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擒殺關羽,大敗劉備,陸遜的軍事造詣到底有多高?

擒殺關羽,大敗劉備,陸遜的軍事造詣到底有多高?

摘要:公元214年,陸遜任相不到一年,竟因王儲廢立問題遭到孫權嫌忌,鬱憤而死。頗有諷意味的是,陸遜的成功也是依賴於孫權的器重和拔擢

引言

陸遜,字伯言,本名議,蘇州人,出身江東大族,吳主孫權之兄孫策婿。他是三國鼎立時期傑出的軍事將領,也是對孫吳的鞏固與發展貢獻最多的社稷之臣。他戎馬生涯四十餘載,謀取荊州、大戰夷陵、勇沖曹休、智脫襄陽,戰功顯赫,官至丞相。尤其是夷陵之戰,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陸遜知兵善謀、堪當大任的軍事才能。

一、陸遜的政治頭腦

陸遜21歲,任屯田都尉,並帶兵剿「山越叛民」,取其精銳擴大部伍,顯露出其獨當一面、治理一方的才幹,深得孫權器重。在陸遜軍事活動史上第一個突出的表現則是,迫使那位神武迅捷、威振華夏的關羽敗走麥城。公元219年,孫權欲乘蜀魏襄陽、樊城鏖戰之際,從關羽後背,奪回荊州,控制長江險要。大將呂蒙奉命至陸口前線部署作戰,發現關羽在荊州預留了兵力,一時難以下手,便建議孫權召他「離職養病」,率部兵馬撤回建業,以懈關羽戒備。但呂蒙這個稱疾佯撤的計劃只是個粗線條的構想,把它加以完善並導演成為活劇的正是後起之秀陸遜。

是時,關羽迭挫強敵,發展順利,襄、樊一帶地方勢力紛紛接受他的封號,曹操也在考慮遷都以避其鋒。陸遜基於對關羽心理的正確揣度,覺得這正是使用縱驕之謀的最好時機。因為對於一個邀功甚急的人來,最欲擺脫兩面作戰的處境,一旦順應他的這種心理,便不難造成荊州空虛的有利態勢。於是,他備名馬、異錦、酒禮,並修書一封,遣使送交正在樊城指揮作戰的關羽。在這封信里,陸遜以頌揚吳蜀同盟為基調,更謙稱自己是淺薄書生,幸與將軍如此有威德者為鄰,多得教海,不勝榮幸,陸遜的這翻話,看來是卑詞下禮,實際上是佯作平庸。

關羽「無復所嫌」地撤走荊州備兵,結果被陸遜鑽了空子。陸遜用謀,可謂精明之至。隨著戰事的僵息,荊州士人名流復歸故里。陸遜認為這些人的仕途出路關係著光復地區的穩定,便上疏孫權,建議採取保護措施,給他們以騰達之路。陸遜強調這是爭取「四海延頸」之士,建立一統天下的重要政策,孫權欣然採納。這件事說明陸遜很有政治頭腦。

二、陸遜的軍事造詣

公元221年,劉備不聽諫阻,執意奪回荊州,親率五六萬大軍,水陸俱進,出巫峽東征。孫權委陸遜為大都督,率五萬眾西上拒敵。陸遜踏勘戰場之後,認為地利不在己方,加上蜀軍以雪恥相號召,劉備親征,士氣可沽,兵力也占著優勢,硬拼決非上策;更鑒於此番行動帶有決戰性質,與其沒有把握地率然迎擊,不如誘敵深入,後發制人。他耐心說服了那些急功近利、反覆請戰的將領,堅持大踏步後退,把幾百里崇山峻岭讓給蜀軍,直至猇亭一線轉入防禦。把蜀軍將士拖得疲憊不堪,轉輸困難,陸遜才巧借天時,發起反攻,火燒蜀軍連營四十餘座,獲空前大捷。此役,蜀漢集團損失慘重,「屍骸漂流,塞江而下」。劉備逃到白帝城,喟然長嘆:「我竟被一無名輩羞辱到這等地步,莫非天意!」

