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進來領受力量和信心,一切加持的來源!

進來領受力量和信心,一切加持的來源!

在我們能趣入密續金剛乘之前,首先必須知道何以有需要及有可能把我們有限的庸常我見斷除,並在彼處生起圓滿成就者的覺悟自我身分。必須要明了我們這種令自己陷於永不滿足的循環之中的下劣我見,是由於我們不明自性本來清凈才會產生。只要首先發起必需的出離心、菩提心及智慧並透過對自心清凈本性的探究,我們便能夠創造出能成辦真實自我轉化的空間。

然而,僅僅知道為何這種轉化是必需及可能實不足夠,我們仍必須生起力量及信心,這樣才能依循這種猛厲法門達至成就,換句話說,我們必需要獲得加持。我們要知道正覺的成就–圓滿、佛果、法界或任何你所喜愛的稱呼–不但在理論上有可能,而且更是一種像我們這些人也能真實獲得的境位。在佛教密續的傳統中,這種加持力的根源便是咕嚕(上師)guru,藏語是稱為喇嘛,也就是我們的老師及精神導師。續部修道的根本便是透過「上師瑜伽」的修法,令自身與這種加持生源結合一起。

我們現在暫時未能有效地處理由自利心所引生的問題,為救此弊,世尊釋迦牟尼佛開示了種種能衝破我們的自我牢籠,及認知自身與過去、現在、未來的覺者平等一如的方便。覺者所證得的境界是沒有勝劣高下之別,唯有圓滿平等的開悟經驗。上師瑜伽便是要我們作好準備,步入這種圓滿成就的合一境界之中。通過觀自身與上師融為一體,我們便能遣除「佛陀是這樣崇高尊貴,我怎能與佛相比」的妄自菲薄想法,相反,我們要學會視自己的最細心與諸佛無異上師的最細心和合一如。

『內上師與外上師』:

續部的經論常說「一切證德皆源於上師」,這種說法雖然正確,但是我們必須要知道「上師」一詞是有兩種層次不同的含義:客觀及世俗層次的上師是指透過不同方式與我們接觸交往,以身作證教導我們如何去發現自身的圓滿法性的人,但是,於更深入及更主觀的層次而言,我們的上師實在就是自己的內在智慧或自心的根本光明性。

不妨看看人們對同一位導師所說的同一種教法的不同反應,有些人甚至可能在知識上亦不能了解教法中的觀念;另一些人雖然有能力認識但卻無法通達其內義,不過,有一類人不但能夠超越文字觀念,還能證得與老師的智慧及慈悲完全合一之境。這些反應皆是由於眾生的根器慧力各有不同而導致,因為他們與自己的內上師接觸愈多,對教法的理解便會愈加深入。

坦白說,世俗外上師能為我們做的就只有這麼多,他(她)們是不能保證我們必定獲得慧力及證悟,但是,我們的內上師,我們的澄明智慧卻能成就一切事情。所以,上師瑜伽基本上是一種學習如何聽從這位內上師的法門。

通常,儘管我們真的擁有這種內在的智慧聲音,可是我們不但沒有聽從於它,甚至對它充耳不聞!我們只是忙於聽從粗顯二取心念的無聊廢話。由於我們對此過於習慣,所以就是智慧真的出現於眼前,我們往往仍會把它拒於門外,但是,通過對上師瑜伽的修習,便能夠逐步把我們對世間的膚淺認同方法破除,漸能認識我人心中的俱生智慧,而且,當我們完成這種修法後,與外上師的溝通接觸便會更為深入。但是,倘若我們未能認識自己的內上師,那不管外上師所傳的教法是如何博大精深,我們亦絕不能與他契合相應。

