了。只給他安排了個客卿的閑職,什麼事都不讓他管。
再次出手,徹底將廉頗推向了人生的終點
數年後,趙國的名將龐煖、樂乘、樂間都已去世。秦國認為趙國已無能人,便兵分三路大舉進攻趙國,很快便佔領了趙國的鄴城、閼與、安陽等十餘處重要城鎮,趙國的局勢十分危急。趙悼襄王想到了流亡在魏國的廉頗。再加上朝中也有許多大臣建議召回老將軍廉頗,讓他繼續指揮軍隊抗秦。而相國郭開為報私怨,極力反對重新任用廉頗。他對趙王說,廉頗都快七十的人了,連戰馬都上不去了,怎麼還能帶兵打仗呢?。郭開的話音剛落,朝中立刻有人站出來反對,說是最近有人在魏國見過老將軍廉頗,他身強體壯,英武不減當年,要求趙王派人去核實。趙王覺得眾人的建議有道理,於是便派最信任的宦官唐玖帶著一副名甲和四匹好馬,專程前往魏國探望廉頗。
郭開心裡很明白,一旦廉頗回來了,肯定要報復他。為了阻止廉頗回國,郭開便暗中讓人把宦官唐玖請到了自己家中,送給了他四百兩黃金。讓他回來向趙王彙報時,一定要說廉頗年老體弱,不可再用。宦官唐玖拿了錢後,滿口應允了下來。
幾天後,宦官唐玖從魏國回來了,他向趙王報告說:「廉頗將軍雖然年近七旬,飯量很大,但腸胃似乎有些不太正常,我在他家裡坐了一盞茶的時間,老將軍就去了三次廁所。」趙王聽了連連搖頭說:「這樣的身體怎麼能帶兵打仗呢?此事以後不要再提了。」就這樣,廉頗最後一次翻身的機會也被郭開給破壞了。(也有人認為,探望廉頗之事發生在趙王遷即位之初)
後來楚國人聽說廉頗在魏國,就暗中派人把他接到了楚國。廉頗擔任楚將後,依然一心想著回去為趙國效力,因此他在楚並沒有建立什麼功勞。時間久了,楚人對他也不冷不熱。長期的抑鬱不樂讓廉頗心力憔悴,最終,他懷著滿腹悲涼病死在楚國的壽春(今安徽省壽縣)。
趙王遷,這就是一個糊塗蟲。
公元前236年,趙悼襄王去世,太子趙遷繼位,史稱趙王遷(趙幽繆王)。
趙遷從小在宮中長大,驕橫任性,品行極壞。早在他被立為太子後,郭開便開始有意接近他,和他建立了非常親密的關係。從郭開那裡,太子趙遷學到了許多他從前不懂的事情。比如說如何喝酒不醉,怎樣賭博不輸,如何玩弄女人,如何打擊仇人等等。時間久了後,郭開便成了趙遷心目中的偶像,對他信任有加。因此趙王遷即位後,繼續任用郭開為相國。
趙王遷五年(公元前231年),趙國的代地發生了一場大地震。樂徐、平陰一帶的房屋建築倒掉了一大半,有些地方的地面甚至出現了一百三十步寬的裂縫(《資治通鑒·卷六》)。此時的趙國正遭受著秦國的頻繁襲擾,無暇也無財力去賑救災區百姓,因而導致民間怨聲載道,生活沒有著落的農民發生暴動的事時有發生。
屋漏偏逢連陰雨,就在地震發生的第二年,也就是趙王遷六年(公元前230年)。趙國又發生了席捲全國的大饑荒,許多百姓餓死或逃亡。當時民間有謠言說:「趙國人號哭,秦國人歡笑,如果不信,看看田裡只長草。」(《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在地震與饑荒的雙重夾擊下,趙國幾乎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趙國的災難讓一直想著吞併它的秦國看到了希望。公元前229年, 秦王嬴政決定乘機滅了趙國。於是便派大將王翦率幾十萬秦軍進攻趙國。很快,秦軍就打到了趙國首都邯鄲附近。趙王遷趕緊任命李牧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將,傾全力抵抗入侵的秦軍。
一人可擋千軍的李牧。
