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兵不厭詐:戰爭中誰能巧施詐謀,誰就有可能戰勝對方

兵不厭詐:戰爭中誰能巧施詐謀,誰就有可能戰勝對方

講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如果在戰場上講誠信或輕信於人,就有可能給自己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因此,古代兵家在戰爭中都十分重視「兵不厭詐」。古往今來,無數的事實也表明,戰爭比拼得不僅是雙方的實力,還要靠智慧的運用和發揮。誰能巧施詐謀,誰就有可能戰勝對方。

兵不厭詐:戰爭中誰能巧施詐謀,誰就有可能戰勝對方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一、重耳詐子玉

公元前633年,楚國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次年春,晉文公重耳派兵攻佔楚的盟國曹國和衛國,試圖逼迫他們與楚國絕交。楚國被激怒,撤掉對宋國的包圍,來和晉國交戰。於是,晉楚之間的城濮之戰爆發。

當初,晉文公重耳還是公子時,由於受後母迫害而逃到楚國,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后來問重耳,以後準備如何報答楚國?重耳許諾,如果將來兩國發生戰爭,晉軍就「退避三舍」。城濮之戰爆發後,重耳果然兌現了當年的許諾,下令晉軍撤退了九十里。

在晉軍撤退時,楚國大將子玉率領著比晉軍更強大的軍隊在後面緊逼不舍。晉文公的舅舅子犯於是對晉文公說:「繁禮君子,不厭忠伶;戰陣之間,不厭詐偽。」「對於注意禮儀的君子,應當多講忠誠和信用,取得對方信任;但在你死我活的戰陣之間,不妨多用欺詐的手段迷惑對方。」

晉文公聽從了子犯的策略,首先出兵擊潰由陳、蔡兩國軍隊組成的楚軍右翼,然後主力假裝撤退,引誘楚軍左翼追趕,再以伏兵夾擊。楚軍左翼大敗,中軍也被迫撤退。晉國以弱勝強,取得城濮之戰的勝利,成為春秋霸主之一。

兵不厭詐:戰爭中誰能巧施詐謀,誰就有可能戰勝對方

二、商鞅詐魏卯

公元前340年,嬴渠梁派商鞅率兵攻打魏國,魏國派魏卯率軍抵抗。

兩軍對壘,原本應該是劍拔弩張的緊張局面,但此次兩軍對壘卻有些不同,因為商鞅與魏卯是舊識——商鞅在魏國國相公叔痤手下當差時,就與魏卯認識。

魏卯為人豪爽,卻容易輕信。在戰場上,商鞅利用他這一弱點,寫信對他說道:「當年我與公子交情很好,現在我們是兩軍大將,實在不忍心互相攻殺。我們可以見面互相起誓結盟,暢飲之後罷兵回國,以使秦、魏兩國的百姓安心。」

魏卯信以為真,前去赴會。兩方盟誓已畢,正飲酒時,商鞅突然命令事先埋伏在四周的甲士衝出來俘虜了魏卯,又乘勢率大軍攻擊魏軍。

魏軍以為雙方正在談判,都放鬆了警惕,加之主將魏卯又被商鞅扣押,所以秦軍基本沒有用上多大力氣,就把魏軍打得落荒而逃。

魏惠王聞知敗訊,嘆息說:「真後悔當年不聽公叔痤的話,殺掉公孫鞅!」悔恨之餘,只好派人把河西一帶的地方獻給秦國以求和。之後,魏國被迫遷都,把都城從安邑遷到大梁。

兵不厭詐:戰爭中誰能巧施詐謀,誰就有可能戰勝對方

三、劉邦、張良詐秦將

秦末,劉邦率部進攻秦都咸陽,兵至嶢關。

嶢關不僅是古代南陽與關中的交通要隘,易守難攻,也是通往咸陽的咽喉要塞,是拱衛咸陽的最後一道關隘,秦朝當時雖然已經岌岌可危,卻仍然派有重兵扼守此地。

由於之前有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所以,劉邦來到關前,便迫不及待地想要率部強攻。張良卻認為,目前守關的秦兵還很強大,不可力敵只可智取。

劉邦忙問張良計將安出?張良說:「嶢關守將是屠夫的兒子,這種市儈小人,只要用點財幣就可以打動他的心了。您可派先遣部隊預備五萬人的糧餉,並在四周山間上增設大量軍隊旗號,虛張聲勢,作為疑兵。然後再派酈食其多帶珍寶財物去勸誘秦將,事情就可能成功了。」