不過,我們是不可把此意曲解,認為世俗外上師是毫無價值可言,這是不對的,外上師的價值是非常重要的,雖然釋迦牟尼佛的密續教法確已存在了二千五百多年,但是,假如我們仍未值遇一位具量的密續上師,這些密法會否因我們而存在?對我們是否實際?儘管那洛巴及宗喀巴等大成就者曾造有廣大的注釋,但是在某人把這些注釋介紹給我們之前,密續對我們而言是實際有用的嗎?當然不是。顯經的教法亦是這樣,事實上,釋迦牟尼佛在很久以前開示的「四聖諦」對我們並不適用,我們必須要證悟四諦,它們才會變成我們現實的一部分,這就要取決於我們能值遇一位能以某種令我們能理解的方式,為我們清楚開示它們的真義。假如我們沒有一位外上師作為活生生的典範,並得其加持策勵,我們的內在智慧便依舊會軟弱無力,難以發展成熟。

『上師與模範』:

欲令覺者的教法能傳至我們身上,並要令他們的睿智能在我們心中留下印記,就必須要有一個師弟相承未曾中斷的傳承,把這些活的智慧延續至今天。身為傳承中的一員,上師亦是同樣透過加持力令四諦生動地重現於你的面前,這種上師深明弟子的根器意樂,能為你完全顯明四諦的意義,令你的心轉成證悟之道,這正就是「加持」的意思。「上師瑜伽」或「上師相應法」的修持,正是要我們開放自己去接受這種加持力。

此外,我們是需要一位有修證經驗的導師,正確教導我們如何把所獲得的教法用於實修。假如我們欲由書本中學得或希望憑自己的能力認識事情的話,最終便會一無所得,即使你們手上的資料一應俱全,但是,幾乎所有密續文獻的內義皆是隱閉難解,只有追隨精通修持的人一起研習才能闡明其內義,否則就是僅要知曉如何去運用這些資料亦非易事。所以,必需有人以身作征,給我們一個實際的示範說明,而這個人就是上師。

當我們趣修密續時,這種具修證經驗的導師更是不可或缺,因為密續是一種極為專門,極為內部的發展系統。所以在我們自己能真實體驗它之前,必須有人教導我們如何把每件事情互相配合的方法,若缺乏適當的指導,我們便會像一個本欲購買勞斯萊斯汽車但僅買來大堆零件及裝配說明書的人一般糊塗,除非這人是個資深熟練的機器技工才不會血本無歸。

令現今東西方宗教極度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優良的心靈典範鮮如鳳毛麟角,若人們無法遇見大成就者,便沒法認識自己內心的無限潛能。縱使閱讀那些記載歷代大德高僧風儀成就的傳記亦不足夠,這些傳記本身對我們並沒有多大的加持力,事實上,閱後也許令我們更感到遙不可及,心想:「佛陀與耶酥是生活在很久以前,他們的清凈是屬於另一個年代的,像我這類活在這個腐敗的二十世紀的人,實不可能達到與他們相近的清凈境界。」此外我們亦可能會完全抗拒這些大師的記載,把它們視作只適合用來哄騙小孩的神話故事,不屑一顧。只有一種方法能擺脫這種懷疑、怯弱及嘲諷的感覺,這就是要與那些已發揮其無上潛能的人正面接觸,唯有為真實目睹其人,而且與自己有關,這樣才能取得心靈純凈高尚的榜樣。

由此可知,外在的上師實在非常重要,我們是需要某位像我們一般,但卻超越了我們現時以為合理的框框的人來做為榜樣。當我們能親眼目睹這些超越自私我執,住於世間而不泥於世間俗事,其言其行皆出於直觀正智並能真實獻身利他的人,我們便會真誠相信自己亦能獲得這種成就。相反,我們只以那些貪惡之輩為榜樣,那我們對自己的身分及前途的看法便會變得悲觀狹隘。

一個良好的榜樣不但對於有志修行的人非常重要,就是對於今日世界的和平融洽也是極為必需,不管我們是否自稱為宗教信徒,我們大家亦會感覺到這種需要。和平絕對不能通過武力而達至,但是單憑几句空話亦不會帶來和平,我們是需要一些能在其生活的中央建立起和平及融洽的人來作為榜樣。只有這些過著有力清凈生活的人們,才能以身作則,令這個無望的世間相信此刻是真的有可能獲得–內在與外在的–和平安寧。

『灌頂傳法』:

對於我們這些依循續部道軌進修以完成自我實現的人而言,更必定要值遇外上師與內上師,因為我們自身本具的佛性,是必須經由一位已圓滿發展此性者加持策發。每一種密續「儀軌」或「成就法」,皆要專觀一位由圓熟的覺悟佛心所展現的特殊本尊天相。庸常的執我心能製造出特有的局限環境,同樣,圓滿開悟的佛心亦會製造出改善轉化的環境以作利他之用。這種本尊及已轉化的環境的結合乃名為「曼陀羅」(又稱作「中圍」或「壇城」- 譯按),若我們自身欲實證某位特殊的本尊,首先必須要由一位具量的密續上師引導我們進入這位本尊的曼陀羅,只有這樣我們往後的自我轉化修持才有成功的可能。

每位密續本尊皆各有其從未中斷的修行者傳承,為了確保如實可靠,這種傳承必定要由一位完全開悟的真實上師傳出,還有,這種經驗是必須通過已成就這種本尊修法而取得證悟的大師不斷傳遞給我們。密續(怛特羅)- 意即「相續不斷」—的效力是在於透過連續未斷的修行者傳承,令證悟的經驗保持及傳續下來,所以,若我們是希望成辦自我轉化,就必需與這種活的教授傳承建立關係,建立這種關係的方法便是透過「灌頂」來達成。

接受灌頂能有助喚醒我們身中的某種殊勝力量,憑籍親近承事上師,它便會喚醒我們的潛力趣修續道達至圓滿。雖然灌頂是一種分享修行的活動,但並非意指有一位身穿奇異服飾的西藏僧人神奇地賜予我們某種特異功能,令我們能操縱毒蛇蠍子。切勿以為灌頂便是這樣,而且也不要沉迷於灌頂儀式–如啟請唱誦及搖鈴打鼓等外表事相,我們必須要知道灌頂是含有極大的內含要義。

這裡有一個關於公元十世紀的印度大成就瑜伽士諦洛巴及其徒那洛巴的傳奇故事,它能顯出密續灌頂的真實性質。那洛巴極希望從諦洛巴身上獲得灌頂,所以多年來苦苦哀求諦洛巴答允,可是諦洛巴的行為往往難以預料,令人震驚,從未答允這些請求,有時他會假裝聽不見那洛巴的說話,有時卻回給那洛巴一堆聽來似是而非的說話,但那洛巴仍然意志不移,絕不氣餒。

諦洛巴屢屢不斷挫折那洛巴的意志,要他身處險境,如是過了十二年。一天,師徒二人走到一處寸草不生的荒野,這時諦洛巴突然說道:「灌頂的時機現在來了!快向我獻上曼陀羅!」此處所說的曼陀羅是一種象徵整體宇宙的供養(常稱為曼達供–譯按)。傳統上,為求灌頂而獻給上師的曼陀羅,一般是由各種珍貴及莊嚴的物品造成,但這遍荒漠卻是一無所有,於是那洛巴唯有把便溺撒在地上,然後用濕泥塑成一個粗陋的曼陀羅。諦洛巴接受了這份不尋常的供養後,便把它猛力地打擊那洛巴的頭頂,以這種方式來傳授灌頂。那洛巴的心完全被這種奇怪的灌頂授權方式所鎮攝,即時趣入甚深大樂三摩地境界中。過了很久,那洛巴終於出定,這時他的上師已不見蹤影,但是那洛巴已獲得多年來夢寐以求的東西–覺悟智慧的真實傳承。

講述這個故事是要強調灌頂絕不是一種例行的儀式,而是上師與弟子的一種特殊溝通方法,所以這完全取決於弟子對上師的證悟所持的開放態度及本身的發展程度。透過這樣的途徑,這種深入的交流便能喚醒我們的內在本性,讓我們獲得授權,能自在從事修習並成辦一切自我實現之道的成就。