李牧並非凡人,與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一起,被後人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當年廉頗還在趙國時,他長期駐守代地雁門郡,防備匈奴。
李牧可算是一員智勇雙全的將才,他之所以能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依然讓人欽佩不已,更多的是因為他的智。早在趙惠文王(前298年——前266年)中期,李牧便在西北部防守匈奴的戰爭中嶄露頭角。他善於打巧仗、打怪仗,經常能以少勝多。例如趙悼襄王即位後,李牧奉命駐守雁門郡,發現趙國與匈奴硬碰硬根本占不了便宜。於是他就發布了一條讓人匪夷所思的規定:如果匈奴入侵,所有的人都必須快速退到營壘內防守,如果有誰違反命令跑出去捕捉敵人,一律斬首。因此,每次匈奴人打過來後,趙國的兵將都會飛快地躲進修築好的營壘內,任他匈奴人怎樣引誘、謾罵,趙軍就是不出來與之交戰。這樣的局面一直持續了好幾年,在這幾年裡,雖然匈奴人來了好多次,但趙國的人馬物資幾乎沒有遭到什麼損失。不過李牧這種守而不擊的戰術也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無論是匈奴人還是趙國的兵將,都一致認為李牧膽小怕事。
到了趙悼襄王即位後,李牧依然用的是這種戰術。很快,就有人將狀告到了趙悼襄王那裡。一直主張進攻的趙悼襄王非常生氣,三番五次地下令,要李牧大膽、主動地向匈奴人進攻,但李牧依然我行我素。後來氣得趙悼襄王實在是沒法子,把李牧晾到了一邊,派別人接替了他的位置。
新來的將領完全按照趙悼襄王的意思辦事,不僅匈奴人來了會積極迎戰,甚至在匈奴人不來時,還會主動去討伐。但一年多下來,卻是敗多勝少,損兵折將,丟失大片土地。趙悼襄王這才意識到情況不對,只好低頭請李牧再次出任雁門郡。李牧借口自己有病,閉門不出。趙悼襄王只好親自登門認錯,讓他領兵。面對態度誠懇的趙悼襄王,李牧提了一個要求, 「大王一定要用我,就必須允許我像以前那樣做,不然我就不去。」最終,趙悼襄王還是答應了他的要求。
李牧回到雁門郡後,還按照原來那一套。匈奴人一來就讓所有的兵將深藏不出。這種戰法讓匈奴人好幾年都一無所獲,慢慢地,匈奴人就對他放鬆了警惕。
當然,李牧並不是一味的躲。在躲的同時,也精選了戰車一千三百輛,戰馬一萬三千匹,敢於衝鋒陷陣的勇士五萬人,善射的士兵十萬人,他每天都要組織這些兵力進行作戰訓練。李牧覺得這支軍隊訓練得差不多了。於是便在同匈奴人小規模交戰時,時不時地派些人假裝戰敗,讓匈奴人俘虜走。這些人被俘虜後,又告訴匈奴趙國軍隊如何混亂,將領如何膽小等所謂的內幕。匈奴單于聽到這種情況後,就率領大批人馬入侵趙國。李牧假裝幾次戰敗後,匈奴人信心大振,便派大軍深入趙地。李牧得知消息後,立即布下奇兵,最終將匈奴人馬緊緊包圍了起來,殺死了十多萬人馬。這一戰讓匈奴人元氣大傷,此後十多年都不敢來襲擾趙國邊境。
趙悼襄王對李牧刮目相看,不僅讓他掌管了趙國北部的邊疆重兵,而且擁有雁門關與代郡的賦稅和財政收入的支配大權。使李牧成了權大財粗,名符其實的的封疆大吏。
收錢賣國的郭開。
不過權力再大,李牧也是趙國的將。在邯鄲城中,還有許多王親國戚、達官貴人的地位和他一樣高貴。但這些人和李牧有一個明顯的不同之處,那就是善於拉幫結派,形成了自己的小圈子,有事可以互相幫忙。而這恰恰是李牧不會的。雖然手裡有權有財,但他從來沒拿過一分錢去京城拉關係;三天兩頭殺牛宰羊,也只是為了犒勞手下的三軍將士,而京城的那些達官顯貴連他一斤牛肉也沒見過。這就導致了他在趙王身邊沒靠得住,說得上話的朋友。