劉邦依計而行,嶢關守將果然獻關投降,並表示願意和劉邦聯合進攻咸陽。劉邦大喜,張良卻又認為不可。他分析說:「嶢關守將願意叛秦,但他部下的士卒未必服從。如果士卒不從,後果將不堪設想。不如乘秦兵懈怠之機消滅他們。」

劉邦於是率兵突然發起攻擊,結果秦軍大敗,棄關退守藍田。劉邦乘勝追擊,引兵繞過嶢關,大敗秦軍於藍田。然後,劉邦率軍繼續西進,於公元前207年十月抵達霸上,秦朝正式滅亡。

兵不厭詐:戰爭中誰能巧施詐謀,誰就有可能戰勝對方

四、韓信詐齊國

楚漢相爭時期,韓信在先後滅掉魏國和趙國,逼降燕國之後,準備引兵東進攻打齊國。

當時,齊國在酈食其的遊說下,實際上已經答應歸順漢王劉邦,故而對漢軍毫無防備。韓信乘機突然發動襲擊齊國駐守歷下的軍隊,然後勢如破竹,一直打到臨淄。

項羽聞訊,趕緊派龍且率大軍與齊王田廣合力抗漢,號稱二十萬眾。有人向龍且獻計說,漢軍遠征作戰,所向披靡,而齊,楚在本土作戰,兵士容易渙散,不如深溝高壘,以守為攻。然後在派人去招撫那些已淪陷的城邑,讓他們知道齊王還在,楚軍已來救援,號召大家共同抵抗漢軍。如此一來,漢軍必定得不到糧食,會不戰自敗。

但龍且一向自視甚高,輕視韓信,又急求戰功,故不用此計,而是率兵與韓信軍隔濰水東西擺開陣勢,準備堂堂正正地與韓信大打一戰。

然而,韓信卻不想在戰場上跟龍且講道德。他連夜派人做了一萬多條袋子,盛滿沙土,壅塞濰河上流,準備好好給龍且上一課什麼叫戰爭。

次日,韓信率一半軍隊涉水進擊龍且,龍且出兵迎擊,韓信佯裝敗退。龍且以為韓信怯弱,率軍渡江進擊。就在此時,韓信命人決開壅塞濰河的沙囊,河水奔流而至,龍且的軍隊大半沒有渡過去,首位不能兼顧,在局部上兵力反而比韓信少。

韓信於是揮軍圍攻龍且及過河的楚兵。龍且戰死,東岸齊、楚聯軍見西岸軍被殲,四處逃散。韓信率軍追擊至城陽,楚兵皆被俘虜。齊王田廣逃走,不久被殺。漢四年,齊地全部平定。

兵不厭詐:戰爭中誰能巧施詐謀,誰就有可能戰勝對方

五、唐太宗、李靖詐頡利可汗

唐太宗貞觀四年正月,李靖率領三千精銳騎兵冒著嚴寒從馬邑出發,屯駐惡陽嶺,夜襲頡利可汗。頡利可汗驚懼,倉皇逃往磧口,大酋康蘇蜜等人帶著隋朝的蕭皇后及楊政道投降唐朝。

頡利可汗因此困窘,派執失思力來唐朝假裝謝罪,請求歸降。唐太宗詔令鴻臚卿唐儉、將軍安修仁等持節前往撫慰。

針對頡利可汗假歸順、真不服的言行,李靖對唐太宗說:「頡利雖然失敗,但餘眾仍有十多萬,若是逃往漠北,路遠難追,不如請欽差使者前往頡利營地,使他們放鬆戒備,一面再精選騎兵伺機突襲,那麼,我軍將不費吹灰之力就可生擒頡利了。」

唐太宗認為有道理,採納了這一建議。李靖於是趁頡利可汗松於戒備之機,對其發動突然襲擊,結果大獲全勝。頡利可汗獨身逃亡,途中被行軍副總管張寶相擒獲;阿史那蘇尼失率眾投降唐朝,東突厥就此滅亡;唐朝也因此收復定襄、恆安地,開拓國境直至大漠。

《孫子兵法?軍爭篇》中說:「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曹操在注《孫子兵法?計篇》中「兵者,詭道也」時也說:「兵無常形,以詭為道。」重耳、商鞅、劉邦、張良、韓信、唐太宗、李靖等人之所以能成為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或軍事家,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點尤其值得注意,即:他們都不會墨守成規,不會被某些道德所束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至簡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三國江湖:關羽只能算是俠客,真正的大俠是趙雲
獨到而深刻:十九歲毛澤東點評「商鞅徙木為信」

TAG:至簡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