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梵林文化-西藏建築的秘密

梵林文化-西藏建築的秘密

西藏建築,是以宮殿與寺廟建築為主,還有衙署與民居築。

西藏建築,以穩重的建築輪廓和壯麗雄偉的藝術造型,以富麗輝煌的藝術裝修和醒目的裝飾意趣,以對比強烈的建築色彩和雄宏的佛教性格,以別緻的木構柱式與卓越的工藝美術而別具一格,成為獨特的藏族建築體系。

西藏建築,那宮殿與寺廟的金壁輝煌的宮頂,那廊柱雕刻與壁畫的精湛,那裝飾富麗豪華的梵輪,那紅白相間的寺廟牆面,整個建築帶有神的色彩和蘊味,具有迷人的藝術魅力,瀰漫著藏傳佛教文化的燦爛歷史。

一、西藏建築獨有的藏式建築風格與高超的建築藝術,具有神秘的佛教藝術底蘊和建築魅力

1.西藏建築具有穩重的建築輪廓和壯麗雄偉的藝術造型

西藏建築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與建築藝術散發著神韻的佛教底蘊建築藝術魅力。

西藏建築,多以山地建築群,把其有梯形輪廓的個體建築的穩重造型成群的顯露出來,從而彙集成建築群整體氣勢磅礴的形象。

西藏建築,建築物外牆的明顯收分,而成上下大小的梯形,這種金字塔的形狀具有較強的穩定感;西藏建築外牆上的窗一般都很小,這樣的建築物就呈現出穩重、敦實、封閉的外觀形象,好像碉堡一樣,所以藏民又把它叫做「碉房式」。

西藏建築,其外牆上的窗洞以窄長形居多,上端挑出小檐,增添了立面藝術感。檐下窗洞除上挑檐外,其餘三面一律做成上下大小的梯形黑色窗套,這就是典型的藏式窗。

布達拉宮是沿上坡用石塊砌起來的,它的下部是數十米高的實牆,猶如生根於紅山山岩之根部,建築又隨山形自然地錯落布置,與山丘渾然一體,利用山式增加了整個建築群的體量。在上山階道的外側築護牆,突出書層層橫向階梯形線條,拉長了十山階道的長度,更加強了建築高聳雄渾的氣魄。

布達拉宮

格魯派寺廟之所以能表現其威懾力量,就是依山就勢建築寺廟的結果,這種「屋包山」的形勢、梯形母題的個體建築輪廓,呈現出了互相咬接、穿插、交錯、凸凹的有機構圖關係,使西藏建築其建築群總體的穩重形象更加突出,氣勢更為磅礴,威懾力量也更加強烈。

2.輝煌的室內外裝修藝術難和醒目的裝飾意趣

藏族人民喜愛裝飾,也善於裝飾,在他們日常活中的傢具、器物、服飾上都有所表現,而西藏建築更以裝飾為突出,在各種結構構件上都附有裝飾,賦予建築外觀形象一種十分惹人注目的裝飾意趣,裝飾的題材大多與佛教和本教有關,從裝飾的運用上也可以看出建築物的等級差別。

西藏建築的宮殿寺廟建築裝飾,其門廳、佛殿、經堂、日光殿的梁架、柱頭、欄杆等處常常採用雕飾、油漆彩畫裝飾;做為結構承重的主要構件,柱子的裝飾非常細膩,柱身一般做方形,有收分,四面做琴面狀,使得用料不大的柱子顯得豐滿和穩重。柱身一般不做油漆.常常用紅色氆氌包裹。在光線較暗的殿堂內,也有用自底藍花的氆氌裹纏。在要求較大空間的殿堂和門廳內,梁架柱子的斷面加大,柱身雕刻佛像、花飾。在裝修材料上,除用油漆、粉飾外,還大量應用鎦金銅飾,在門扇上用雕有龍紋的鎦金或錯金門環和葉片鏈接,在欄杆望柱或樓梯扶手端頭也做紫銅葫蘆裝飾。殿堂和迴廊牆壁畫滿壁畫,在牆壁與頂棚交接處畫紅藍、紅綠相間的布幔狀花飾。寺廟的經堂、佛殿、靈塔殿內,凡屬露明的木構件粱柱排架和天花一律裝遍大點金彩畫.門扇用淺浮雕鎦金或錯金的門環和葉片鏈帶,木欄杆的望柱均安鎦金柱頭,全部的牆面上均滿繪壁畫,壁畫內容有顯宗的佛傳和本生故事還有大量的密宗本尊、護法神的形象。室內天窗採光微弱,成百上千盞的酥油燈閃爍搖晃,造成一種光怪陸離、幽邃神秘的宗教氣氛,給人的心理上造成極其抑壓的感受,這正是西藏建築佛寺的殿堂內部通過裝飾意趣而形象地反映出來的密宗意識形態。

漢藏合一的寺廟—夏魯寺

西藏建築在裝飾上,也需有一部分是仿自漢族建築裝飾而加以適當的變通,例如彩畫,木雕、鎦金歇山頂、斗拱、挑檐等。木構露明的梁枋彩畫效仿漢的有兩種:一種以青、綠色調為主的類似清式的「雅烏墨」,另一種以金、紅色為基調輔以青、綠,類似清式的大點金;柱身也施彩畫,保留著唐代遺風,木雕紋樣所使用的技法很像宋式的「減地平釵」。雕、畫題材中的佛像、梵字經咒、飛獅、孔雀、法輪、番蓮、寶相花、卷草以及幾何圖案大多源於古印度、波斯、西亞。鎦金歇山頂純為裝飾部件,因而特別誇大突出屋脊和四角部位的形象,不完全合乎法式,只能用於一般寺廟的廡殿頂。斗拱多半作為宮殿、拉章、邸宅大門的檐下裝飾,門窗上端挑出的小檐有蔽雨的作用,也是一個裝飾部件,比較講究的完全摹仿清宮式做法。大門上的挑檐尢其豐富,檐椽、飛椽、大小角梁等一應俱全,比例勻稱,造型端莊,往往成為建築立面構圖的重點。另一些建築裝飾則受印度的影響更多,譬如鎦金的法輪、寶幢、法鹿等,門框上一周圈若干重的線腳處理尚保持著印度石造邊飾的手法。室外外梁枋上常見的獅形挑頭也是波斯的裝飾。

