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金代女真族服裝與清代滿洲族服裝的傳承關係及對後世服制的影響

金代女真族服裝與清代滿洲族服裝的傳承關係及對後世服制的影響

金代女真族服裝與清代滿洲族服裝的傳承關係

及對後世朝代服制的影響

作者小宇「

最近幾年以來滿洲族與女真族的關係頗為耐人尋味且具有爭議,由於金代滅亡以後女真族的諸多方面的記載出現了空白,外加文化上包括服飾方面兩者體現諸多的差異,導致很多人對滿洲同女真的傳承關係表示懷疑,甚至有別有用心的人借題發揮說滿洲與女真不是同一個民族,以達到通過謠言來篡改我們民族歷史的險惡目的。

但是在個人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後認為,金代女真與清代滿洲的服飾雖然差別很大,但是兩者之間仍然能夠找到一些共同點。金代女真的服飾種類多樣,與很多人對遼金服飾普遍印象中的「左衽交領衣」相比,在當時更顯主流的是圓領袍。所以,首先就從最主要的袍子開始講起:

圓領袍(又稱盤領衣)作為一種歷史非常悠久的古代胡服,在北魏時期開始流行,並在唐朝時期首次作為一種正式的官服出現在中國歷史的舞台上並且對中原乃至鄰國都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宋代延續了唐代圓領袍的官服形制並進行了改進;右衽、直領、寬衣大袖。而同一時期北方的契丹興起並建立遼國,契丹民族同樣繼承了唐代服裝的形制,為了生產、作戰、防寒作用考慮,契丹人的圓領袍延續了自古以來胡服的窄衣窄袖和左衽特徵(為防止射箭的時候弓弦掃到衣領)同時取消了直領樣式採用曲線開衽至腋下,以及保證服裝的貼合性和防寒性。契丹漢化後,平民百姓的服裝左衽右衽沒有明確的限制。

再後來,女真族興起,為反抗壓迫推翻了遼朝,但同時在很多文化上也繼承了前朝。金朝入主中原迅速漢化後,官服制度幾乎照搬了唐朝,但遼代的服制也繼承了下來根據女真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生活需要進行了改進後逐漸流行開來。

圖為遼代契丹服飾(上女下男)

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1254—1322)的繪畫作品《狩獵圖》

生動的描繪了金代女真人使用海東青捕捉天鵝的情景

現收藏於美國費利爾美術收藏館雖然作者出生的時候金朝已經滅亡了整整20年,但是在當時金代的文化資料仍然有相對完整的記憶與保存。《狩獵圖》中左下角騎馬的貴族並沒有穿著元代蒙古貴族、官員常見的右衽交領、下有襞積的海青衣或者質孫官服(又名一色服、曳撒)。反而完全符合《金史·輿服志》中輿服下篇中對於金代女真貴族常服中「盤領、窄袖、縫腋、胸臆肩袖處飾以金綉,其長中骭(長至小腿中間的位置)以便於騎也」的描述,又有輿服中篇中記載的:「大定十五年制曰「袍不加襕,非古也」遂命文資官公服皆加襕」的服制完備的體現。而且無論是在之前的《遼史·儀衛志國服篇》,還是同時期的《宋史·輿服志》中都沒發現相關類似的文字描述,由此可以判定,這種服制的裝飾樣式為金代首創!後來元代的曳撒,明代的飛魚服,清代的朝服皆為這種裝飾樣式所演變。可見其深遠影響!

從下擺來看也完全符合1988年黑龍江省金代齊國王墓中出土的紫地織金襕綿袍的內外雙層下擺、加左右兩側開襟的形制以及穿戴、騎在馬上的效果。

該官員頭戴的帽子也並非元朝時期蒙古貴族常見的鈸笠冠,而是從回鶻時期開始出現,並在金代中期以後開始流行的方笠帽(又稱「幔笠」,元朝及明初時期稱「瓦楞帽」)並在帽子的上方飾以頂珠。這種樣式也為後來蒙古人所借鑒繼而形成了後來元朝的正式官帽「寶頂金鈸笠」。

圖中貴族與手下兩人耳後的辮髮呈下垂狀,也不同於元代蒙古男子耳後兩圈及以上的梨形大環辮將發梢盤上去的樣式。同時額前也沒有「留海」。

綜上所述可以確定,圖中描繪的是金代女真貴族的形象!