在東方及西方有許多人對密續灌頂一事皆存有錯誤的看法,他們以為於灌頂時只要在場出席便是,其餘的事情上師自會處理。他們認為「我只要在場上師便會賜給我一些特別的東西。」這種態度實在非常被動,唯有上師弟子雙方皆在積极參与的時候,才會出現真正的灌頂。灌頂是師徒二人的心識共同分享同一種經驗的活動,所以,只有在這種情形之下才能稱之為真正的灌頂。

『接受灌頂』:

接受灌頂除需要身體的參與外–即是在特定的時間來到特定的地方,接受他人賜予授予你們某些東西 –還需要心靈的積极參与,我們必須學會順其自然,任隨覺受經驗來臨,不要緊張忙亂。正如我們所見,組成灌頂的一切支分修法,皆是引領我們達至圓滿悟境的方便,這種圓滿法性乃是對治破碎、不滿、狂亂的二取分別妄心的直接法門。由真正灌頂所生的內在體驗,能把這種圓滿法性證悟的障礙垢染完全消除–但這些障垢是被你的真實體驗消除,而非你們所聞所學的東西。

為何我們會把它稱為灌頂?因為灌頂是禪修經驗的起點;灌頂在某方面是策發我們的禪定、修行及通達諸法真實的起步點。通過這種灌頂,你們便可以運用本來具足的智慧、方便及慈悲的廣大開放性,所以這是一種對本有功德的覺悟。

知悉本自具足的這些智慧、方便及慈悲的德性是非常重要的。認為我們完全缺乏這些功德乃是一種謬見;認為我們由灌頂而獲得一些和我們內心深處的本質全不相同的功德亦是錯誤。一切佛法,特別是密續的修法皆強調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本已擁有一個甚深智慧及廣大慈悲的無盡生源。我們要做的事情乃是開發這個資源,令這種潛力現行起用,達成正覺。

為令灌頂能產生效力,上師及弟子雙方必須同心協力製造如法的環境氣氛,上師是有責任以這一種能真實觸動弟子心靈的方式進行灌頂,更必須要具足善巧方便,相應弟子的根性靈活地施設灌頂,為弟子者亦必須知道怎樣去建立一種廣大開放的態度,令自心成為堪受灌頂的法器。假如他們過於貪著外境或為我愛執所緊縛,又或堅執於事物的自存顯相,心中便沒有空間讓證悟進入,但是,假如他們於出離心、菩提心及空性正見的修學已經到量,便不難卸下自己的偏見擔子,願意接受智慧的傳授。

倘若上師及弟子皆能真實具量,灌頂便會充滿了大樂智慧,它不再是一種在趣入密續道軌之前必須首先達成的規條,反而能體現道軌本身的殊勝大樂覺受。事實上,過去曾有許多接受灌頂的弟子正在灌頂的過程中達成正覺。

對於一位認真的行者來說,必須緊記灌頂絕非僅受一次,習慣上是要再三接受灌頂才能趣入特殊的密續修持,而且每次皆會獲得更深一層的覺受。所以即使我們的修行在初時並未具有真實的體驗,僅停留在勝解假想的層次,亦不要灰心氣餒,這樣已經非常不錯,莫以為這不夠好。單憑勝解假想某種覺受即能把種子植於廣闊的心田中,這些種子最終便會長出真實的覺受體驗,這是一種自然的發展過程,所以你們要時常保持經鬆開放,不論出現什麼事情也要處之泰然。

『上師瑜伽正規修法』:

當我們接受了某種本尊修法的灌頂後,便開始要每天修習這位本尊的儀軌。儀軌首部分的其中一種修持便是「上師瑜伽」,其法如下:於面前或頂上觀想我們所修習的密續本尊,其為歷代傳承諸師周匝圍繞。這些傳承上師皆是把這種不共修法的教授及證悟薪火相傳的祖師,其中包括由此傳承的第一代祖師起,直至傳予我們灌頂的上師等所有一切上師。

然後,我們便要祈請聖眾賜予加持。作祈請已,聖眾一一依次融入,以光明相經由行者頂門進入中脈(參見第十節),再沿中脈下降融入行者心間。此時一切庸常二現妄想全皆消融于澄明空界之中,行者復應勝解體性與本尊無別之上師與自身最細心識和合無別。