3.對比強烈的建築色彩,呈現出明麗的西藏建築藝術效果

西藏建築突出運用色彩,主要是藏族人民喜歡明麗的色彩,更喜歡用鮮艷的原色。

西藏建築,無異於一個完整的色譜排列,壁畫和唐卡的設色亦以原色為主,往往兩種和諧色彩並列在一起時卻故意間以第三種對比色出現,幾乎看不到調和色,更沒有灰色調,建築上面色彩運用也同樣遵循這個原則,突出這個特點。

西藏建築,外牆一般以白色粉刷,在大片白色石牆上裝飾著用檉柳根作成像織絨一般的深紅色女兒牆。在窗洞四框塗刷成黑色梯形窗套.在窗口上挑出兩層椽子的窗檐。

西藏建築,建築物的等級越高,色彩也越加濃重。在高117米的布達拉宮的紅宮頂上,建有7個漢式金瓦屋頂,金色璀燦。沿屋頂四周插鎦金雕刻的金幢,裝飾在平直的檐口上,它不僅有豐富屋頂建築群的天際線,而且也有十分濃艷的色彩,在陽光下,那閃閃的金光與湛藍的天幕相對襯。

西藏建築,彩色的佛殿、靈塔殿、宮殿,那大塊大塊的紅色、白色、黃色牆面,其上面點綴著黑色窗套,紫色「卞白」,金黃色琉璃,金紅青綠的梁枋彩畫,寶藍圖案鑲邊的白色帷幔以及各種鎦金裝飾部件,交織成一個絢爛的、全色譜的色彩構圖,表現出一種粗獷而華麗的色彩美。

西藏建築,山地的寺廟建築群,再加上環列在它們周圍的民居建築連續成片的白色牆面的配襯、對比,其所呈現的總體效果猶如一曲色彩的交響音樂,給予人以美的享受。

4.渾宏的佛教性格,神秘的佛教底蘊

西藏建築,在其建築造型上,以建築形象塑造佛教性格,突出表現統治層的神佛權威。過去的西藏,人的權威與神的權威合二為一,建築藝術突出神佛極為廣泛,塑造佛教性格的西藏建築是輝煌而渾宏。

西藏建築,在空間處理上,突出中央部位的「虛」,對比於左右兩側的「實」。這是西藏建築的立面處理的典型模式,也是石木混合結構原則的美學外觀。宮殿、寺廟、衙署普遍運用這種美學原則進行建築。

西藏建築,多為山地建築群,其格魯派寺廟多依陡坡而建,或踞山巔,或靠山壁,都能夠與山勢嵌合而渾然一體,紅色牆面、裝飾華麗的靈塔殿、佛殿、大經堂往往居於建築群的最高的核心部位,由周圍的環列白色牆面的民居加以烘托,那一層層平行穿錯的「卞自」和一重重台階狀的平屋頂構成甚為壯觀的韻律,遠遠望去,建築群呈現出宏觀的佛教性格。

布達拉宮的全部個體建築連成一片,覆蓋山崗、其組合環規則,亦非對稱,匠師們著眼於總體的藝術效果,運用色彩、體量、裝飾協調統一,來獲得一個雄渾的整體藝術效果。其立面以紅色的紅宮居於中、高位置,以白色的白宮從兩則及下部加以烘托;其上部靈殿對稱莊嚴,當中連續五層的大凸窗,屋頂裝飾璀燦華麗,那鎦金的裝飾部件,色彩由素而艷的漸變的韻律,構成一個既挺拔又穩重、具有向上的動態感;以朝拜者虔誠的仰視效果而成功在布達拉宮總體形象上塑造一個完美的佛教建築性格,以神佛的隱秘感而威懾群倫,震懾人心。

5.佛像藝術、壁畫藝術、工藝美術藝術薈萃

西藏建築,其佛像藝術十分卓著,宮殿與寺廟到處供奉著佛像,有一二十米高的銅胎鎦金大佛,也有幾厘米高的小金佛,佛態形象多修長、細腰,受印度、尼泊爾佛像藝術影響較深,其中,千姿百態的度母像更顯神靈與生動。

布達拉宮西大殿上層是壁畫廊,壁畫記述布達拉宮建造的歷史,以及五世達賴喇嘛的宗教活動和漢藏人民的友好往來、交流民族文化的一些故事。這些壁畫,不僅能了解西藏的藝術與文化,而且也能了解西藏的民俗與歷史,是西藏的豐富藝術珍寶。在西藏壁畫藝術方面,其藝術手法主要運用色彩鮮艷的連環畫形式,用其山水、樹木、雲彩相隔,組織在大塊壁畫中,大多採用單線平塗,很少用暈,具有很好的裝飾效果。

西藏建築,其工藝美術也十分突出,宮內殿堂內吊頂一般用內地運去的緙絲綉或皇帝賞賜的龍袍。懸掛的幔帳與唐卡、佛台的雕飾以及大量的銀器供品,壇城模型、室內傢具陳設和來自新疆或西藏本地的地毯等,也都是近幾個世紀以來工藝美術的精品,尤其是用大量金銀珠寶建築起來的八個達賴喇嘛靈塔更是西藏工藝美術的一支奇葩。