從該服裝的整體效果來看,可以稱得上是最早的御兵服或者飛魚服了。

(忍不住壞笑一下)

圖為1988年黑龍江省金代齊國王墓出圖官袍實物,雖然在肩袖處和下擺處裝飾的織金襕紋類似於吉祥咒語、吉祥文字之類的式樣給人感覺這可能是喪葬專用的服裝,但是從各種繪畫作品和金代墓葬的壁畫的參考中能夠確定其整體形制與平日里正常人穿的服裝是相同的。

還有一個重點是:該袍使用的是紐襻進行連接與固定,與後來的盤扣非常相似,可以說是盤扣的前身,也是有可能是最早的出土盤扣實物!保守來說就是在金代女真人就已經使用類似於盤扣的扣子了!左右兩側開襟更加便於騎馬、內外兩層下擺能夠有效防止寒風從下擺開襟處灌入,加強腰部以下的禦寒效果。

在金熙宗時期與南宋的戰爭結束之後,雙方簽訂紹興和議,以及金國遣返部分北宋皇室及后妃的歷史背景下,金宋兩朝均出現了多幅以漢朝著名女文人蔡文姬從匈奴返回漢朝的歷史為繪畫主題,宋金兩國的人物形象為藍本繪製的《文姬歸漢圖》,用「借古喻今」的方式體現當時人們的心情。

圖為有過出使金國經歷的南宋著名畫家陳居中的作品 《文姬歸漢圖》的局部截圖,現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圖中的「胡人」身著圓領袍,頭戴皂羅巾,腰系吐鶻帶,腳穿六合靴,完全符合《金史·輿服志》中對女真族常服的描述;右上角侍奉「賢王」的僕人的袍服沿襲了契丹人從領側曲線開衽至腋下的特點,下擺也體現出金代女真袍服特有的左右兩側開裾的特點,左下角的兩個侍衛為了便於行走將下擺左右兩側收於兩腿外側並紮起來。腰挎著的箭囊樣式與開篇《狩獵圖》中貴族所佩戴的箭囊一模一樣,再次生動的描繪出了當時金代女真人的衣著形象。直到後來,從女真到滿洲一直沿襲了下擺左右開襟的特點,並在滿洲族「一裹圓」形制的常服中,有更多相同的體現。值得注意的是下方左側侍衛袍服的上半身的袖子長度只到肘處,頗有些滿洲族窄袖馬褂的影子。

陳居中是南宋的畫院待詔(理解為官方畫家),擅長對人物和動物的繪畫,他的作品不僅數量多,而且知名度都非常高,有些都堪稱傳世。但是這樣一個如此知名的人物及其作品與他本人在歷史檔案中只有寥寥數筆的資料記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甚至連生卒年份也無從得知。而且他有很多作品的名稱與其實際描繪的內容有很大出入,可能也是考慮到在當時在金國的特殊環境為避免引起周圍的注意而採用的一種手段,外加作者本人確實有過出使金國並在金國羈留的經歷。所以有很多歷史學家認為他是為南宋朝在金國從事間諜工作的畫家,史稱「諜畫」。但是正是由於這種諜畫作品屬於情報,所以其描繪的內容往往更加真實可信。

陳居中的絹本畫作品《柳塘牧馬圖》中的局部截圖,該畫作現存於故宮博物院,名字雖然叫牧馬圖,但是圖中並沒有描繪女真人在牧馬時的場景,而是描繪女真士兵穿著便服、戴著方笠帽在河中進行武裝泅渡訓練時的場景。

陳居中的又一絹本畫作品《羌胡出獵圖》中的局部截圖,羌胡是當時對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統稱,但是圖中描繪的人物依然是身穿圓領袍,頭戴笠帽的女真獵手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圖中前方獵手的袍子是右衽。笠帽的線條柔和自然、似方又似圓,有別於元代形制的「瓦楞帽」,顯得與清代人物的形象更加接近了。