上師的體性乃是智慧,此智便是大樂與空性證悟和合無別的明凈心境。所以,當我們觀想上師融入心間時,應感到這種智慧的不滅印記已建立在我們的根本心之上。從此以後,無論我們遇上什麼情況,也要數數不斷厲力憶念這種不二慧的內在覺受,若我們任由這種內在覺受的正念退失,便大有可能落入粗顯的感官經驗的勢力之下,最後,內在的大樂不二智慧便會完全泯滅。

在我們把自己的上師觀想為本尊時,應特別念及他(她)們對我們的慈悲大恩。簡而言之,雖然「上師天」(藏人視上師與本尊無別,而本尊有時又被簡稱為「天」,因此便把上師稱為「上師天」以表示其地位的重要–譯按)並非我的父親或母親,亦不是我的丈夫或妻子,但他依然給我這樣的關懷,對我的處境感同身受。上師天就好像特別是為我而存在,所以我必須培養出最極健全的身心,這便是我們所說的觀修上師天之理。

透過這種觀想方法及思維上師於行者本人的大恩,便會建立起一種強而有力的關係。本尊被視為與我們無量慈悲的導師本性無別,而不是某種模糊、冷漠的形象,這樣便會產生一種難以置信的親近感覺。因為這種親密的感覺又因為本尊是被觀成一位光明顯赫,相好莊嚴的有情,所以加持力便會速疾降臨於你的身上。你的觀想就像磁鐵一般吸攝這種加持,令你能生起明確的悟境,畢竟,這才是上師瑜伽修法整體目的。把上師觀成殊妙相的作用絕非在於利益上師–這種敬意對真正的上師並沒有用處–這純粹是為要加快我們本人的精神發展。

『同體一如的相續認知』:

視上師、本尊與行者本人根本一如,並非只屬於正修時才要做的事情,我們時時刻刻也需要修持上師瑜伽–令自己與上師的根本佛性和合一體。不要老是想著我們的苦惱不滿的心境,必須長養自身與安住於內心的勝義上師本來同一體性的正知,即使是在最猛厲的我執心生起時,亦必須努力認知此心就是上師佛陀的覺悟法性,亦即是所謂的「法身覺受」(見第十節),莫因堅執這種煩惱境而火上加油。這樣,甚至連這種煩惱的勢力突然能被利用並轉化為大智慧。這就是密續的重要教法。

然而,為了能夠成辦這種甚深的轉化,我們便一定要不斷修習上師瑜伽,我們必須對上師、本尊及自身究竟本性的本體一如性極為諳熟。《供上師法儀軌》有云:

汝即上師

汝即本尊

汝即空行/空行母

汝即護法

我們可借用立足於神諭的基督教的比喻來解釋這段文字:上帝雖然顯現為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但事實只有一位上帝–這可比作「法性」。同樣道理,在密續之中雖曾提到許多不同的本尊、勇父、空行母及護法,但是從某種意義來說,所有這些外相不同的聖眾皆被視為同體一如,悉皆圓具法性,這才是密續的原意。當你們能充分自我發展時,便能圓滿實現自身的內在潛能,這時你會成為一位本尊,成為一位佛陀,這就是上師瑜伽的究竟目標。

『以加持觸動內心』:

大家常會遇上一個老問題,就是我們的所謂宗教知識,往往只會留在腦中而不是留在心中。我們常以學會多少世間的宗教知識而自豪,但即使我們能通曉它們的哲學辭彙或禪定修法,可是在根本上仍然是粗惡惱亂,我們西藏人常說:「酥油能令皮革變得柔軟,但儲存酥油的皮囊卻是堅硬得難以屈曲。」儘管心靈之學確實是為了軟化我們的實執偏見,把我們的煩惱降伏,但在堅持這一點的同時,仍可能包含了許多宗教上的知識;一些不能觸動心靈,對自心全無影響的枯燥宗教知識。

我們心中所缺乏的是適當的加持,我們必須憑著某種誠意,某種實在的活潑經驗,及某種自己身內身外的有力心靈事實來令自己信服。否則,我們的慧眼依舊會緊閉,不管我們如何博學多聞,亦無能得見這種甚深實相。