6.別緻的木構「梁架」、「柱式」,構築獨特的西藏建築體系

西藏建築,使用木構「梁架」、「柱式」的結構方式美化建築,裝飾其建築物的外檐與內檐。最富於藝術表現力的是粱架與柱式,眾所周知的是:「希臘柱式」、「羅馬柱式」,中國漢族建築的木架、柱、斗拱加以彩繪藝術,伊斯蘭建築的拱券磚石結構結合各種幾何裝飾紋樣而發展成型是為伊斯蘭柱式等等,這些梁架與柱式的各種構件之間一般都有較明確的比例,權衡幾何構圖的關係,它們廣泛運用於建築內外檐裝飾,而成為獨特物西藏建築體系。

西藏建築體系,有其獨具一格的梁架與柱式結構,其特點是把密肋木架樑柱結構加以藝術美化,木柱斷面一般為方形,講究地做成八角、十二角、十六角棱形,柱身明顯地收分成下大上小,如在外檐主要柱廊上,其比例更是粗壯穩重,與建築物的外輪廓形象十分諧調,木柱安放在方形石基礎上,端部的束腰之上為斗狀的柱頭,柱頭承托的替木吸收了清宮式建築的雀替線腳而稍加變化,其上支撐大梁,大梁之上利用若干層墊板的露明部分作成梟混線腳逐層疊澀挑出,密肋小梁的露明梁頭亦作為裝飾部件,這個柱式的線腳形似大梁、替木,柱基仍保留古印度的石造建築的特色比例,更能顯示木構摹擬石構的演變痕迹,柱式的通體滿繪彩畫,滿布雕飾。

西藏建築,別緻的木構「梁架」、「柱式」泛運用在宮殿、寺廟建築的內外,凡是樑柱排架露明的部位,其人口、迴廊、廊屋、轉經廊等均作梁架柱式結構,這是西藏建築吸收漢族和印度建築特色加以融揉的藝術成果,可以視為藏、漢、梵文化與建築藝術的凝聚。

二、西藏建築的種類與形式

西藏建築以其獨特的內容與形式來滿足藏族以佛教為主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西藏建築,分寺廟、宮殿、衙署、住宅。

1.寺廟建築

藏族人民篤信佛教,大部分家庭都有子弟出家為僧。宗教信仰高於一切,寺廟當然也就具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寺廟建築,是西藏藏民的宗教活動場所,占其生活的重要地位。拉薩的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日喀則的扎布侖布寺和江孜的白居寺等,都是西藏的著名寺廟。西藏建築,其寺廟建築不僅規模大、數量多,而且還集中了建築技術和藝術的精華,為西藏建築的珍貴瑰寶。其寺廟也分派系,以格魯派為著稱,也俗稱黃教。其寺廟通常是以幾個「扎倉」、佛殿、靈塔殿、拉章、印經院、康參(喇嘛住宅)等組成的建築群體。

桑耶寺

寺廟的總平面布置都因地制宜,一般均沿地形布置,較大規模的寺廟更是在山頂往下依山布置,錯落排列。在平地建造的寺廟多按中軸線對稱布置,在藏族建築方形平面的基礎上,採用漢式建築的屋頂式樣,創造漢藏相結合的建築形式,採用密肋樑柱結構形式建造了多層樓房,有的高達9層。在巨大的方形殿堂中央或盡端將柱子抬高,開高側窗採光及通風成為經堂。寺廟建築藝術其平面採用象徵手法,有象徵極樂世界的曼恭羅形式,如桑鳶寺,其殿門含有欲界、色界、無色界與五智。在色彩上運用更為大膽,同一殿內的柱頭、藻井,在不同的方位採用黃、白、紅、藍四種顏色,象徵著金、銀、銅、琉璃組成的觀音世界。寺廟建築,喇嘛教的寺廟必須「佛、法、僧」三寶俱全。寺廟兼有高等學府和研究院的職能,除佛教學種、還有研習佛教的顯、密各宗的教義,還有天文、歷算、醫藥等學科.通過逐級考試而取得學位。寺內建築並有多功能的部位組合,分為札倉、措欽、佛殿、靈塔殿、拉章、康參、佛塔、展佛台、小靈塔等若干類。

扎倉相當於學院,在較大的寺廟中設有三四個扎倉,每一個扎倉均為一幢獨立的建築物,扎倉建築的廊院、經堂、佛堂在外觀上構成由低而高逐層疊起的形象,內部則形成一個由開朗到幽邃的漸進的空間序列。

色拉寺

「措欽」即大經堂,是寺內的全體或大部分喇嘛集中誦經、集會的殿堂,一般體量都比較大,沿外牆作成夾牆形式的轉經道,供信徒們圍繞經堂轉經之用。有些寺廟並不單獨建置錯欽,而是利用某一札倉的經堂兼作措欽大殿。

「佛殿」是供奉佛像的獨立殿堂,平面略成方形,一般高兩層,個別有高達四五層,其增加承載力作法以便承托巨型佛像,周圍是大門、同牆、嘛呢軲轆廊等。

「靈塔殿」是供奉靈塔的專用殿堂,靈塔以金銀製作,珍珠寶石鑲嵌,工藝極精緻,塔內藏寺廟的歷代法台、活佛的骨灰。

「拉章」是寺廟最高活佛的公館,活佛藏語叫做「珠古」,通過「靈通轉世」而成為一個地區的宗教領袖,本身又是領主,生活十分優裕,公館當然也很考究,包括專用經堂、辦公室、客廳、起居用房以及各種輔助用房,自成一個獨立院落。

「康參」是寺中為數眾多的一般僧人的集體宿舍,他們大多都出身於貧苦農民,生活非較清苦,康參建築質量簡樸,但數量卻佔全建築物的三分之二以上,按僧人來自的不同地區而劃分為許多大院落,以便寺廟布施供應與管理。

「佛塔」也稱靈塔,又俗稱喇嘛塔,型塔仿自印度的窣堵坡,大型的佛塔單獨建置在露天場地上作為宗教的紀念物,常見的是若干小型佛塔成群組合建置,例如以八個一列像征佛祖生前的八件功德,沿著主要道路的兩側或一側連續排列猶如儀杖的則是用作為寺廟的建築小品。