除此以外,北京石景山的金代官員趙勵墓中的墓室壁畫,以及山西省陵川縣玉泉村諸多的保存完好的金代墓室壁畫中描繪的金代服飾和飲食習慣也與上述繪畫作品描繪的相同。而且同遼代時期的墓室壁畫和繪畫作品一樣,下層百姓的服裝不分左衽與右衽。

上兩幅圖為北京房山區金代趙勵墓的墓室壁畫《茶圖》

個人推測:考慮到金代滅亡以後數百年的時間裡,在女真族因為戰爭和政策壓迫導致的人口、經濟、文化、生產力大幅度下降的條件下,為了節省布料,簡化工藝,更加便於穿著以及騎射漁獵等生產勞動,逐漸取消了下擺左右兩側的大面積遮擋,下擺直接從中間裁開,使活動更加方便,從而形成後來清代行袍的下擺左右開襟的樣式。同時取消由原來的從領側開衽,改為直接從領口處順至腋下,使服裝的製作成本和工藝也得到進一步簡化。原本金代的非官制袍服並沒有在左衽或右衽上進行規定,外加契丹族消亡以後,女真地區周圍的蒙古、朝鮮、漢等民族服裝皆為右衽,為順應潮流,女真族的袍服從左衽逐漸過渡到右衽也並非難以理解之事。

從先金滅亡到後金建立的這幾百年時間裡,女真(滿洲族)的女性也普遍從事生產勞動,甚至隨男子打獵征戰者也並非個例,金代的左衽交領衣,對襟,褶裙等製作成本高、不方便活動的服飾逐漸被淘汰,轉而穿上了同男子一樣的袍服,擔負起了與男人同樣的責任與使命。隨著後來時代的發展與生活質量的提升,女真(滿洲族)的女性服飾在袍服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出了自身獨有的魅力與閃光點。(這個魅力與閃光點看過清宮劇的就不用我再進行陳述了。)

帽子方面尤其是夏秋兩季常戴的方笠帽為了節省製作成本(有數學常識的都知道在方形與圓形周長相同的情況下圓形的面積最大的道理)外加受到蒙古圓形撥笠冠的影響從方形過渡到圓形,但是在帽子上方處飾以頂珠的習慣仍然延續了下來並在清代的夏朝冠中又一次得到體現和發揚。

雖然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盤扣是女真族的發明,但是至少也能從金代服裝和清代服裝中扣子的樣式和使用上確定了對金代服飾與清代服飾的傳承關係與影響。(同時期的宋朝服裝以系帶式固定居多)

由此可見,清代滿洲族與金代女真族的服裝之間是存在一定聯繫的,而且歷史來源都非常悠久。絕非網上某些人所斷言的那樣:「金朝滅亡以後,僥倖存活的女真也被打回到了原始社會,發展壯大之後文字和服裝都完全借鑒於蒙古」等等之類的無稽之談。人是會說謊的,但是文化的產物是不會說謊的。

雖然政權的覆滅和連年的戰爭讓女真族不僅失去了大量的人口,還失去了太多的有形的無形的文化財富,但是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和輸出最終保證了在經歷毀滅性的打擊之後,我們民族文化仍然能夠處於「打斷骨頭連著筋」的狀態,並靠著僅存的,最後的一顆火種重新燎原!

由於個人精力與所掌握的資料有限,所以只能先從袍服和笠帽兩處入手進行佐證,並且關於笠帽方面的文字介紹的也不是很全面,有機會再進行補充。如果有興趣的,可以查閱下方的參考資料自行了解。

同時本人作為一名業餘的民族文化愛好者第一次寫這種文章,其中還包含著很多個人的猜想,文章中難免會有很多的不足之處,歡迎大家及時補充與指正。

參考資料:

《金代服飾 金齊國王墓出土服飾研究》

《深檐胡帽考:一種女真帽式在蒙元時代的盛衰史》

金代樂舞雜劇石刻的新發現--《文物》1991年12期

《金史·輿服志》

《遼史·儀衛志國服篇》

《宋史·輿服志》

《元史·輿服志》

《南宋宮廷繪畫中的「諜畫」之謎》

作者小宇「

滿族文化網原創作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察春兵 的精彩文章:

滿洲名臣傳中富察氏第一人為何叫阿哈尼堪?
滿洲人祭祖的時候為何要祭星辰?

TAG:富察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