公元前229年,秦將王翦趁趙國天災人禍之際,率大兵壓境。趙王遷任命李牧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將,率兵抵抗秦軍。李牧的名將稱號可不是浪得虛名。面對同樣號稱戰國名將的王翦和士氣如虹、數量眾多的秦軍。他沉著應戰,避實擊虛。幾次交鋒後竟然將秦軍打得慘敗。
秦王贏政(後來的秦始皇)得知前方戰局不利,便召群臣商議對策。大臣們一致認為,要想滅掉趙國,首先得除掉李牧,而除掉李牧最好的辦法就是用離間計。趙王最寵信的是相國郭開,郭開最大的弱點就是貪財,只要用重金賄賂郭開,趙國就一定會罷免李牧。秦王贏政採納了群臣的意見,派大夫王敖帶一萬兩黃金秘密來到了趙國,收買了郭開。並鄭重許諾,趙國亡國後,秦國會重用郭開。
郭開是個唯利是圖的人,考慮到秦滅趙是大勢所趨,於是他便順應了歷史潮流。死心塌地的開始了出賣趙國的勾當。
在郭開的授意之下,很快,關於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的流言蜚語便在趙國都城邯鄲的大街小巷流傳開了。昏庸的趙王遷聽到謠言後,立即找最信任的相國郭開來商量。
郭開早就準備妥當,見面後,便神秘地將一份偽造的李牧寫給秦王的書信交給趙王。在這封信中李牧明確的表示願意與秦軍裡應外合,滅掉趙國。趙王遷原本就是一個是非不分,忠奸不辨的昏君,看了偽造的書信後勃然大怒,立刻下令罷免了李牧的兵權,派王室趙蔥和齊國投奔過來的顏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馬尚。(《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資治通鑒·卷六》)
不久,李牧被逼自殺,司馬尚則被貶為庶民。趙國再也無將帶兵,秦將王翦乘勢率軍猛攻,大敗趙軍。接替李牧的趙蔥戰死,顏聚逃亡。
公元前228年,秦軍終於攻下了趙國都城邯鄲,俘虜了趙王遷及顏聚。趙國公子嘉(趙王遷的兄弟)逃到了代地(今河北蔚縣東北)稱王。公元前222年,秦軍又打到了代地,俘虜公子嘉,趙國至此滅國。
名將李牧死因之爭。
關於李牧的死,《史記》和《戰國策》的記載有較大出入。
在《史記》中,郭開收了秦國人的錢,在趙王面前誣陷李牧,而後又派人殺死了李牧。而在《戰國策》第七卷·秦策《文信侯出走》中卻是另一種說法。趙王遷派韓倉接替李牧的軍事指揮權,並指示韓倉故意找茬數落李牧,李牧難受其辱,拔劍自盡。
雖然《戰國策》的成書年代要早於《史記》,但史學界認為,李牧之死可信度較大的還是《史記》的說法。
昏君與奸臣的結局。
趙王遷被俘虜後,秦王贏政下令將他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縣)的深山之中,至於什麼時候死的,也無人知曉。
郭開因為滅趙有功,秦王贏政給他封了一個沒實權的上卿之職。因為郭開在趙國為官二十餘年,歷任兩朝相國,在位其間利用職權搜颳了大量的金銀珠寶,在趙國被滅前,他將這些財寶深埋在了相國府的地下。待局勢穩定後,他便迫不及待地帶著上百名家丁。來到邯鄲舊宅將這些財寶挖出,裝了滿滿四車後運往咸陽。他打算把這些財寶獻一部分給秦王,再用一部分賄賂秦朝的高官,剩下的用來建造豪宅及日常消費。但不幸的是,走到半路遇上了一夥兇惡的強盜。這些強盜不僅搶走了全部財寶,而且將郭開與百餘名家丁全部殺了。一輩子都在坑別人的郭開,最終自己也沒落到一個好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