「展佛台」是宗教節日懸掛長寬幾十米的巨型唐卡的地方,一般單獨設置在寺廟的最高處,也有的利用主殿堂正面的高台,或者利用山坡上開鑿出來的陡峭岩面。

靈塔也是藏傳佛教所獨有的寺廟建築,靈塔種類很多,形狀各異,從塔的性質可分佛塔、殊勝塔、肉身靈塔和舍利骨灰塔。從靈塔的建築材料可分泥塔、石雕塔、玉塔、銀塔、金塔等。從排列上又分一字塔、群塔等。

靈塔,整個建築以西藏古代宗教建築風格為主,吸收唐、清建築藝術特色和整個佛教靈塔的建築形式,其內部依照佛教密宗建成。殿頂端覆蓋著具有濃郁民族宗教特色的金頂,金光閃閃,雄偉壯麗。靈塔塔身一般由花崗岩砌築,塔體多為黃金包裹,靈塔四面均鑲嵌寶石袋,塔頂上有金箔以及鑽石、瑪瑙、松耳石、珊瑚、翡翠、琥珀等貼面鑲嵌,築成一個光彩熠熠、富麗堂皇的美妙佛界。

靈塔是西藏寺廟建築為紀念佛祖、供奉活佛靈骨的紀念建築物,藏族稱為「覺丹」起源於原始的「卻特雅」即對土石堆的崇拜。以後隨著佛教文化的交流,受尼泊爾「奇白」的影響,形成人們現在所熟悉的藏式佛塔。塔體用石塊砌築,也有用金屬製作,靈塔均由塔座、塔瓶、塔頂、傘蓋、寶頂所構成。

目前保存完好的靈塔有江孜白居寺的萬佛塔,塔高5層,4面12角,塔心土築,四周共108室和76間龕室,這些龕室內均有佛像和壁畫。據說佛像有10萬尊,因此被著稱為「十萬佛塔」。塔身粉白,門飾、檐口、斗拱、彩繪以紅、黃、藍、綠諸原色塗飾。在方形塔身與園錐形十三層之間周圍用仰蓮過渡,塔頂傘蓋,寶頂鎦金,在藍天陽光襯托下一片燦爛奪目。

江孜白居寺萬佛塔

靈塔也是供奉寺院歷代主持活佛或法師屍骨的地方,幾個著名的大寺廟都建有幾個靈塔。

十世班禪靈塔,靈塔祀殿的建築風格與五至九世班禪合葬的靈塔祀毆極其相似,除以藏傳佛教傳統建寺形式為主外,還融入了內地傳統宮殿建築的一些特徵。靈塔祀殿總建面積1933m2,祀殿高33.17m,牆體厚達1m。其他諸如雕刻飾品、藏畫,以及牆面、門窗均採用傳統工藝,金頂、飛檐則保留了唐、清時代的建築風格。

十世班禪靈塔是後藏地區歷史上第一座金質靈塔。靈塔採用了長頸、圓瓶肚、方底座的「歐久」形狀,這種塔形美觀莊嚴、富貴華麗,因而成為許多著名活佛圓寂後塔葬的模式。十世班禪靈塔,塔高11.52m。「歐久」形狀靈塔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時期的一個高僧早年參照印度佛塔樣式設計的。靈塔塔體全部用黃金包裹,塔瓶又分底、中、上三層裝藏。

縱觀藏傳佛教靈塔,每一座都是藏傳佛教經典藝術的傳承之作,都是一座無價的歷史文物珍寶。

規模較大的寺廟除以上幾類建築物外,尚有印經院和辯經場的設置,前者是刊刻、印刷佛經的大型作坊,後者作為僧人在戶外集會、辯論佛經奧義的場地,成行成列地栽植柏樹、榆樹,輔以紅、白花色的桃樹,山丁子等,於大片綠蔭中呈現繽紛的色彩,相當於寺廟的園林。

寺廟建築的典型

大昭寺

大昭寺位於拉薩老城區的中心,已有1350餘年的歷史,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藏族佛教建築。正門入口處有三根石柱,其中一根石上用漢藏兩種文字刻著公元823年簽訂的唐蕃會盟書。進入正門,沿順時針方向是一寬闊的露天庭院,這裡最早是規模盛大的拉薩祈願大法會的場所。前行便是大昭寺的主體,著名的「覺康」佛殿。佛堂呈密閉式院落,中央大經堂是大昭寺僧人誦經修法的場所,圍繞佛殿的是庭院式轉經迴廊,庭院四周的柱廊壁與轉經迴廊廊壁上的壁畫,因滿繪千佛佛像被稱為「千佛廊」。據說沿千佛廊繞「覺康」佛殿的一圈為圓滿。矗立的大昭寺,金壁輝煌的宮頂,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壯觀。這座寺院凝聚著藏族漢族、尼泊爾能工巧匠的卓越才華,被藏傳佛教和藏傳文化的博大精深強烈感染著。

後藏扎什倫布寺

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地處日喀則市西面的尼瑪山南坡,始建於1447年,佔地約18.5hm2。走入寺院,抬頭即可看到山坡上的寺院建築。寺院中心為殿堂區,建有措欽大殿、拉康、班禪拉章、強巴殿、展佛台等。寺中最為著名的佛殿是強巴佛殿,供奉著世界上最大的銅佛--強巴佛,強巴佛即彌勒佛。據說建築該殿耗時兩年,僅黃金就用了八千多兩。佛殿高30m,分為蓮花殿、腰部殿、胸部殿、西部殿和冠部殿五層,每層頂角各卧雄獅一尊。強巴佛坐在殿內3.8m高的蓮花基座上,佛高226.2m,耳長達2.8m,僅眉宇間鑲飾的大小鑽石就有32顆,珍貴裝飾品更是難計其數,所披袈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

