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甘做革命的鋪路石

甘做革命的鋪路石

訪成都第十五離職幹部休養所離休幹部狄瑞山

本報記者 周慶 李超 李佩亭

人物小傳

狄瑞山,河北省河間市人,1926年10月出生,1943年3月入伍,1947年秋入黨,1981年8月離休。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等。

狄老回憶起往事眼眶濕潤

四月的錦城,草長鶯飛,萬物吐新。踏著明媚的春光記者一行來到成都第十五離職幹部休養所,在所政委張煜的辦公室我們見到了狄老,耄耋之年的他精神矍鑠。17歲時入伍擔任交通員,離休前任雅安軍分區副司令員,38載豐富的戰鬥經歷讓他的一舉一動無不透露出一種異於普通人的特殊氣質。將畢生都奉獻給了革命事業的他,面對記者的稱讚很是低調,不願過多談及自己的經歷,「當兵的嘛,大家都一樣,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戰士。」記者看到,鋪滿桌面的各種證章里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抗美援朝等證章十餘種。雖然狄老不願提及當年自己的光輝事迹,但眾多的功章、勳章和紀念章卻默默述說著當年那段激情燃燒的烽火歲月和屬於他的無限榮光。在記者的再三請求和追問下,狄老才向我們簡單敘述起令他難以忘懷的些許往事。

各類功章、勳章和紀念章

不願終日洞里躲,淚別老媽參軍去

「河間縣窮啊,鹽鹼地,什麼都沒有。」提到入伍的故事,狄老說這些只會讓人落淚。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圍攻河北,「後來河北就很亂,當時抗日的部隊也很多,七路軍、八路軍、九路軍……後來賀龍的一二零師也開赴到河間打了幾次仗,河間的冀中軍區的部隊就很多了,那時才有了純粹的八路軍。」

1942年5月,日軍開始了「五一」大掃蕩,面對鬼子的三光政策,他只能終日躲在野地里苞米杆子下挖的洞中,靠老媽媽送飯度日。時間久了,讓那時還只是十六七歲小伙的狄老感到虛度了光陰,不久他便萌生了加入八路軍打鬼子的念頭。「雖然當時年紀小,但也知道當漢奸是不對的。八路軍戰鬥慘烈,但是都做好事,不做壞事。」

「我要出去當八路!」老媽媽聽後堅決不同意,「我們家裡頭你是老大,你父親又不在,一個弟弟,一個妹妹,你走了以後我們怎麼辦?」平時鮮少與人談及此事的狄老說到這裡微紅的眼眶有些濕潤了,聲音也有些哽咽。「至少我去當兵以後還能有把槍,還能打鬼子。」 但事情並沒有狄老想的那麼簡單,當兵也是需要有人領進門的。狄老說,為了這事也是幾經波折,「村裡頭有個異姓叔叔,在區小隊里工作,我就找到他,可他不願意領我入伍,覺得對不起我的老媽媽。」此時的狄老猶如熱鍋上的螞蟻,到處打聽入伍門路,偶然間狄老聽同村的人講,隔壁部家村有一個老共產黨員,面對鬼子「拉網式」「梳篦式」的掃蕩,不退縮不屈服,一直帶領大家頑強對抗。他如獲至寶,匆匆揮淚別過老媽媽和弟弟妹妹後,歷盡曲折找到了這位老同志。「他當時就給我發了兩顆手榴彈,也算是有了抗日的武器了。從43年參軍,47年入黨,到現在我就再沒脫離過部隊,脫離過黨。」

英勇頑強把敵殺,負傷三次把命扛

到了抗日戰爭後期,日軍漸漸勢微,不甘失敗的日軍此時瘋狂反撲,組織日偽軍兩萬多人進行大掃蕩,八路軍迎頭反擊,殲敵2000多人,粉碎了敵人第一次圍攻,收復了晉東北12個縣,冀西20個縣,察東4個縣。狄老當時所處的晉察冀邊區也在其中,日本投降後,還剩下一些鬼子的據點,大概有四個連隊,兩三個民兵連隊與他們對峙。沙河橋的東西兩岸就有兩個據點,「西面的這個據點是漢奸修的,修得很簡易,很快就解決了;但東面橋頭上大概有六七十個鬼子,他們從碉堡上的槍眼裡面打我們,裝備落後的我們和敵人對抗了很久也沒有拿下,那時我們只能把他們包圍起來挖地道過把炸藥送過去炸掉他們的碉堡。在這次與敵人戰鬥的過程中我負過一次傷。」狄老用手在大腿上比划了一下,「傷在這裡,是敵人的三八槍打的,這麼長這麼粗,現在已經不明顯了。」