正如我們過去討論的,能提供這種必需的加持,令我們的心識與殊妙的真實體驗取得聯繫的人便是上師,我們可從上師的舉止威儀之中看見修習悲智的義利。由思念上師生平對他人所作的無私奉獻,及上師所具有的各種殊勝功德,然後再把所有傳承祖師收攝於自己心中,這樣,我們便能把這些覺悟功德堅固根植於內心。於歷代傳承上師與弟子們的經驗可以得知,反覆不斷修習這種觀想並與捨棄實我見之法合修,不但心靈是具有深入的影響,還能夠把枯燥的知識轉化為有生命的智慧體驗。

在事修虔信上師之法時,我們必須有耐性,要循序漸進。私意認為,絕不要基於某種不合時宜的責任感而勉強自己去做一些認為不當的事情,尤其是觀上師與本尊無別的修法。老實說,在我們心中起一定的本尊功德證量之前,是沒法把他們視為同一體性的,所以不要勉強為之。若我們讓這些甚深的密續法門腐化墮落,變成一種我們感到有點不得不從的慣例,這便會是一種很大的恥辱。許多經常做禮拜的人有參與宗教服務的習慣,只是由於他們認為這是社會希望他們去做的事情。要避免出現這種情況,我們應按其進度來發展自己的修持,最後,當我們對自心本性、上師功德及觀修光明本尊的正面作用愈加熟悉時,便愈能夠徹底體會這些上師瑜伽修法的奧妙。

『破除庸常顯現的習氣』:

各種密續修法的作用,不但是要幫助我們斷除對世俗欲樂的無義依戀,而且還要幫助我們斷除對庸常顯執的慣性接受。我們從無始以來,已經被五種極有限及帶有厚重二取分別的根識洗腦,堅信它們向我們展示的世間是絕對真實,現在我們便要嘗試打破這種根深蒂固的習性,不過此舉並不容易,因為我們這種幼嫩柔弱的空性智慧,輕易便會被粗顯的根識壓倒。我們就像一個懂得分析研究的科學家,譬如,我們雖然從研究得知桌子只是一種由能量不停轉換而產生的暫時性結構,可是要把桌子看成根本是不堅實,非靜止的事物仍有很大的麻煩,所以,我們必須不斷修習這些能消解自性實有妄見,能加強無二的理解及覺受的觀法。

我們所面對的最大困難便是我們接受粗顯感官經驗的時候,遠比我們相信自己所觀修的實相來得自然容易。我們常會認為:「雖然我能把自身視為光明所成,但這只是我們跟自心所玩的遊戲罷了,絕非真有其事。我們的肉身才是真的,我能真實觸摸它,在鏡中可看見它。」

我們必須知道這由勝解假想所得的經驗與由根識所得的經驗是完全相同的!二者皆由認知它們的特有心念才能存在,從它們自己這邊而言並沒有絕對的真實性。然而,兩者的最大分別是在於庸常的感官經驗能把我們縛於苦惱不安的無止境流轉之中,而我們的光明意生身觀想與上師收攝融入等修法,能引導我們進入自身本性最微細及最根本的層次。我們運用這種最微細的光明心即能衝破庸常粗顯的妄想牢獄,證得圓滿菩提之恆常安樂。

倘若你們仍未得嘗本心之樂,或自己沒有去看看如何才能證得智慧覺境,以及遠勝於你們現時認為可能的廣大境界,自然便會充滿疑慮。你們很可能會認為你所感受的快樂,如吃冰淇淋時的樂趣確是真實不虛,但在禪修時所覺受的任何喜樂僅是一種幻象。消除這種疑慮的唯一方法便是要更進一步去認識自己的內在實相,直到達至無容置疑的地步為止。透過修持上師瑜伽及隨此而來的其他轉化方便,即能熟知自心的殊妙大樂德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密法智光 的精彩文章:

欲解貧憂疾苦厄 常念哪些佛最靈
禪修好處說不完

TAG:密法智光 |