從扎什倫布寺出來,在距160km以外的薩迦縣有薩迦寺。薩迦,藏語意為「灰白色的土地」,因寺院所在地附近山上一片風化石呈灰白色而得名。薩迦寺最獨特的標誌就是寺院牆被縱向塗有紅、白、灰三色相間的色帶,紅色象徵文殊,白色象徵觀音,灰色是金剛寺菩薩,三色成花,因而薩迦教派也被俗稱為「花教」。整座寺院的形式猶如城堡,呈正方形,四面環有石砌護城河及兩道牆,四角築有角樓,中間建有碉堡,寺院由大經堂、靈塔殿組成,是大型的藏式內院式建築,建築內部梁架均為藏式傳統的縱架和樑柱結構,殿堂以木柱頂梁建築為主,有柱40根,柱高10m。整個寺院只有東西有門出入。薩迦寺「第二敦煌」的美稱,殿風藏有藏、蒙、印、漢文抄寫的經書及各種書籍數萬冊。

西藏格魯派三大寺,即為甘丹寺、色拉地、哲蚌寺,在拉薩市東六十里達孜縣境內拉薩河南岸汪古日山上。規模宏大。色拉寺:在拉薩東北郊。建築宏偉華麗,雕塑精細,壁畫優美。色拉寺的主要建築為一座大殿--措欽大殿,三個扎倉(經學院),其餘為大片僧人住宅,起名為康村。措欽大殿,也是大的集會殿,平面呈方形,外牆石砌,內柱101根,高兩層,殿前有門廊五間。哲蚌寺,在拉薩西郊更丕烏孜山下,寺廟殿宇宏大,曾有僧侶近萬人。保存著大量藏族古代歷史文獻和經籍。這些建築類似布達拉宮式的建築,依山而上,層次分明,寺內儘是各類菩薩、佛像以及壁畫、珠寶。正由於拉薩古寺林立,這座城市才充滿著濃郁的宗教氣氛。哲蚌寺建築群面向南方,前臨青藏公路,後依山岩,佔地25hm2,寺內建築多為藏式,平屋頂,深紅色檉柳女兒牆,粉白的石牆,密密層層沿山坡排列,氣勢壯觀。寺以措欽大殿為中心,周圍幢幢聳立著經學院(扎倉)、僧舍(康村)和二世至五世達賴喇嘛居住的宮殿(甘丹頗章)。

2.宮殿建築

西藏的宮殿建築,主要是達賴、班禪處理政務的地方,分為平常駐錫的常宮和夏天避暑的行宮兩類,前者相當北京皇宮的大內,後者類似北京近郊的皇家園林。宮殿與寺廟的佛殿、靈塔殿同屬於最高的等級,外檐的裝飾裝修也大體相同,只是宮殿的牆麵粉刷不用紅色,而代之以黃色和白色。

班禪的常宮設在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內,行宮是郊外的兩座園林,藏語叫做「林卡」,有德謙林卡、功德林卡;達賴的常宮即拉薩的布達拉宮,行宮即西郊的羅布林卡。

布達拉宮由三部分組成,建在紅山上的白宮與紅宮,建在紅山南麓的方城。白宮的牆面為白色粉刷,東半部以達賴居住的寢宮為主體,西半部是宮廷寺廟的札倉與康參,紅宮的牆面為紅色粉刷,包括靈殿塔、佛殿和經堂,方城三面圍以城牆,各開一門,城內建有噶廈,即藏政府的辦事機構、監獄、印刷所、兵營、馬廄以及各種輔助和供應用房,相當於外朝的性質。

德陽夏

西藏的宮殿建築的代表為布達拉宮,這座高117m的13層古代藏式宮殿,以其極高的歷史價值和曠世寶藏聞名於世,是藏族建築藝術與文化繁榮的象徵。布達拉宮始建於公元7世紀初松贊干布時期。「布達拉」為觀音勝地「普陀洛迦」的梵語譯音。布達拉宮東西長420m,南北寬300m,高117m,其中央主體建築為9層,下面4層為石砌的地壟牆,上面5層以上才建有經堂、佛殿、靈塔殿等。屋頂大多為藏式平屋頂,其中有6個殿頂為漢式歇山頂,鋪鎦金銅瓦,金壁輝煌,極為壯麗。因為這部分建築外牆塗紅色被稱為紅宮。與紅宮東側相連的較矮的平頂宮殿共7層,是達賴喇嘛政務和居住用的宮殿,以及達賴喇嘛的經師和攝政的生活、辦公用房,待從人員住房以及倉庫等。因外牆塗以白色被稱為白宮。

布達拉宮規模浩大,房屋近萬間,有宮殿、靈塔、佛殿、經堂、僧舍、平台、庭院等。整個宮殿富麗堂煌,五座宮殿全部覆蓋金燦的鎦金瓦,群樓高聳,氣勢雄偉,屋頂瀰漫濃重的佛教氣氛。

沿布達拉宮寬大的石階,遠遠望見彭措多朗大門和用整棵樹榦做的門閂。進了大門,通過一條窄窄的廊道,進入一個大的廣場,藏語稱「德陽夏」,意即東歡樂廣場。從德陽夏攀上陡峭的木梯,進入了有著歷代達賴的寢宮、噶廈政府辦公用房、集會大殿等的白宮。東大殿滿是壁畫、色彩斑斕。出東大殿,上白宮頂層的東、西日光殿,進入達賴的寢宮。從白宮往西是布達拉宮的紅宮,紅宮總高九層,下面四層為結構層地壟牆,屋頂為藏式平頂,有七座宮殿為漢式屋頂,覆以鎦金銅板瓦。紅宮存放著五世達賴、七世到十三世達賴的靈塔。行走在布達拉宮內的集會大殿、法王洞、超凡佛殿、殊勝三地殿等殿堂,會讓你感受到一種宗教的震撼力,滿眼的歷史文物和藝術精品、古玩珠寶,各具特色,令人目不暇接,紅宮東側為白宮,外牆塗白色,平面是西邊略大於東邊的梯形,有內天井,多做藏式平頂。