1947年,在東北遼寧的黃土嶺上,狄老又一次被國民黨軍的子彈打中,子彈直接打穿了左鎖骨,落下了殘疾還差點要了命。狄老說那個傷位置關鍵,當時還沒法治,只能東塞一坨西塞一坨棉花止血。「說是到後方休養,可那時候哪有什麼後方啊,只能幾個傷員一起躲在老百姓家裡,養傷的時間也不長,稍微能動了就又被安排當後方留守處的排長了。什麼東西都沒有,連喝的水、睡覺的棉衣都是我們自己解決的。」當時醫療條件匱乏,別說消炎輸液了,夾板都沒有,只能夠簡單地包紮,傷口能不能長好都看命。「我們用僅有的幾匹騾子搞運輸,把沒收的生活類戰利品通過地下組織運到秦皇島去換成錢,再去買後方所需要的東西,比如紗布、棉條之類的,不過也沒有葯。」

狄老朗誦平津戰役贊詩

參加平津戰役,狄老第三次負傷。「突破以後,外圍城牆被打掉,後續一三三師的部隊也上來了。我就在這期間受了傷,傷在手上。「 狄老說,「除了打天津我沒有在大的戰役裡面受過傷,但這次是輕傷。」對狄老來說,最難忘的是解放天津,說到情深處狄老頗為動情地朗誦起自己為平津戰役所寫的贊詩:「攻城炮聲震破天,萬千勇士沖向前;民權門上紅旗展,津門會師橋上邊。」

戰利品製作成口袋,獲全勝胸中滿歡喜

「1950年,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士兵以個人名義志願支援朝鮮。那時我跟著吳瑞山副軍長一起到了朝鮮,隸屬一三〇師,當時是西集團裡面的一個側翼,主力是六十八軍。」狄老對入朝參戰記憶猶新,他說,當時西集團由第六十八軍(欠第二〇二師)和第五十四軍第一三〇師組成。

1953年7月13日,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戰——金城戰役拉開了序幕。「我正巧趕上了金城反擊戰。」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決定,以志願軍20兵團4個軍(五十四軍、六十軍、六十七軍、六十八軍),並加強二十一軍,共5個軍,20萬餘人,發起金城戰役,堅決打擊李承晚的北進氣焰。經過頑強奮戰近半月的時間後,終於以志願軍與美韓敲定停戰協議而宣告該次戰役以及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結束。

左上一:狄老用美軍防彈衣和降落傘縫的口袋

雙方商議於7月27日零時正式停戰。「停火的第二天早上,我跟著部隊進入到防區,防區裡面有美軍的555榴彈炮營。在戰爭時期,很多特殊物資都是空投下來的,有美軍的睡衣、鴨絨袋子等」,狄老拿出了一個白色但已經泛黃的小包,「這是繳獲的美軍防彈衣的外層布料做的,繩子是美軍降落傘的繩子,這是我自己縫成的口袋。」說到這裡,狄老喜悅的表情中透露著自豪和堅毅。

烽火歲月自難忘,記事本上顯真情

狄老難忘每一次戰鬥,每一回拼搏和每一場勝利,他隨筆寫下了許多自己的感悟。有描寫平津戰役的,有盛讚紅軍的,有謳歌抗戰勝利的,有歌頌新中國成立的等等。記事本上滿載著狄老的動情回憶,《游擊隊員之歌》《9.3日抗戰勝利有感》《紅軍贊》《南島頌》......字字激昂,句句真情。

《游擊隊員之歌》

《9.3抗戰勝利有感》

採訪即將結束,狄老滿懷深情地為記者朗誦道:「我們這一輩人的成長是踏著烈士們的鮮血的,我願作一顆無名的小草,為黨和革命鋪路墊腳。我們這一輩人的成長是跟隨著新中國的步伐的,既是戰爭歲月里的倖存者,也是現有幸福生活的見證者。既要活到老學到老永不掉隊,也要為後代樹標杆立榜樣,堅決不辜負黨對自己的培養和教育。」

記者眼中的狄老就是這麼一位為人低調、謙虛和善,又不失革命胸懷和慷慨激情的老人。

本報記者採訪狄老

來源:國防時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防時報排頭兵 的精彩文章:

俠客島解局:高官?間諜?
100萬種動植物面臨絕種 人與自然互動需變革

TAG:國防時報排頭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