如果說謀取荊州不過是陸遜之威名初露,那麼夷陵之戰就是他軍事造詣達到了純熟的標誌。陸遜制定並堅持了避亢擊惰、後發制人的作戰方針。他力排眾議,堅決地實施戰略退卻,從而實現了雙方優劣形勢的轉化。蜀軍雖強,但翻山越嶺,歷半年之久才走出峽口,銳氣自難維持;隨著戰線的延長,其後顧之憂益甚,因而為了後路的安全,不能不作分兵的部署。佔了地盤就要守備,而備者多則戰者寡,加之層巒迭嶂,又每每分割了隊形,限制了機動和展開,這與其說是好事,不如說是背上了包袱。

相反,吳軍卻由此達成了縮短戰線、集中兵力、求得所欲戰場等目的。陸遜在轉入防禦之後,始終不為左右所動。甚至當敵人在猇亭以南的夷道,包圍孫權之侄孫桓,部將力請進兵救援時,他也沒有動搖堅壁不出的決心。他說:「夷道城固糧足,孫桓頗得眾心,足可獨立支持。等到決戰時機成熟,夷道之圍自解。」這充分反映了他在駕馭全局、把握關節方面相當老練。尤其難得的是,當大家都陶醉於勝利、爭先恐後地要求乘勝追擊、擒殺劉備的時候,他又能從三國爭雄的大戰略格局中預見到危機,建議撤軍,放過劉備,免讓曹魏坐收漁翁之利。

三、陸遜的坦蕩胸襟

在這次作,陸遜還有很漂亮的一著,就是對於部將的說服和節制。他手下的將領,或是久經沙場的老將,或為孫權的宗室親戚,矜誇跋扈,對他這樣一個「小字輩』,向來不放在眼裡。他受命抗敵之後,便召集他們曉以大義:「劉備天下知名,曹操尚且顧忌他幾分。現在他傾國力而來,實為當面勁敵。各位受國重用,應用心寇戰。我雖是一介書生,資望不足,經驗缺乏,但既受命主上,那就是我有某些可取之處......」

不管那些將領是否心悅誠服,把這些話說在前頭,無疑利於統一意志。陸遜組織了那樣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略防禦而沒有出大的紕漏,說明他是誘導有方,節製得法的。孫權後來問他為什麼不報告這些人的跋扈行為,陸遜答道:「我受恩深重,任過其才。這些人都是國家棟樑,事業中堅,我不能不學藺相如的榜樣,與他們同舟共濟。」這位大度書生,負重將軍,其胸懷是何等坦蕩。

非常可惜,公元214年,陸遜任相不到一年,竟因王儲廢立問題遭到孫權嫌忌,鬱憤而死。頗有諷意味的是,陸遜的成功也是依賴於孫權的器重和拔擢。孫權讓他從基層指揮員干起,兼理地方,從而使他有可能走了一條文武全才的道路。孫權放手讓他駕馭那些宗室子弟、舊部老將,從而使他鍛煉,具備了忍辱負重、顧全大局的儒將之風。孫權把他放在最重要的戰略方向上卻從不干擾他的決心,則更是他得以從容運籌、堅持既定方略。《三國志》陳壽說:「人才,只有當他和識才者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才有可能創造出奇蹟。」這很可能是一條通貫古今的規律。至於孫權由創業首領變成孤家寡人,致使陸遜憂國亡身,那是封建社會無法避免的悲劇。

參考文獻:

《三國志.魏書》

《三國志.蜀書》

《三國志.吳書》

《後漢書》

《資治通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秋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孫權稱帝後,為何判若兩人,一錯再錯?
「虎痴」許褚,靠什麼受到曹魏三代帝王的認可?

TAG:秋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