站在布達拉宮頂可以俯瞰拉薩全貌,聽到宮裡傳出的陣陣誦經聲,看著遠處飄揚著的經幡,給人一種忘卻世俗的感覺。

布達拉宮包括山上的宮堡群、山前的方城和山後的龍王潭花園三部分,共佔地40餘公頃。宮堡群在山的南坡,用塊石依山就勢而建。

布達拉宮的建造,集中了藏族匠師的智慧和才華,反映了藏族建築的特點和成就,宮殿沿山坡用石塊建造,下部數十米實牆猶如紮根于山岩之中,建築隨山就勢錯落布置,與山丘渾然一體,利用山勢增加建築的體量;同時又突出上山蹬道的長度,烘托出建築的高聳、雄偉感。塊石牆牆身側腳顯著,結合山形增加了整座建築的穩定感。大片白色石牆上的黑色梯形窗套,短小的出檐,檐部用檉柳根作成的深紅色女兒牆,在藍天的襯托下,色彩對比強烈。門廳、佛殿、經堂、日光殿等的室內梁架、柱頭、欄杆都飾滿雕刻和彩畫。

在紅宮的兩側,是供奉第13世達賴喇嘛屍體的靈塔殿,殿頂作漢式金瓦歇山頂,因此,在布達拉宮共有7個金頂,在紅、白宮的兩翼,東面為僧官學校,西面為僧房,較主體建築低矮,山後建築達賴喇嘛家院,山前白宮下為曬佛台,台下建有護法神殿。在布達拉宮南面是一座東西長300m、南北約300m的方城,藏族稱「雪」。東、西、南三面圍牆各開一個大門,南北東西兩角置碉樓。城內有行政建築及住宅等,都是為布達拉宮服務的建築,由於風水的緣故,城內無一條正直的道路,城門也不能直接朝外。而是在門中央隔有一堵厚牆,人馬從兩側進城。

布達拉宮的道路系統井然有序。在南面山坡有5m寬的蹬道直通中央展佛台東側太平台,從這裡起分東西兩路進入白宮和紅宮,西面進宮門後進入紅宮,出廣場西門與僧房相通,是朝佛的路線。平檯面蹬道,經過曲折的通道到東歡樂廣場,從廣場西的扶梯進入白宮,從西端山腳通往僧房,北面馬道通往農院和龍王潭花園。

羅布林卡

行宮西郊羅布林卡,佔地三十餘公頃,園內大面積叢植和列植各種觀賞樹木,間以如茵的草地和花卉點綴,建築物相對集中為三大群組,相當於三處「園中之園」,每一處都以宮和苑相結合成為具有微小的小朝廷的格局,達賴每到夏季即移居羅布林卡處理政務,接見僧俗官員,舉行法會,這裡即成為與布達拉宮相聯繫著的另一政治中心。

3.衙署建築

衙署作為一個建築類型,它的選址和形象的特點,最集中地表現在西藏各地的「宗」政府建築上面,可以說,宗政府是西藏衙署建築的典型樣式。

「宗」相當於縣一級的行政機構,達賴的噶廈轄有111個宗。而斑禪的堪布廳所轄的5個宗的宗政府,除個別的外,一般都建在險峻的山崗上,建築群居高臨下,雄踞山巔,是一個易守難攻的軍事據點,山下散布著的老百姓的居住聚落,與山上的宗政府遙相對比,前者顯示的政治威懾力量十分明顯,這個建築類型不僅具有軍事設防和威懾人民的功能,它給予人們的心理上的威懾作用也正是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在這類建築上的反映。

建築群的布置呈堡塞的形式,有宗本(縣長)公署、法庭、監獄、兵營、倉庫,還有佛殿和經堂,道路通達山下,沿路設置關卡,另有秘密暗道直通山下水源,以保證被圍困時的飲水供應。一些較大的宗政府,像日喀則宗、江孜宗,其宗政府的建築十分壯觀,布達拉宮是西藏地方政府的所在地,建築也具有宗政府的形象與特點,而且比所有的宗政府更為壯觀。

4.住宅建築

西藏曾長期處於政教合一的奴奴制社會,民間的兩極分化十分突出,廣大農奴和貧苦農民的住處簡陋湫隘、人畜共居,不成其為住宅的格局,僅足遮風蔽雨而已。作為一個建築類型,具備一定規模質量的住宅,只能屬於三大領主和富裕階層所有,由於主人的身份、官品、社會地位不同,住宅建築也存在著明顯的尊卑的等級差異,使用什麼樣的裝飾裝修都有一定規定。過去最高等級的住宅,當然是達賴和班禪的住宅,其次是大活佛的拉章,這些官員的邸宅都十分氣派,規模較大,布局嚴謹,主樓高三四層.底層為雜務用房,二層以上為主人全家的起居用房,經堂設在二層中央顯眼的位置,主樓的南層用來由廊圍成一個寬敞的庭院。一般的官員和莊園主的邸宅沒有廊屋。

西藏中部日喀則、拉薩、山南一帶的民居建築:大都是土木結構或石木結構的二層樓,一般為平屋頂,也有部分做坡屋頂的,其立面主要色調多以紅白相間,牆一般用白磚牆,門窗多用紅色調,一般都採用挑出雨蓬,其挑出雨蓬部分多做華麗奪目的裝飾。窗上多挂彩色窗帷,有紅、黃、藍、白交映,屋檐多為飛檐,塗鮮艷的油彩,極富藏民族情調。拉薩市的八角街周圍全是清一色的藏式民居民俗建築,富有濃郁藏族生活氣息與藏俗民族建築特色的購物街區。一幢挨一幢的藏式樓房,一間挨一間的藏族建築風格的小店、小貨攤,以及附近一群群的藏式民居,給你留下西藏建築風格的特有印象。

一般的住宅建築,大門是裝飾的重點,外牆的門、窗上均挑出小檐,檐下懸掛紅、藍、白三色條形布幔,周圍飾黑色窗套,屋頂女兒牆飾以腳線,轉角部位稍稍凸起,插五色布條做成的「幡」,迎風招展,五色按佛經的說法分別象徵著地、水、火、天、雲,這就是藏族住宅最普遍、最簡單,但卻是非常醒目的裝飾。

而高檔次的藏族住宅,其居室內部、門窗和露明粱柱均施以青綠彩畫,天花懸掛隔塵的布幔華蓋,兼作坐具和卧具的褥墊均用錦緞和緙絲製作,沿牆擺設著雕繪繁密的藏式木櫃,牆上掛錦緞托裱的唐卡,地上鋪滿各種彩色圖案的藏式地氈,整個室內空間很少有空白無飾的地方。

西藏拉薩由於日照多,紫外線強,素有「日光城」之稱。西藏大部分地方空氣乾燥,年降水量少,居住在這些地方的藏族人民的衣、食、住比較簡單樸素。冬季不採暖,多以牛糞為主要燃料。民居多為外廊式二三層樓房,建築寬度為4、6、8、10m,一般為院落式的民居結構為2m×2m正方形柱網組成縱向框架承重體系。木樑柱、毛石或土坯外承重牆,粘土平屋頂,凈高2.2m。藏族住宅的室內空間是一種小尺度,十分經濟的空間,方室內空間處理嚴謹,舒展而協調,形成一種濃厚的居住氣氛。西藏地處高寒而又缺乏燃料,4m2正方形的平面形式,在爭取以日照採暖也發揮了作用,室內陽光融融,是藏族人民得天獨厚的。由於藏式方室空間比較矮小,在藏族家庭中,漸漸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尺度,少而精、多功能的藏式傢具,主要有三大件,一是卡墊床,卡墊是藏族人民的一種經濟適用的軟坐墊,其內填充青稞秸和獐子毛,白天將卡墊摺疊起來是軟坐椅,夜間將卡墊椅展開可安設臨時床位;二是藏式小方桌,專供飲食、書寫、存放餐具等用,多布置在靠窗的卡墊床前,為居室的活動中心,是藏族家必備的傢具之一;三是藏櫃,專供存放衣物,並有分隔室內空間的作用。藏櫃與小方桌的製作工藝頗為精巧,漆飾也十分講究。

三、西藏建築的幾種類型

西藏建築使用的材料為石材、木材、土坯、阿嘎土、黃土、紅土、白土,用這樣一些原始的天然材料能夠建八九層的樓房,足見藏族工匠在石作、木作、土作方面所達到的相當高的技術水平。在裝飾方面,鎦金、琉璃、彩畫主要受漢族的影響,壁畫則借鑒於印度、尼泊爾,經藏族人的融洽、創新,形成了濃郁的本民族特點,都有一套成熟的技術。碉房建築是石牆或土坯牆與木樑柱的混合結構,外牆和內牆承重,全部用塊石砌築或全部用土坯砌築,也有二者混用的。砌牆的石材選擇較方整的毛石.以阿嘎土作灰漿,不色縫,混水牆抹白土、紅土或黃土。西藏地表層很薄,牆根直接砌在基石上,一般不做基礎處理。碉房建築的平面一般呈方形或接近方形,不論規模大小,一般其形式分為以下四類。

1.實體式:最簡單的形式,各房間的採光全部依靠外牆開窗,小型的住宅、宮殿、經堂、佛殿均採取這種形式。

2.天井式:房間比較多,則做內天井,以解決採光與通風,很像我國江南民居。天井也有設在第二層的,宮殿和邸宅多半採取這種做法。前者的首層設大空間的經堂,二層以上是小空間的起居用房,圍繞整個天井。後者的首層用作倉庫和雜務房間,二層以上為居室和經堂。

3.都綱式:寺廟的大經堂和佛殿需要高大寬敞的內部空間,周圍作夾層,中央通高二層或若干層利用屋頂的天窗採光。有的經堂沿著外牆的四邊設置小佛堂。

4.廊院式:在建築物前面建一圈廊子,圍合成庭院,採取這種形式多半為等級較高、較講究的建築物,如扎倉、宮殿、邸宅等。

四、西藏建築的演化過程

西藏建築有其自己民族的特點,它是在發展中不斷完善成熟而成為自己的一個完整的西藏建築體系。

大約在公元9世紀,也就是西藏吐蕃王朝的後期,藏族文化的發展已逐漸進入成熟階段,其建築、宗教、哲學、天文、歷算、醫學、文學也在發展,這樣西藏建築也在演化,以持續穩定的發展過程,以廣闊的分布,以多種的建築類型,以獨特的建築風格,以完備的建築技術而形成一個西藏建築體系。

像希臘、羅馬、印度、伊斯蘭、中國都有自已的獨特建築體系,這些建築體系也代表著人類不同地區建築文化的精華,也是一個時代的人類文明標誌。

林芝碉樓

西藏境內各部由於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不同,建築的形式也並不完全一樣,雅魯藏布江中下游一帶土地肥沃,出產石材和木材,盛產石、木混合結構的「碉房」建築。阿里、藏北草原牧民逐水草而居,普遍使用「帳房」建築。藏東的康巴林區,常見純木構的「干棟」建築。這三種建築形式之中,碉房建築流布最廣,是歷來藏族建築活動的主流,因而也是藏族建築的代表形式。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昌都的卡若村發掘出來的四五千年前約當新石器時期的先民聚落遺址中,就有碉房建築的原始雛型。

大約在公元2世紀,雅魯藏布江中游的「雅龍河谷」一帶出現藏民的奴隸制小邦國,邦國首領叫做「贊普」,他們經營農業牧業,信奉一種原始自然宗教-本教,還能夠修造相當規模的房屋建築。山南地區乃東縣的雄踞山巔的石砌碉房「雍布拉康」據說就是當年贊普居住的宮殿遺址4世紀初,佛教從印度傳人,但勢力微弱,到7世紀初時,贊普松贊干布完成了統一西藏高原的大業,建立吐蕃王朝,公元633年遷都拉薩,發展農牧業生產,創立文字,制定各種律令制度以鞏固奴隸制政權。松贊干布雄才大略,對內銳意改革,對外敦睦鄰邦,積極吸收印度和唐朝的先進文化,先後迎娶尼泊爾的王室女赤尊公主和唐朝的宗室女文成公主為妃,隨著兩位公主人藏,帶來了印度和中國漢地的佛教經典、佛像、農業生產技術和各種工藝,也包含建築工藝,佛教壓倒了本教而在西藏興盛起來,在文成公主的主持下建成拉薩的大昭寺和小昭寺,紅山上建造宮殿上千間,這就是布達拉宮的前身。規模巨大的西藏建築建設,為西藏建築自成體系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西藏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

公元755年,虔誠的佛教徒贊普赤松德贊當政,大力扶持佛教,派專使從印度迎請密宗大師蓮花生入藏傳法,在吐蕃境內各地大量興建佛寺,其中,著名的桑耶寺建成時赤松德贊親率百官參加佛像開光典禮。

佛寺的大量興建帶動了碉房式建築的廣泛應用,建築技術和藝術也在傳統的基礎上廣泛吸取中原和印度的因素,得以在更高的水平上向前發展。由於格魯派寺廟在西藏各地的興建,又重修了毀於火災的布達拉宮。明清兩代是藏族建築發展的全盛時期,西藏境內寺廟林立,許多著名的黃教寺廟如拉薩的三大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日喀則的扎什侖布寺,江孜的白居寺、昌都寺在這個時期全部建成。

藏旅建築在全盛時期的分布區域除西藏境內各部外,還包括青海北部、甘肅南部、四川東部、雲南北部的一些藏民聚居區,這些聚居區的建築雖然保持著藏族的傳統形式,但也明顯融揉了漢族或其他民族建築的痕迹。藏族的寺廟建築甚至得以憑籍政治力量而傳播內地,這種情況在清代初期尤為顯著。

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廟

清康熙年間,沙俄殖民主義勢力向東擴張,游牧部落在伊犁勾結沙俄叛亂,清廷為維護國家統一,對叛亂採取鎮壓,另一方面強調實施民族團結,採取以安撫、懷柔為主的策略,此後的雍正、乾隆也維護了這個策略。乾隆在位六十年間,不僅在藏、蒙地區大力扶持藏傳佛教,而且在內地五台山、北京承德建了許多藏族寺廟,吸引了全國各地信徒不遠千里來朝拜。如承德「外八廟」即八所大型藏傳佛教寺廟,其中的普陀宗乘廟、須彌福壽廟、普寧寺分別仿照西藏的布達拉宮、扎什倫布寺、桑耶寺的樣式建成。其規模之壯麗、設計之精緻實為內地藏傳佛教寺廟之冠,更可貴之處在於把漢、藏建築藝術完美地融洽為一體,創造出來的嶄新形象堪稱古典建築中凝聚民族文化交流的典範作品。

五、西藏建築的綜述

西藏建築,體現出佛教的崇高意念,以及神的意識形態的審美觀。它也是一個神佛理念的折射,外加以高原地區特有的如詩如畫的自然環境美,整個寺廟建築以其神秘的直入雲天的藝術意境而突出了對神的權威和無尚的尊崇,以穩重的建築輪廓和壯麗雄偉的藝術造型、以輝煌的裝飾裝修和醒目的藝術情趣、以強烈對比的建築色彩和渾宏的佛教性格、以超群的工藝美術藝術和別緻的木構樑柱而構築獨特的西藏建築體系。

西藏建築特點是宮殿與寺廟建築中屋頂多為藏式屋頂與漢式宮殿屋項相結合。其寺院較多,而其中大經堂的佛堂建築較突出,建築佔地面積較大:僧人一般大多散居在宮殿與寺廟的圍房中,說它們是宮殿與寺廟的一部分倒有些牽強,但它們確是宮殿與寺廟不可分隔的。它另外一大特點圍山而建,錯落有致地層層聳立於山岩上,構成一個整體西藏佛廟建築威嚴雄偉神秘的建築景觀。

西藏建築,襯著西藏那瓦藍的天,瓦藍的屋字,藍月下,寺廟的飛檐、風鈴會在風中碎響,大經堂和經房會傳出鼓號聲和誦經聲,正成一曲古老、低沉、神秘而悠揚的交響曲,給整個西藏佛廟建築增加了神秘的佛教氣氛。

西藏建築,寺院與佛廟離佛境天堂最近,那一望無際的朦朧,正與雪域高原蜃氣溶在一體,那神山聖水的西藏廟宇與寺院,那遙遠的不可觸摸的幸福,正飄著神佛祥雲的靈氣。

西藏寺院與佛廟裡,一群念誦經文的僧人,那旁邊浮現神和四個菩提,總是用虔誠的眼睛釋放出一支夢幻曲。那麼多佛像,正在構築一個崇高的精神聖境,打造出一個時光交錯的迷奇佛光。

西藏佛教建築,是一種文化形態,更是藏文化的一種重要組成部分,它豐富著藏民族文化的內涵,建築藝術雕刻與繪畫的精湛,那宮頂覆蓋鎦金瓦。立面造型宏偉華麗,素有聖光璀燦之譽,這是西藏民俗文化的凝塑,更有其佛教建築的特殊風韻,為藏族人民所敬仰,成為藏民族建築的瑰寶。

蓋湘濤:中國吉林國際工程設計院院長、高級工程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梵林國際 的精彩文章:

梵林文化-藏傳佛教浮屠之美

TAG:梵林國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